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

1985-11-01 04:34倪志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许地山字画徐悲鸿

倪志方

1984年10月2日至10月7日,在首都《徐悲鸿纪念馆》内展出了徐悲鸿生前珍藏的唐代人物画《八十七神仙卷》,观者如流,莫不击节赞叹。说起悲鸿收藏此画的始末,还有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喜获珍宝视若生命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办画展时,有一天,作家许地山及夫人介绍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国字画。这位夫人的父亲在中国数十年,去世后,遗产由其女儿继承,其中有四箱中国字画。但她对中国字画一无所知,便托许地山夫人为她觅人销售。徐悲鸿来到她家时,她十分欢迎,亲自将四箱字画打开。当看到第三箱时,徐的眼睛陡地一亮,一幅约长二米的人物画卷奇迹般地出现在面前,他的心欢快而激烈地跳动着,几乎是叫喊道:“下面的画我都不看了,我只要这一幅!”当即商量价格为一万元。徐悲鸿因手头现金不足,提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作品七幅作为交换,德籍夫人同意了。

唐代的人物画(传世极少)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徐悲鸿看到的正是幅唐画《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绢底呈深褐色。画面人物生动,造型优美,线条遒劲,虽不着任何颜色,却产生渲染的效果,造成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徐悲鸿携画而归,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他为这件流落外国人之手的稀世珍宝能回归祖国而引为平生快事。

珍宝被盗忧心如焚

1942年冬,徐悲鸿住在云南大学的一幢楼上。一天,当他躲避敌人空袭后回到住所时,竟发现门锁被撬开,《八十七神仙卷》不翼而飞!同时被盗的还有他自己的三十余幅作品。面对这突来的浩劫,徐悲鸿象被人当胸猛击一拳,眼前一片昏黑,仿佛五脏都在剧烈地翻腾。他立即报告警方查找,但是,几天过去了,仍然杳无踪影。他忧心如焚,三天三夜食不甘味,寝不安宁,日夜焦急地盼望着那些“神仙”安然归来。神经高度的紧张和焦灼,终于使他病倒了。

在那愁肠百结的日子里,徐悲鸿悲伤地赋诗自忏: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愧此须眉负此身。

失而复得捐献祖国

一年后的初夏,徐悲鸿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一个女学生发自成都的信,使他心里燃起了一线希望的火花。信中说:她在一位不相识的人家里,见到了一幅古代人物画卷,完全和老师失去的《八十七神仙卷》相同。

悲鸿为了防止藏画人惧祸,将画毁掉,经过一番深思,决定委托一位人唤“刘将军”的人去成都,请他先设法与藏画者认识,交上朋友,看到那幅画卷后,再商量解决办法。不久,刘将军来信说,确是《八十七神仙卷》,为了使画能安全到手,需化一大笔钱。徐悲鸿得讯,日夜忙于作画、筹款。先寄去二十万元现款,随后又寄去数十幅自己的作品。最后,刘将军才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将《八十七神仙卷》带到了徐悲鸿面前。只是画面上那方“悲鸿生命”的印章被挖去,题跋也被割掉了。

1948年,徐悲鸿将《八十七神仙卷》重新装裱,请绘画大师张大千和著名书画鉴赏家谢稚柳写了跋。

徐悲鸿逝世后,政府在他北京住处建了《徐悲鸿纪念馆》。夫人廖静文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八十七神仙卷》以及悲鸿的作品、收藏的字画、文物全部捐献国家。国宝由国家保管,代代相传,徐悲鸿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徐平摘自《爱国报》)

猜你喜欢
许地山字画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墨猪图》
妥善存放字画的方法
组字画
考眼力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