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淡雅·朴素

1984-11-01 04:10宗同昌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3期
关键词:泥人张泥人泥塑

宗同昌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京剧名角谭鑫培老先生,一天偶然遇到泥人张,寒喧了几句话。分手的时候,泥人张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泥人,眉目衣冠、栩栩如生,正是谭老先生的塑像。原来是那一袋烟的工夫,泥人张在袖筒里捏出来的。谭老先生喜欢得不得了,称他是神技。第二天,北京城里传开了,称那次的会见为“双绝”。

清道光年间,浙江绍兴有个叫张万全的书吏,因丢官而落魄天津,为着生计,学着捏些鸡、猫、狗到街上叫卖。从此开了一代泥塑先河。张万全的儿子张明山耳濡目染很小就能捏出一手绝妙的泥人了。张明山为人耿直,不会趋炎附势。曾有个叫海张五的恶霸盐商找他给捏象,他回绝了。事后他凭记忆捏了一个贼眉鼠眼的恶棍,写上“贱卖”二字在街头出售。人们一看这神形毕肖的泥人,便能认出是海张五的丑恶嘴脸。这就是人们传颂的“泥人张贱卖海张五”。张明山的泥塑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被人们誉称第一代“泥人张”。

第二代“泥人张”张玉亭,他性格纯厚朴实,沉默寡言,一生创作了二万余件作品。他把张明山写实的艺术风格加以运用夸张、变形、提炼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他的《三百六十行》《钟馗嫁妹》等作品在民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泥塑艺术到了张景祜这一代,日臻完美起来,更令人额手称庆的是张景祜的后半生是在新中国度过的。党和国家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良好条件。他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他的泥塑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生活,他创作的《泼水节》《东风颂》《友谊花盛开》《惜春作画》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泥人张”代代相传,其业不废。现已传到第四代张锠。他从小喜欢美术,九岁开始随父学做泥人。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泥塑班。1979年又考取了该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张锠有前几代“泥人张”从未有过的优越条件。他系统地学习了速写、素描、雕塑和美术史。他攻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彩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对传说中的女娲抟土造人、殷墟出土的泥偶、希腊的雕刻、印度的泥塑以及我国石窟雕塑艺术和民间泥塑,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张锠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能停留在“泥人张”的传统风格上,努力赋予它们以新的光彩。他的作品吸收了各姊妹艺术的营养,由拘谨的写实走向活泼的写意,由精致细腻走向奔放粗犷,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本期封三发表的六件泥塑小品,就是张锠的作品。

“泥人张”的创作题材绝大部分是取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事物、民间故事、风物传说、民间生活和风俗。地方戏曲也是常常被塑造的内容。《断桥》《风筝》是张锠学习传统技法塑造的作品。《断桥》取于戏曲《白蛇传》,作品表现出了小青和白娘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及许仙心有余悸的胆怯神态。作者着意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内心变化。《风筝》描述红楼梦中宝玉与丫环放风筝的一段情景。宝玉手握籰子,丫环手拿沙燕儿的专注神情,作者细微的刻画出来了。人物之间的呼应,人物与画外风筝的呼应都得到了表现。设色讲究,画工精细,难怪民间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法。

《女起解》以同名京剧为蓝本,用小形泥塑特有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了,轻轻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崇公道的滑稽、诙谐,他大概刚听完干女儿苏三一声“爹爹!”得意满足之态……。这件泥塑,作者惜土如金,造形简练,巧妙地利用细节去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性格。那些简化和省略的地方,正是留给观众去补充的地方。

《人勤鱼丰》属于小型装饰彩塑,鱼(余)是民间剪纸、雕刻、年画等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作者采用洗练手法塑出安然坐在鱼背上的一位鱼家女。为了打破呆板和平衡,又在鱼背上插一弯杆,上挂一小鱼,稍有振动,小鱼便晃动摇摆,使这件作品虚实对比,动静结合,更有趣味。

《风筝寄深情》表现畲族青年整队准备用风筝向隔海的骨肉同胞寄去深情,寄去问候的一个场面。作品以少胜多间接地表现出中国各族人民盼望早日统一祖国大业,骨肉相聚,合家团圆的迫切心情。给人们以联想和细细回味的余地。

艺术的力量是神奇的。抔团泥土,作者能给它赋予生命,注入深刻的内容。《北京——东京之歌》这一泥塑小品,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容量,容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一千多年的友好往来。作品造型洗练,设色单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仅仅安排了一只天鹅、一篮鲜花、两个儿童,无法再简练了。天鹅的优雅纯洁;篮花的美丽芬芳;两国儿童的亲密和谐,烘托出了美好、友谊的气氛。飞动着的天鹅,表现了欢畅抒情的运动感,一种轻音乐似的韵律,发出了两国人民心灵上的歌。

在大夜弥天中奋斗过的几代“泥人张”,应该感到欣慰。

猜你喜欢
泥人张泥人泥塑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胆大镇的泥人
泥塑作业
胆大镇的泥人
从《泥人张》中学写“人之奇”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
泥人张
“泥人张”:官司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