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龙

1985-11-01 04:34刘城淮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图腾

刘城淮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神采奕奕的形象——龙。它不仅是我国最著名的神物,而且在全世界神物中也最为光彩夺目。

过去,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龙的描述出现:无论是文学作品,或者是艺术品,无论是建筑,或者服饰,无论是官场活动,或者民间风习,处处都翱翔着龙。现在,东方巨龙腾空飞扬的赞叹之声响彻寰宇;动人心弦的《龙的传人》之歌传遍海峡两岸;每当节日,国内各地的人们,五州的华侨,乃至于外籍华人,常常兴高彩烈地舞起龙灯。龙,几乎成了我国的鲜明的象征。看到龙的形象,每一个中国人,无不心花怒放。

何以会如此呢?

原来,龙最早是我国上古时代西北的龙族在他们所崇奉的马图腾、蛇图腾与蜥蜴图腾的基础上,所塑造出来的神。龙族至殷犹存,卜辞里称之为“龙方”或“龙”。后来,龙族的一支苗裔迁向我国北部、东北部,将龙带到了那里,那里的人们也喜爱、敬重龙。另一支苗裔夏人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他们仍然充满了对龙的喜爱、敬重之情,将其祖宗神之一的禹说成是龙(见《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原的华夏族普遍地也喜爱、敬重龙,有的且以龙为号。

随着华夏族的不断向南发展,长江中下游以至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们,同样喜爱、敬重起龙来,越人还以文身作龙为荣。

又一支苗裔羌人,其一部分南迁至川、滇、黔一带,于是这一带的人们以及与之毗邻的西藏的人们,纷纷喜爱、敬重龙了。西藏人认为鱼是龙变的,都不吃鱼。

在这一过程中,各族人民均对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这样,龙便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并一致欢迎的形象,飞翔在我国广大地区的上空了。

已往的人们广泛地喜爱、敬重龙,主要的是由于龙具有殊异的美。

龙的形状就是挺美的。当它是马图腾、蛇图腾与蜥蜴图腾的结晶时,它为“马首蛇尾”(《论衡·龙虚》)、四足三爪已经相当美了。以后,它又逐步地吸收了其他一些动物的特点,成了以下的样子:

鹿角,牛耳,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龙之伙也。(《涌幢小品》三十一)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状貌。它集好些动物之美于一身,便更加美了:那挺拔的双角,那修长的躯体,那强劲的肢爪,那闪光的金鳞,……在在令人赏心悦目,而整个的形体,给人以奇异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龙充溢着内在之美。在初民的想象中,龙有许多种:应龙、螣龙、螣龙、蛟、虬、螭、虯、靇、龖、虵第,但都生活于水,是主司雨水之神。而雨水与云雾密切相关,故古人又想象龙能乘云驾雾:

变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水威集,(《汉书·邹阳传》)

他兴云雾,片时来,动风雨,满尘埃。(《张羽煮海》杂剧)雨水富于变化,威力巨大,——暴雨荡涤万物洪流冲决一切。云雾更是变化无常,时隐时现,时圆时方,大则充乎天地,小则一片一团,忽而象异兽,忽而象彩禽,来无踪,去无影,或迅疾如飞,或静止如山,真所谓“通于大神”,“莫知其门”(《荀子·云赋》)。基于此,龙就变化多端,出神人化:

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清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

龙变无常,能幽能章。(《新书·立容》)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王临川集·龙赋》)

(龙)威动天地,声震海内。(《淮南子·览冥训》)

龙之神化,虽铁石金玉,尽可透达。(《太平广记》三一一引《传记》)

(龙)一会儿起波涛,一会儿摧山岳,一会儿卷江淮。(《张羽煮海》杂剧)龙的这些奇才异能,其中还融化有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龙的一身,熔铸了自然的与超自然的、人类的与超人类的功能,难以伦比。所以,古人进一步尊龙为有鳞之类的主神: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大戴礼记·易本命》)

龙为百鳞之主。(《一层楼》)这样,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龙是一个英雄形象。无怪乎人民的豪杰每每喜欢以龙自喻,如元朝红巾军大书于义旗上的口号是:“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太平天国杰出领袖洪秀全有诗云:“……展爪却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蒙族1960年左右的一个革命团体号称“独贵龙”。壮族1910年起义反洋教的好汉邓老五临刑时还高歌:“十七十八好威风,睡在地上象条龙,为了人民刀下死,人头落地当吹风。”

龙禀赋着英雄之美,尤其饱含着理想之美。本来,图腾便渗透着初民的理想。由几个图腾凝结而成的龙,人们更将许多理想赋予它了。

(金国摘自《美育》198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图腾
望梅止渴
《笑着好看》
我为春天添抹绿
你得谢我
《才吃六袋》等
《这条比较傻》等
三好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土逗校园(漫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