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的节日想到青年运动的方向

1984-08-20 05:13
中国青年 1984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同志革命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五周年。当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的青年组织第一次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青年年。也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在纪念五四的讲演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青年运动方向的问题。从此,在青年的节日探讨和坚持青年运动的正确万向,就成为一个传统。今天,祖国进入中兴发展时期,明确当代青年运动方向的一些基本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

(一)

认识青年运动的方向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应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提出那些正确结论的科学依据和思想方法。

四十五年前,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阐述青年运动方向的呢?凡认真研读过《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的人,都会清楚毛泽东同志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首先是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目的以及经验教训等全局性问题入手的。在弄清了这些大前提之后,才进一步论述青年运动的方向问题,指出青年这支重要的“方面军”,只有同工农群众这支“主力军”相结合,才能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任务。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同青年运动的方向是什么关系呢?毛泽东同志在这次讲演之前,与世界学联代表谈话时,曾提出了“中国青年的任务,可以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这样的概念。一般的任务是指“中国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的人民之共同的任务”;特殊的任务“就是争取自身的特殊利益”。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在194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中,阐明了执行一般任务与青年特殊任务的关系:青年“只有在执行一般任务中起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年自己的特殊任务”,同时又指出,“只有为青年们解决了他们的特殊要求,方能动员一切青年群众更好地执行一般任务。”因此,青年运动只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总方向、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青年运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几十年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总是具体分析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为解决这些基本矛盾所面临的新任务,并由此确定青年运动的方向。

站在中国革命总任务的高度,分析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运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分析青年运动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关系,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青年运动方向上的具体运用吗?但是,在十年内乱中,由于“文革”的方向错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也不可能正确。林彪、“四人帮”严重歪曲了毛泽东同志分析青年运动方向的科学依据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把青年运动的方向仅仅归结为上山下乡,与工农划等号,以致造成轻视文化、排斥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严重后果。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并掌握毛泽东同志分析青年运动时运用的基本原理,进而用这个基本原理分析认识新时期青年运动的方向。

(二)

青年运动作为一种运动,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要认识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就离不开运用前面所说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必须首先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全局性的问题。

对中国革命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党在伟大历史转变时期拨乱反正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提出要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二大以来,由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的伟大的历史性进军,正在给我们国家带来空前未有的深刻变化。

因此,四化建设已经成为今天全国各族人民从事一切活动的舞台和背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光荣。”我国青年前进的方向就是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大家可以看到,全国广大青年正是这样做了。为了四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青年,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劳动,讲求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青年满腔热情地献计献策,把聪明才智献给祖国。

就在这个历史时刻,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它提示着人们,催促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并使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这个加快建设步伐的历史性机会。鸦片战争以来,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不可能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命创造机会。现在,我们党正在研究和采取积极的措施,要抓住时机,设法跨越某些传统的发展阶段,争取尽快地赶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我国青年已经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从来没有这么多年轻人,对科技新动态这样感兴趣;从来没有这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产生“危机感”;也从来没有这么多年轻人,面对新的技术挑战,跃跃欲试,锐意进取。

这就是我国青年所面临的振兴经济,发展科学的新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学习成才也好,劳动致富也好,青年的一切“特殊任务”,只有融合于振兴中华这个“一般任务”,这个总的历史进程中去,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

认识青年运动的方向,离不开正确评定和衡量青年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衡量青年的标准和原则,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仍然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是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青年和人民群众相结合,首先表现为青年要把自己的追求和人民的社会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对社会的认识,一开始总是从他们各自的生活实践中那些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开始的。诸如升学、就业、恋爱等涉及他们家庭和个人的问题。这些局部的、感性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青年只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了解人民的愿望,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就是同祖国的前途同呼吸共命运。这样,青年就会扩大自己的视野,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所说的,青年们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走历史必由之路”。

几十年来,我国的青年运动正是沿着这条“历史必由之路”前进的。民主革命时期,青年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主要表现为政治的结合,革命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广大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同时,向工农群众学习,投身到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中去。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青年和人民群众的结合,已经从政治发展到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全面的结合,从这里孕育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从这里产生一批批新时代的闯将。

在今天,青年和人民群众的结合,还表现为青年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青年人的理想、愿望和宏图大志,如果离开了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空想不能代替实践,抱怨不能解决问题,空谈更不能改变现实。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应该开赴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开赴到科技前沿的第一线,开赴到建设边疆的第一线……祖国的每一片国土,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拓。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越来越成为今天社会实践的新课题。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首先打开了局面,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现在,改革正朝着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一切领域发展。改革必能振兴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改革毕竟是新事物,而青年,又总是站在改革前列的。有些人思想陈腐,赶不上改革的步伐,有些人已预感到打破大锅饭,日子就不那么好混了。对改革的态度也必然涉及对青年中涌现的改革的先行者的种种非议。这种非议和争论,往往是新旧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邓小平同志强调过:“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我们观察和评价一个青年,也要依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四化有利还是有害,对改革积极还是消极。只要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绝不能对青年投身改革的热情品头评足,散布闲言碎语。应该大力支持青年敢想、敢干、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而青年人自身,也应该经得住闲言碎语,经得住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争当改革的促进派。

四十五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勉励延安青年要做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团结和统一,在新时期青年运动中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只要你有一颗“中国心”,能为祖国的统一、四化建设和反霸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就要团结起来,一道前进!

青年的节日,促使我们思考青年运动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必将把我国青年运动推向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毛泽东同志革命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OVER THE RAINBOW
1949,毛泽东点将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严良堃同志逝世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