从“孝”谈到怎样对待父母

1956-08-16 02:35姚远方
中国青年 1956年21期
关键词:子女劳动老年人

姚远方

提起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就容易叫人想到“孝”。

“孝”字原来的含意,是善于事亲。可是,在封建宗法社会里,这孝,却被“圣人之徒”巧妙而恶毒地利用来作为他们巩固封建统治的秩序的法宝。记得年幼的时候,看过一些儒者“劝孝”的书,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一种有文有图的“二十四孝”了,什么哭竹卧冰,尝●割股;什么“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些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以不清为伦纪”“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东西,正是那时候用来指导年轻人的“偷理教科书”。建立在家长制之上的封建宗法社会,过分夸大了孝在偷理中的地位,把孝当作百行之本,其目的无非是为封建统治制造顺民,要年轻人恭恭顺顺听任他们愚弄。他们把孝和忠纠合在一起,所谓“在家尽孝道,出他必能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在他们看来只要“父欲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孝道”能够推行,那么,“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也就不成问题了。那时候,子女不过是父母的私产,父亲对于子女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老子说的话无所不可,儿子有话未说之前早就错了,甚至父死之后,也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可谓孝矣”。君王父母之命必须绝对服从,否则就是不“忠”不“孝”。这种封建孝道的推行,使年青的一代驯服于封建淫威之下,不敢忤逆反抗,这样不但社会的进步受到障碍,而且,父母子女之间也难以建立超真正相亲相爱的关系。

封建伦常是反动的害人的,早己被我们打碎了。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子女对于父母的真挚的爱却是永不会消失的。反对了封建孝道,我们可否由此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从此之后作为人子就可以不必尊敬和关怀父母,不必对父母负任何赡养和扶助的责任呢?倘若那样,我们就做了资产阶级所做的事了,“资产阶级撕破了家庭关系上面所罩着的温情脉脉的纱幕,并把这种关系化成了单纯的金线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只有一个“利”字。有利可图时,子女对于父母可以虚情假意地尊敬、关心;无利,可以一脚踢开。在资产阶级社会,常见的事是:呻吟在病杨的富翁面前,图着他的一群子女甥侄,他们在表面上装着焦愁和敬爱的样子,内心里却一直在想:“尽速死去,取得遗产。”冷酷无清的“现金交易”就是这样把资产阶级父母子女的“天伦之乐”破坏无遗。

几千年来统治着人们思想的封建“孝道”打碎了,资产阶级以金钱为基础的自私自利的伦常,也已日落西山。然而几年来我们社会的变革却引起人和人的关系,包括子女同父母的关系,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问题。在这样的时期,我信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双亲呢(包括媳妇对待公婆,姑爷对待岳父母)?我想,提出这个问题来谈谈,不是无的放矢,没有现实意义的。不过我们这里所谈的是如何对待普通的父母的问题,不包括如何对待反革命分子父母的问题。这里,我们也不准备谈子女父母之间在一些有关阶级立场的重大问题上发生原则性纷歧时,应该如何处理,而只是谈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

×××

这几年来,报纸和刊物揭露了一些子女虐待父母媳妇欺凌婆婆的事;为儿女所胁迫和道弃,老年人流落街头,甚至像父亲跳河,婆婆上吊的事,也是有的,当然像这样令人痛心和义愤的事情,在我们社会里是极为个别的。然而,对父母漠不关心,冷淡无情,嫌弃粗暴的事情,像民谣:“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那样的人,在生活中还是时常可以碰到的。由于老年人和年青人心理、习惯的不同,而引起家庭纠纷,媳妇和婆婆闹气,姑爷跟丈母娘吵嘴的事,也时有所闻。这究竟是甚么原因呢?

当然,有的人确是被铜臭染污了灵魂,说他是资产阶级思想行为一点也不冤。可是,把这些事情笼统地扣上资产阶级思想的帽子,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其中还有由于新的社会变革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所引起青年的属于认识方面的误解,对于这些,还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目前农村家庭中,青年人当家作主的越来越多了。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一家一户种着几亩地,父母虽然年老不能参加劳动,可是,土地和财产是祖辈传留下来的,做子女的一般还感觉不到老人“不中用”。但是,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果实按劳分酬,于是有人就觉得自己的老人不能参加劳动(或只能参加少量劳动),吃穿要靠自己,心里不舒服。有的嘴里不说,心里憋闷,久而久之,对老人就产生了嫌弃的情绪。有的甚至认为父母不劳动,靠自己养活,是“剥削自己”。在城市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青年感到赡养父母是额外的负担,是累赘。

这些青年不了解: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父母,到了晚年丧失了劳动力,理应得到子女的照顾和赡养。婚姻法上说得明白:“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于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双方均不得虐待或遗弃。”子女分出自己劳动所得的一部分,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不能够跟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牵扯到一起。“按劳取酬”,“不做工不得食”,是对那些有劳动力的人来说的,对于丧失了劳动力的年老双亲,怎能这样去要求他们呢?(何况老年人一般都担负着一部分劳动或家庭劳动呢!)正如子女年幼的时候,做父母的不能责备他们说:“你白吃了我,剥削了我,你是我的额外负担。”父母年老,作子女的怎能去责备他们不劳动呢?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劳动人民的家庭中,作父母的把子女抚育成人,付出了多么艰巨而细致的劳动,寄予了多么深厚的情感,尤其是贫苦的劳动人民,在那艰苦的岁月,荒早的年头,作父母的,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自己舍不得穿,给孩子穿。子女是他们生活中的安慰和希望,他们期待着孩子长大成人作为自己的帮手。子女长大成人了,那能像白居易诗中的燕子那样“一旦羽翼成”“举翅不迥顾”呢?慈鸟尚有反哺之心,我们怎能够不尽可能让双亲度过愉快的晚年呢?我们敬爱的领袖朱德同志曾经在“母亲的回忆”的文章中,讲他怎样感激他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震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绵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忙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我们……吃的是碗豆饭,菜饭,红薯饭,什粮饭,把菜籽榨出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起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吃起来有滋味……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和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和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以后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我用甚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

