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好”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7期
关键词:序言后记作家

华 然

平日在跟朋友闲聊读书时,有的同志说他有一个嗜好:欢喜读初版书,觉得初版本真实、粗犷、感情充沛、棱角鲜明;而有些修订再版的书,虽然结构、立论更完整、充分一些,语言文字更简练严谨一些,可是感到修改本不如初版那么有生气、更真实。因此,他主张作者或出版部门在结集汇编或重印过去的旧著,最好不改,保持原貌,倒希望作者或编者化功夫写篇详尽的前言或后记。我对这个“不改好”的主意,亦有同感。

前不久,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周扬同志的一个讲话,他说不准备修改一九五七年写的那篇《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而打算将来出集子时写一篇详细的序言,加以说明。我是很赞成这个做法的。且不去说林彪、“四人帮”盘踞文坛猖撅作乱的十年吧,就是文革前的十七年也有不少时间是在左的思潮影响下,运动接连不断,斗争就是一切,即使好的和比较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受其左右、留下痕迹。今天我们编辑、出版那时的书籍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如果都改,改不胜改。怎么办?是不是都按照今天的形势、中央的文件、现行的政策来删改、增补过去十七年,甚至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文艺创作或文学评论呢?我以为应当本着对读者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切忌大删大改、乱增乱补,失去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老作家柯灵的散文集《香雪海》,处理得就好。这本散文集收编了作者一九五九——一九六二年三年间所写的和粉碎“四人帮”以来所写的散文随笔三十二篇。其中文革前写的占十二篇,既有歌颂大跃进的,又有赞美苏联宇宙火箭上天的。对于这一类明日黄花如何处理?柯灵同志说:“我的办法是原样保留,不加粉饰。因为我们确曾有过那样的时代,我也确曾有过那样的情绪和观点。这样也就留着一些历史的侧影。”书前,作者写了两篇序言,详细而生动地说明当时的情绪和观点,今日的感受和认识。使读者不但对过去那些“历史的侧影”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间接地受到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这样做对作者、对读者都大有裨益。

“不改好”并不是绝对化地对所,有译、著一字不动。如鲁迅先生说的,“也有故意删掉的:是或者因为看去好象抄译,却又年远失记,连自己也怀疑;或者因为不过对于一人、一时的事,和大局无关,情随事迁,无须再录;或者因为本不过开些玩笑,或是出于暂时的误解,几天之后,便无意义,不必留存了。”(见《集外集》序言)事实的谬误,明显的误植等当然应该删改,这是不在话下的。但是却万不可“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而任意删改。一个正直的作家,最可宝贵的美德,就是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切切不可为了赶时髦、渔私利,曲意奉迎、投机取巧。只有诚实的作家,才有诚实的作品,而诚实的作品也必然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作品,才会赢得读者的信任。

再说,少改或不改,对于多出书、快出书,缩短出版周期也大有好处。常有这样的情况:明明是从他过去自己编定的集子中,或报刊登载的文章中选编的,可是排出校样后往往因为作者要大改、或忙或病,不能按时交稿付印,延缓和拉长了出书时间。我想,作者如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写篇扎扎实实的前言或后记,回顾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创作或评论道路,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对于作者自己和现在的文学青年借鉴过去经验,更好更快地成长,都是不无好处的。

猜你喜欢
序言后记作家
作家谈写作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三月序言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我和我的“作家梦”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