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3期,总第3期-补白

1979-07-15 05:29高烈夫
读书 1979年3期
关键词:麦克白夏洛克莎士比亚

高烈夫

罗德里希·贝奈狄克斯这个无赖出版了一部关于“莎士比亚狂热病”的臭气熏天的厚书,书中极为详尽地证明,莎士比亚不能和我国的伟大诗人,甚至不能和现代的伟大诗人相提并论。……〔其实,〕单是《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单是那个兰斯和他的狗克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

——《恩格斯致马克思》(1873年12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08页)

补白

莎士比亚戏剧的启蒙读物

木下顺二的《我们的莎士比亚》

日本著名剧作家木下顺二的新著《我们的莎士比亚》,构思别致,形式新颖,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在作者的笔下,三百几十年前英国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所刻画的剧中人物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活动在我们身边。它是架在莎剧这个金字塔与年轻读者之间的一座宝贵的桥梁。

作者在前言里写道:“好戏是不分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不论是不识字的老太太,还是成天思考深奥问题的哲学家,都各自欣赏好戏。

“换句话说,我们理解、感受和领会的能力越高,就越能鉴赏戏剧。

“同时,通过努力阅读优秀的戏剧,我们也能够加强鉴赏力。

“这本书就是根据这个意图而写给开始读莎士比亚的年轻人的。”

《我们的莎士比亚》是给青年读者们阅读莎翁作品时准备的一把钥匙,让读者打开这个文学宝库的大门。同这把钥匙一起,作者还交给读者一份“导游图”,借助于“导游图”上的说明,读者能逐步深入地欣赏和玩味作品。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好象就在读者身边,和读者一起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边阅读边讲解,指点阅读方法和思考途径,从而挖掘莎翁作品魅力之所在。更可贵的是作者带领着读者逐级深入,让读者一步一步地登临这古典巨著宝塔的金顶。读完此书,能够使读者掌握欣赏外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要领。

全书分四章。第一章:《先读读作品——<威尼斯商人>》;第二章:《到剧场去看看》;第三章:《再读一部作品——<麦克白>》;第四章:《最后谈谈台词的妙趣》。

在第一章里,作者领着我们一起阅读《威尼斯商人》。使人大有一种置身于教室之内,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文学教师的讲课之感。作者一开始就向读者提出两个课题。(一)莎士比亚生在英国哪个时代?整个欧洲处于什么时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二)日本当时是什么情况?要尽量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再和欧洲的情况进行对比。

作者接着就提出一个问题:莎士比亚为什么那样出名呢?他为什么那样伟大呢?这正是作者在本书里想要帮助读者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者首先提到,莎士比亚之所以那样出名,简言之,是因为他写的那些戏剧出类拔萃。他的剧作是否真正有趣,这个结论应该由读者本人来下,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读者一定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在反复阅读、体会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得出正确结论了。关键问题在于熟读作品本身,玩味其中奥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作品,了解作家。

作者简单地介绍了《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二场的情节后,就把第三场整个搬上纸面,夹叙夹议。作者介绍说,当时犹太人在欧洲备受歧视,一方面因为他们不信基督教,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放高利贷。接着,作者引用了第三幕第一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的“人权宣言”:“他〔巴萨尼奥〕曾经羞辱过我……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作者写道,夏洛克这段话充满了悲痛。我们听到万人嫌弃的犹太高利贷者这段悲愤的控诉后,感动不已,不由得定睛去看这个丑陋的鹰钩鼻子的老人。作者要我们设身处地地重新读一遍这段台词。

剧的末尾,有情人皆成眷属,只有夏洛克身败名裂。作者又向年轻的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夏洛克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是什么使他变成这样的?

虽然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所讨厌的角色,他却写了夏洛克作为一个人的感情。而女主人公鲍西娅虽然是莎士比亚所歌颂的人物,他也写了她泼辣调皮、嘴不饶人的一面。如果对好人一味称赞,对坏人一味抹黑,就会把人物写得干巴巴的。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能够细致入微地对人进行观察,栩栩如生地把他们刻画出来。不论是他所喜欢的人,还是讨厌的人,好人坏人,他都不偏不倚地加以全面的描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消除了时代的隔阂,让二十世纪的外国读者读起来也兴趣盎然。

第二章介绍了英国伊利莎白王朝时的剧场。作者把我们带进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剧场。我们似乎看见台上出现一个少年,他手举木牌,上面写着《威尼斯商人》。这就宣布了当天上演的剧名。接着又走出一个少年,高举写有“威尼斯,街道”字样的木牌,这就表示这场戏发生的地点。少年退去后,演员就登场表演。

