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悲剧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7期
关键词:刘伯温明史太祖

辛 雨

明史杂谈之四

明朝有几个人物,由于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或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加上独立特行的品格,而成为民间妇孺皆知、广泛传诵的传奇式人物,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如刘伯温和徐文长,就是这样的人。这里且不谈徐文长,只说刘伯温。

从东汉、三国出了诸葛亮——上识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这样一个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智慧化身,以后每个朝代,便都有一个由民间传说塑造而成的这样人物出现。在明朝便是刘伯温。一部《英烈传》小说,把他写得神乎其神,而据说是他作的《推背图》(实是托名伪作),一直到解放前,还被一些江湖术士当作预言式的天书,拿来骗人。

然而,翻翻后人所编有几十万字之多的《诚意伯文集》,再看看《明史》和其他有关他的传记材料,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并不神秘。他确实有才,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为明太祖出谋画策,完成统一事业;他精通天文历算,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明朝编定了《一统历》。明朝的创建,他立有大功。但是,他却常被人诬陷,有几次明太祖对他很不满意,差点要办他的罪,他在这方面丝毫未能未卜先知,传说中称道他所擅长的“神机妙算”,对他自己并没有帮上多大的忙。

有一年天旱,刘伯温上奏章,为一些死亡兵士的寡妇、士卒和工匠请命。明太祖一心求雨,准了他的奏章。过了十天,一滴雨也不见,太祖发怒。刘伯温吓得辞官回乡。又一次,有官吏秉承丞相和刑部尚书的意旨,诬告刘伯温居乡图谋有王气的地做坟墓,这是叛逆的大罪。太祖听了,削去他的俸禄,他赶忙入朝谢罪。这都说明他在朝廷的处境很困难,常有不测之祸。

朝廷上当权的大官,大都不喜欢他。记载他生平事迹的《行状》、《神道碑》都说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大概是指他处事严正,好说真话、直话,性子又急,因而得罪了许多人。明太祖想选一个宰相,曾举自己喜爱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问他有没有这个才能。刘伯温则认为对宰相的要求,必须“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就是说要心平如水,大公无私,这三人都够不上这个标准。太祖说,那么你来做宰相吧。他说,他也不行,他“嫉恶太甚,不耐烦剧”。

关于“嫉恶太甚”这一点,他还写进了文章。《古文观止》所选的《卖柑者言》,是他很为人们传诵的一篇名作,就是痛骂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美酒),而饫肥鲜”的欺世盗名者的。用这篇文章中的话来说,他称颂的是那些“忿世嫉邪”的人。嫉恶太甚,与忿世嫉邪是一个意思,这当然要招来某些人对他的怨恨。

有这样性格的人,太不懂得圆通做人之道了,是不能久容于世的,所以刘伯温最后还是受到了暗算,送了性命。当他发觉吃了丞相胡惟庸所荐医生的两帖药,有中毒现象,便立即报告太祖。据《行状》的记载,“上(太祖)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神道碑》的记载是,“公遽白上,而疾遂益笃”(《明史》本传却把这几句重要的话遗漏了)。看来明太祖是可以保护他,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中了坏人的奸计。过了十多年,刘伯温的次子仲朝见太祖,太祖对他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们蛊了。这起反臣,都吃我废了,坟墓发掘了。那胡家吃我杀得光光的了。”(见《刘仲遇恩录》)这是按照太祖口语如实记录的,是第一手的资料。应该指出,太祖不是为了刘伯温而杀掉这些人的;但是这条史料清楚说明,刘伯温在世时,因为刚正不阿,所以孤立无援,终于受害。他虽然享受大名,受到后人敬仰,终究还是一个悲剧人物。

猜你喜欢
刘伯温明史太祖
八月十五月儿明
刘伯温以德服人
一只烧饼走天下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婆婆纳
聪明的刘伯温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曹植聪慧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