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思维之光

1985-11-01 04:34王通讯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条件思维

王通讯

瞬息间——诗章迸涌自如。

——《秋》

人的思维,除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外,还有灵感思维。三者对于加工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均有不可相互代替的作用。

灵感,是偶然性范畴的一种思维现象,指的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领悟。比如,你在攻数学难题,冥思苦想,百思未解。一天,走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突然,“阿唷”一声想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是就灵感的一例。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马丁·加纳德把六十五种类型的数学习题按组合、几何、数学、逻辑、过程和文字六个方面编成一本书,名字就叫(《阿哈!灵机一动》)。

这里讲的是科学领域的灵感。灵感同样发生在艺术领域、技术领域、军事领域等等,它是一种思维升华,是一种非逻辑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例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摹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灵感现象:

诗兴油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思潮在脑海汹诵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去抓笔,笔去就纸,

因为灵感到来的时候,能够解决平日长时间思虑而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创造性劳动效率特别高,所以历来人们都很重视灵感思维的产生机制或产生条件。

灵感思维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一)灵感是与长期的知识积累分不开的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讲到文学艺术家的灵感思维时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果把技艺也包括在知识范畴之内的话,文艺家的思维灵感,则是他长期刻苦磨炼、积累知识的报酬。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灵感的到来是质变。知识是灵感的根基。诗人郭小川在写给一位青年诗歌作者的信中强调:“最重要的是积累,生活、形象、思想、语言都要积累。象仓库一样,有了它,在受到某一触动之后,就会俯拾即是。”

知识积累有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一般说来,知识系列多的人,灵感思维更容易发生。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告诉我们:“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或是研究过他们专修学科之外科目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学习文学创作的青年同志,灵感思维更有赖于对于社会生活多种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灵感的产生还有赖于想象等智力因素

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对灵感思维是否发达有不小的关系。以卢瑟福为例,1910年,关于原子核好象太阳,电子好象行星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就在他心中萌生了。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原子结构的这种设想。后来,卢瑟福在盖革·马斯登的合作之下,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由此可知,“原子具有一个带电的微小而重的中心”的灵感,与卢瑟福的想象力有关。

如果在卢瑟福的头脑里只装着太阳系的知识,而不能展开想象的彩翼,将太阳系和他正在研究的小小的原子联系起来,也是枉然。这说明,灵感思维,不能凭空等待,要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迎接它的到来。

(三)灵感到来的前提之一是连续的苦苦思索

灵感到来,往往是“顿然”、“豁然”、“突然”的。但是,你如果象守株待兔者一样,等着它们“突然”而到,肯定没有希望。这是因为,在这些偶然到来的形式之前,有一段连续的苦苦思索。让我们来听一听,享受过灵感到来之乐的创造者的自我描述吧!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科学家赫姆霍兹说:“就我经验的范围内说,……首先,始终必需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弄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

(四)灵感的到来受到主体外在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不难发现,一些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等常常喜欢到风景优美的所在写作、创作、沉思。我国作家秦牧说,他如果到美丽的公园里写作,可以比平日高产三倍。世界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里与鸟语泉鸣一起,创作出许多动人心魄的乐章。这些,并不能全部以“喜欢游乐”、“消遣舒心”来解释,因为创作灵感确实与某种外在环境有一定关系。十分有趣的是,通过一些作家的生活传记,你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习惯,这些习惯,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对某种外在环境的要求。比如,安徒生喜欢到森林里构思童话,卢梭喜欢在阳光照耀下沉思,马克·吐温对海上写作是那样一往深情。有人把这种外在的有益于灵感产生的条件,说成是创造灵感出现的唯一条件或主要条件,这是歪曲;但是,不承认外在条件对主体创造的一定影响,也是没有道理的。一般来说,优美、整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灵感的产生,虽然对某些人来说属于例外。

以上,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了灵感思维产生是需要一些内在、外在条件的。其中,所谓长期积累,所谓取得知识,刻苦思索提高智力等等,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之下进行的。因此,这一过程必然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灵感是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一个寻求得到灵感的人,倘若关门造车,既看不起以往的劳动人民及其创造;又看不起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灵感就成了无源之水。

(李超推荐,摘自《创造与人才》1985年第3期)

(题图:唐伟杰)

猜你喜欢
条件思维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探索构成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