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的眼睛

1981-07-15 05:54胡迅雷
读书 1981年2期
关键词:囚室罗莎卢森堡

胡迅雷

一双沉着而开朗的眼睛,总在我面前闪着,闪着……

这是罗莎·卢森堡的眼睛。我刚重读了她的感人的《狱中书简》。如果要推荐“生活的教科书”,它大概是不应缺少的一本。

记得第一次读它,还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一天,我读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节奏,三峡之中的急流勇进,同我们时代的斗争生活,交相辉映。这一曲历史和现实的雄伟交响乐,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在交响曲的高潮之处,作者从《狱中书简》里摘引出两段极其精彩的话。读完《长江三日》,可那两段诗一般的文字,不,应该说乐句,还在我心里飞翔。我迫不及待地借来这本小册子,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那时,我才十几岁,赤诚而又狂热,单纯而又轻信,有着和我的同时代人一样的那些长处和弱点。我是把《狱中书简》当作一本革命回忆录来读的。一种圣洁、珍贵的感情,仿佛渗透了我的整个身心。这位一九一八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最坚定的领袖之一,这个被敌人咒骂为“血腥的罗莎”的女人,有着一颗多么温柔而坚毅的赤子之心!我想着列宁的名言: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读完了它。我激动得热血奔涌,心怦怦跳着。可以说,我用年轻人全部的赤诚,拥抱了卢森堡这部作品;怀着对英雄的崇敬,爱上了她那双沉着而开朗的眼睛。

几年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降临中国大地。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象卢森堡一样,落入铁窗之中。也没有想到,我会在一个相似的场合,想起她的《狱中书简》,她的那一双眼睛。

最初的狂热,很快过去了。怀疑和不满,象春天的种子,不断生长。终于,因为非议“首长”,我被隔离审查,开始了迷惘的时刻,灰心的日子。我饱尝了出卖、诬陷的秋风冷雨。我的心,危险地冰冷下去。生活,原来竟这般丑恶!某些人的兽性,原来竟如此可憎!我绝望了,甚至也想了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天,我记得异常闷热。我被揪斗了一天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囚室。我趴在桌上,绝望地闭着眼睛。不知过了多久,一声沉雷,将我惊醒。闪电照亮了我盈满泪水的眼睛。借着电光,我发现窗台上停着一只银灰色的鸽子。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留意过一只鸽子。它的毛色,是如此纯正。它“咯咯”地叫着,声音那么清脆。偶尔,它也在窗台上走几步;步态又是这般安详。特别是它那双小小的圆眼珠,似乎不停地转动着,惊讶地打量我。那神情,仿佛一个天真的、不谙世事的孩子。我目不转睛地盯住它。真是美得不可思议!它仿佛是来自亲人的一声问候,吹入我烦闷的心胸的一阵清风……蓦地,脑际闪过另一幅图画:薄暮时分。大雨,电闪,雷鸣。在这样一种阴霾惨澹的气氛中,一只夜莺,突然在树上歌唱起来。它唱得如醉如痴。银铃般的歌声,压倒了雷声,唱亮了昏暗……一双眼睛,也象我一样,无限惊喜地盯住面前的小鸟。这是谁的眼睛呢?谁的?是她——罗莎·卢森堡!我一下记起了她的《狱中书简》,记起了第一次阅读时的情景。回忆过去,恍若隔世。我不禁十分悲凉。

晚上,在灯光通宵不灭的斗室里,我躺着,一页页回忆着卢森堡在狱中的生活。我突然想:那暴风雨中的夜莺,不正是她自己的写照么?当时,战争的阴云,坟墓似的囚室,血腥的迫害,一切也是如此“阴霾惨澹”。然而,她是那样开朗,那样沉着。一封封书简,真实地记录了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她甚至有兴趣,从囚室的窗口,欣赏天空中云彩勾勒的图画。放风时,她关心小园里每一株野花,小草。漫长的冬天,她那“渴望看到颜色的眼睛”,总能设法从一条石子路上,“搜索”到一些彩色和鼓舞。她入迷地探究小鸟的鸣声所蕴藏的“感情”,与它们同喜怒,共哀乐……这一切,同我的灰心、绝望,是多么歧异!为什么处境这般险恶,她仍“一直生活在喜悦的陶醉里”?面前布满暗礁和陷阱,她却依然感到欣喜和满足?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谜,奇怪的谜!

但,尽管我不能理解,却凭直觉相信了,面对命运的坎坷,最好的办法,还是象她一样,怀着开朗、沉着的心情去承受。那时,我只想:坎坷的本身,已够我受了;为什么还要用郁郁寡欢或自寻烦恼来加重自己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况且,乌云有聚必有散,逆境有始必有终……在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持下,我最终也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

十月的惊雷,终于驱散了漫漫的阴云。一次,我偶尔对人谈及这一点,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卢森堡的名字,朋友便善意地嘲笑说,这是一种“精神鸦片”,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我不能同意他的论断,却也无法雄辩地证明自己。我开始四处寻找这本《狱中书简》。我相信,书中会有答案。但直到今年年初,才借到它。

阔别一、二十年,重又相见,我的兴奋是可以想见的。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了一遍。人总喜欢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思索。重读《狱中书简》,我发觉自己的感受,较之中学时代,是大不相同了。许多原先没读懂的文字,如今读来分外亲切;当年一些忽略过去的地方,今天一看,竟是自己寻求多年的答案所在。

我发现,如果说,一个人丧失生活的乐趣和勇气,是因为他在人间感到极端孤独,是因为被整个社会所遗弃、所排斥,是因为不被别人当人看待,那么,罗莎·卢森堡对待生活的方法,恰恰相反。《狱中书简》里每一封信都表明,即使身处囚室,她也能通过千丝万缕直接而微妙的细丝,而和生气勃勃的外界,和自己的同志和事业,联系起来。本来会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勇气的孤独感,消失了。相反,她充满了“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跟我同在”的自豪感。由于有这种联系,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不仅没有丧失,反而处处感到。这样,她就能处处感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乐趣,觉察旧世界的沉沦,和新世界的崛起。罗莎·卢森堡的开朗和沉着,正是建立在对历史进程的清醒认识,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之上的。敌人不能割断她的这种联系,也就无法使她陷于孤独,不能剥夺她心境的宁静,和战斗的勇气。这种科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同可悲的精神胜利法,难道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当我进一步理解了作为德国无产阶级之鹰的卢森堡,也就更加热爱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了。

灯下,我重又合上《狱中书简》。这次,虽然再没有当年那种血热、心跳的感觉,但我学到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正确方法。我想,既然生活之路,决不是鲜花铺就,那么,能有一双罗莎那样的眼睛,伴我走过坎坷的一生,该多好啊!

一双沉着而开朗的眼睛,在我面前闪着,闪着,闪着……

猜你喜欢
囚室罗莎卢森堡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王子和公主的囚室生活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烟圈下落不明了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神秘邮件
两只羊的故事(上)
囚室的窗口
701号囚室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