(摘自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解放日报”)

读了这篇亲切而动人的文章,怎能不叫人深深地感动呢!在我们中间有多少这样伟大的母亲!朱母的形象,不正是我们千千万万平凡的、劳动人民父母亲内形象吗?怎不叫人不从内心里感激他们呢?

子女对父母,不仅应该在物质方面加以关怀,还应该善于体恤老年人的心理、习惯和情感。可是,有些人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常见的现象是有些人对父母不尊重,粗言暴语,态度蛮横,往往为着一星半点的小事,跟父母大吵大闹,使得做父母的非常伤心。在一些场合下他们所以跟父母发生争吵,据说是因为做父母的思想落后。有没有思想落后的父母呢?有些父母的思想有没有落后一面呢?当然是有的。我们不是鼓励青年盲目地迁就落后思想。但是,应该看到,从旧社会过了大半辈子的人,头脑中有旧的思想旧的习惯,原是不足怪的。例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挣更多的钱,做更大的“官”,这当然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旧思想的反映,我们当然不能赞成。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是否可以象一些人所做的那样,马上扳起面孔把父母教训一顿呢?马上提高到原则,狠狠地扣几个“帽子”呢?如果那样做,不但伤了感情,而且得不到效果。对待这类问题,需要我的冷静、耐心,善于通过老年人的切身经验,用他们容易了解的事实,引导他们去掉旧思想树立新思想。同时,要注意方式,不要损害了做父母的自尊心。有些同志所以容易在这些问题上跟父母闹翻,往往由于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用对青年人的要求去要求老年人。也还有的同志跟父母吵闹,完全不是父母思想的落后,而是自己思想有问题。我们机机关里有一个同志,经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母亲,影响很坏,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嫌他母亲不讲卫生。试问:一个在旧中国落后的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怎么能一下子要求她具有像我们机关于都那样的卫生习惯呢?类似这种对待父母的无理态度,是应该纠正的。

不体贴做父母的心情是青年中相当普通的现象。年老的父母,爱子心切,对子女的关怀无微不至,他们总是愿意多了解儿女的情况,总想跟儿女常在一起谈谈家常,可是作子女的往往不去满足老年人的要求。有些同志跟朋友跟爱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可是,跟父母

却不大接近,到了一块也没有多少话说。有一个青年朋友,他年老的双亲千里迢迢地前来看望他,逗留了半个多月,他整天忙这忙那,始终没有跟父母一起度过一个晚上。有些青年,出门在外,经年也不给父母写一封信。俗语说:儿行千里母心焦,做儿女连这点最简单的关心体贴都忘记了,使父母多么难过多么失望!

也有些人,心里确实爱父母,可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不善于体恤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而引起了相互间情感的隔阂,以至发生纠纷磨擦。曾经和我同住过一个宿舍的一位青年朋友,幼年丧父,母亲把他拉扯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感情至深。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节吃俭用,攒下一笔钱,把母亲从南方接到北京。母亲的到来,全家都高兴得很,他的爱人对待婆婆也很尽心。可是,奇怪得很,不久,我们就开始听到他们母子婆媳的吵闹声,半年还不到,他们又把母亲送回南京去,临走的时候,老人还流着眼泪对旁人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到这来一趟。”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母亲过了一辈子穷困生活,生活的阅历,使母亲养成勤俭的习惯,看到儿媳化钱多实在心疼,就免不了要唠叨几句,儿子买几张画要唠叨一通,媳妇买一盆花也要唠叨一通,加之老年人闲着无事,喜欢管这管那。这样,儿媳就忍受不了。觉得老人太小气,太啰嗦太别扭,慢慢地由讨厌就发展到口路吵闹,最后弄得“不欢而散”。这类例子,还不是个别的。这说明一些青年同志还没有认识老年人由于年岁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有着跟青年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善于体察,谅解,不要遇事斤斤计较。

从以上分析看来,正确地对待父母,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加强我们自己的修养。根本的问题是要我们年青人培养尊敬老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克服那种自私自利的心理。父母子女公婆儿媳各各都是生命桥梁的一级,现在的子女儿媳便是将来的父母公婆,我们青年同志,如果不是现任的父母,也一定是候补的父母,只要我们凡事将心比心,设身身处地替父母想一想,善于体谅老人的心情,那么,我们就容易明白应该怎样对待父母了。

当然,我们提倡尊敬父母,和那些把父母子女之间的私情放在革命利益之上 的人,是有原则的不同的。今天还有些青年,甚至革命工作需要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到远地去工作,他们也不愿意服从分配,这样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猜你喜欢
子女劳动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