作者还介绍了舞台的情况。当时的舞台分为外舞台、内舞台和上舞台,并且简要地说明这三种舞台的用法。

《威尼斯商人》第五幕第一场开头的地方,罗兰佐和杰西卡的对白中重复了五次“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这个词句。因为当时的舞台上没有布景,没有照明,戏是在白昼演出的。莎士比亚为了让观众眼前能够浮现皎月当空的夜景,才这么措词的。

莎士比亚在文字上很下工夫。当时演戏,不论漫漫黑夜还是悬崖绝壁,海上风暴还是深山老林,都得靠台词来表达。大部分台词都使用的是美丽而感人的诗句,再由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演员们一表演,自然就使观众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了。

作者让读者把这种舞台的情况铭刻在心里,再继续去读作品。

第三章是《再读一部作品——<麦克白>》。作者首先说明《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该剧的时代背景是十一世纪的苏格兰。他要求读者查查资料,搞清楚十一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相当于日本哪个朝代,苏格兰在什么地方等等。《麦克白》描写的是个人的野心造成的悲剧。莎士比亚从外部,借女巫的口来反映麦克白野心膨胀的过程。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

作者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典型意义的地方都介绍得非常细致。麦克白杀害国王邓肯后的内心活动在下面这段台词里充分表达出来了:

“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听!麦克白的心在翻腾。

作者在这里又深入地解释说,莎士比亚写这几行有名的诗句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与此同时,作者又从剧中摘出麦克白夫人说过的一句台词:

“让我们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看!同是对待沾满杀人血污的双手,她竟说出这样的话。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出戏共有五幕,作者在本书内只带领读者读到第二幕第二场。这是因为作者并不想让读者在这里通读全剧。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把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挑选一二,介绍给读者该怎样去读。读着读着,自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作者写这一章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在第四章《最后谈谈台词的妙趣》里,作者引用了莎剧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词句。《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五场中,朱丽叶为了多挽留罗密欧一会儿,说道:“那刺进你惊恐的耳膜中的,不是云雀,是夜莺的声音……”但当她觉察到罗密欧再不走就会面临死亡时,她的话马上来了个急转弯:“天已经亮了,天已经亮了;快走吧,快走吧!那唱得这样刺耳、嘶着粗涩的噪音和讨厌的锐音的,正是天际的云雀。”我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为曲调的变幻莫测所吸引,而莎士比亚妙笔生辉,读起来音调铿锵,绝不逊于悦耳的音乐。

作者接着介绍了怎样阅读台词以及如何去玩味它们。作者告诉我们,在阅读戏曲的时候,应该时刻想着:“我本人就是演员。”只要有了这种心情,那就有可能使自己的理解力和想像力都活跃起来,这样读下去,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在本章末尾,作者表示,在莎士比亚所写的三十六个戏剧中,他希望年轻读者先读以下十二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理查三世》、《第十二夜》、《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科利奥兰纳斯》、《亨利四世》上篇、《奥赛罗》、《李尔王》、《暴风雨》。

书中附有四幅精美的插图。第一幅是当时的巨船,主要是作军舰用的,在贸易方面也使用过。第二幅是当时的四种男女服装样式。第三幅是美国学者在二十世纪经过研究推断而画出的“地球剧场”的模型和“幸运剧场”的平面图。莎剧主要在这两个剧场演出。第四幅是建立在泰晤士河南岸的“白鸟剧场”、“杂耍场”和“地球剧场”。这几幅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它们对于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为了适合少年读者的需要,正文天头留有较大的空白,每页都附有精致的眉头图,封面、内封、扉页,以及每一章的插页上则附有反映伊利莎白时代的人物像和风景画。

《我们的莎士比亚》是《筑摩少年丛书》已经出版的三十一种书中的第二十九种。这个丛书分社会、历史、科学等类,本书属于创作类。原书是236页,译成中文约为八万字。日本东京筑摩书房1975年重版,1976年8月第二次印刷。最初发行是1953年,也是筑摩书房印的。在1975年重印时,除了把戏剧引文重译过,并增补十几页外,尽量保持原样,没作更多的修改。

本书的作者木下顺二,191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他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读书时,就开始了戏剧创作活动,从1947年起担任“葡萄之会”(专业剧团)的领导工作,并任明治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戏剧《叫作奥托的日本人》、《风浪》、《东方国家》、《神与人之间》,小说《无限轨道》等。1963年我国作家出版社曾出版过包括他的《夕鹤》等五个著名戏剧的《民间故事剧》。木下顺二对我国的态度友好,曾屡次访问我国。

除《我们的莎士比亚》之外,木下顺二还写过两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莎士比亚随感》(筑摩书店,1969年;改订版,1972年)和《莎士比亚的世界》(岩波书店,1973年)。

我们希望我国作家和翻译家,在百忙之中也抽出一部分时间,写几部象《我们的莎士比亚》这样的启蒙读物,让孩子们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猜你喜欢
麦克白夏洛克莎士比亚
看穿假象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三)
快车上的讹诈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二)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麦克白》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