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花的性格

1985-11-01 04:38张宝瑞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
关键词:练功芭蕾舞海浪

张宝瑞

他喜欢海浪花。

少年时,他经常依偎在苏州河边憧憬着海浪花。成年时,他经常到大海里追逐海浪花。最近,他和唐敏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双人舞二等奖,在观众欢呼的海洋里,他变成了“海浪花”。

张卫强是我国第一个跻身于世界一流芭蕾舞男演员之列的新秀。我在中央芭蕾舞团见到他时,他温文尔雅地说:“人生的每一年就象一级石阶,我已经跨上了第二十三级,干脆就从第十二级说起吧……”

他是苏州人。父母、哥哥和弟弟都与艺术无缘,他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由于身材匀称,被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选中了。于是,他被推进了芭蕾舞艺术的宫殿。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在舞蹈学院六年的学习,使他真正体会到当演员的艰辛。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然后来到离学校不远的陶然亭公园跑步、练功,压腿、踢腿、打旋子,仅踢腿就要连续做一千次。学校里除了上文化课外,大部分时间是练功,整天就象上了弦似的。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中国的芭蕾舞一定要打入国际舞台。欧洲芭蕾舞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只有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十年内乱,老一代的芭蕾舞演员失去了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的机会,作为新一代的芭蕾舞演员,他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他默默地下定决心,要用智慧和汗水铺垫成功之路。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跑到训练厅里悄悄练功,练功时仔细揣摩老师的教诲。“芭蕾舞讲究形与意合,貌与神合,意念挖掘越深,舞蹈表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的能量也就越大。这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为了演好《天鹅湖》、《睡美人》中的王子以及《海侠》中康拉德等性格各异的人物,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欧洲文学史、西方美学史以及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司汤达的《红与黑》等古典文学名著。为了培养乐感,他买了录音机,经常听音乐,有时上街时也带着录音机边走边听。终于,1982年,他在美国杰克逊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个人铜牌。他就象一朵清新的浪花,一下子卷进了世界芭蕾舞艺术的海洋。

“由于长期疲劳过度,1982年冬天我突然身患渗水性胸膜炎。当时有的医生说,这种病将使我永远离开芭蕾舞台……”

一个刚刚崭露头角,准备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的新星,难道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他心爱的芭蕾舞吗?他抑郁、难过,心如火焚。不久,他来到北戴河海滨疗养。晚上,他孑身一人默默地踱到海边,听海浪花的絮语。

大海象妈妈,理解他的心情。海浪翻卷着,拍击着礁石和沙岸,发出巨大的轰鸣;海水涌上来,好象在抚摸他的双脚,然后又跌落下去……一会儿,海浪又奔腾起来,重新聚集力量,出人意料地猛扑上来。蓦地他眼睛一亮,似乎领悟到大海的启示。“不,我要奋争!我要重返舞台!”

他回到苏州故乡休养,每天练气功,学英语,阅读文学名著,以乐观的态度和疾病作斗争。十四个月后,他终于重上舞台。1983年3月15日,他登台演出了《黛玉之死》;4月20日,他和白淑湘老师在人民剧场为残疾人基金会义演,6月初,他到上海参加巡回演出;6月14日,他和戴爱莲老师到英国伦敦参加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的纪念演出。10月2日至8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芭蕾舞比赛,强手如林,有中、苏、法、意、日等十九个国家的三十三对演员参加。张卫强和同团的唐敏配合默契,以出色的演出赢得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谢幕后,我兴奋极了。我站在舞台中央,感到中国人在芭蕾舞台上终于有了自己的位置。一位专程从加拿大赶来观看演出的华侨激动地拥抱着我说,没想到中国的芭蕾舞才诞生三十年,就能向欧洲的芭蕾舞挑战!祖国,伟大!”

(马丽摘自《北京晚报》,本刊略有删改)

猜你喜欢
练功芭蕾舞海浪
家中的芭蕾舞学院: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樊应举
跳芭蕾舞
海浪协奏曲(下)
练功
寒假魔力卡
怎样练气功更见效
不要误解“排除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