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爱国主义的口号

1984-11-01 04:07侯广峰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8期
关键词:霍去病和亲武帝

侯广峰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出自西汉霍去病之口:“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汉书·霍去病传)。时至今日,许多人都把霍去病这句话当成了爱国主义口号,甚至以“正气歌”相标榜。这样评价是不正确的。

汉朝和匈奴的民族关系,除刘邦与冒顿展开过互相压迫和侵扰性的大战(平城之役)以外,历经惠、吕、文、景各代,双方都以和亲方式相维系。当时,我国北方的经济和文化,基本上得到正常的发展。“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书·匈奴传》)。但是,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与匈奴关系恶化,对此,《汉书·韩安国传》记载颇详。武帝伐匈奴的动机,在于“报平城之怨”。对于已经解决的民族既往矛盾,尽管当时还在互以“国”相视,也不应耿耿于怀,而轻率地以武力相攻。汉武帝远远没有汉文帝对匈奴“捐弃前隙”的那种政治家风度。

应该指出,对匈奴发难的手段,也明显的是歧视和倾轧,推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所以,“自是后,匈奴绝和亲”,咎在汉武帝。尤其是又一错再错地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民族大残杀,怎能视霍去病为爱国主义者?所谓“抗击匈奴奴隶主的侵扰”等等,恰恰歪曲了这一历史的本来面目,颠倒了是非。

武帝伐匈奴是否“正义之战”?社会效果是最有力的验证。请看:

一、粗略统计,汉朝杀匈奴人约十七万余级,匈奴杀汉朝人约一万余级,双方混战死伤约三万余级。“匈奴虽病远去”,“亡匿于幕(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濒于灭绝。而“汉马(指军需)亦少,无以复往”(均见《汉书·匈奴传》)。

二、“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疲)极苦之”(《汉书·匈奴传》)。汉朝“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汉书·食货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西汉有识之士,曾质问“马邑之策安所设?卫、霍之功何得用?”(《汉书·扬雄传》)夏侯胜冒着风险谴责武帝“多杀士众,竭民财力,……无德泽于民”(《汉书·夏侯胜传》)。司马光也曾讽刺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也,无不如意”(《资治通鉴》卷22)。对于这种历史性的民族关系大倒退,连汉武帝也“深陈既往之悔”。若非“轮台罪己”并战侵转移——“方今之务,在于力农”(《汉书·食货志》),尔后西汉的“昭宣中兴”,将是不可思议的。

西汉时,中原政权统一中国已成定局。远在武帝之前,汉代农业区已北移,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无阻,人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针对此次伐匈奴而炫耀“武帝广土开疆”,那是没有实际历史意义的。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才是历史性的一大功绩。至于他见错认错,尚能悔改,仍不失为政治家的气魄。

霍去病征伐匈奴,劳而无功。至于说了一句效忠汉武帝的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必苛求的。当然,霍氏的治军之道,还是足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值得珍视。

(益民摘自1984年3月28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霍去病和亲武帝
霍去病之死
霍去病
邓国精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霍去病
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