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知识中的智慧

1985-11-01 04:34饶忠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球体星星天空

饶忠华

采用智能学习法的基础首先是要发现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智慧。

古时候,人们从直感出发,都认为地球是平的。早在2500年前,希腊人阿纳克西曼德对地球“平面说”进行了思考。在晴朗的夜晚,他发现天空的群星在一夜之中横穿过天空,只有一颗星却总是不动。这星颗就是北极星。于是,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或“球面”,天空中的这个球面(简称天球),环绕一条无形的“轴线”在旋转着,轴线的一个顶端直指北极星,另一个顶端则在人们无法看到的球体的相反一边。

开始时,阿纳克西曼德也认为地球可能是一块厚厚的平板。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跑到过这块平板的尽头呢?他从太阳、月亮和天空都是球体而获得启发,地球会不会也是一个球体呢?可是,他并没有把地球设想成球体,而认为地球是一个横在天体中央的圆柱体,这样,虽然能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沿着圆柱体曲线向南走时,隐没了北方的一些星星;向北走时,则隐没了南方的一些星星,然而却不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朝其他方向行走时,群星在天空出没的种种复杂情况。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学者菲洛雷厄斯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根据星星位置的变化、帆船向远方航行时帆底首先消失、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总是圆的等一连串现象,从而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球体位于比它大得多的天球的中心。

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地球呈球形的又一难题:由于任何物体都受到心的引力,所以物体都会自动向下坠落,站在地面上的人也因此不会颠倒面总是脚向下的。由此进一步证明,地球只能是圆形的球体。

公元前240年左右,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得知在全年白天最长的6月21日中午,把一根木杆插进埃及南部的一个城市基纳的地面,它不会投射出阴影,于是他在这天中午到埃及北方城市亚历山大,将木杆插入地面,结果看到一段阴影,他根据两地的距离为500英里,就可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25000英里。在此后1000多年,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埃拉托色尼的推测,直到公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作历时三年的航行证明:埃拉托色尼的计算是正确的。

最后,人类的智慧又使推测变成了现实。从1961年开始,人类开始直接探索宇宙奥秘,人们从外层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看到,地球的确是球形的。

我从《我们怎样发现了地球是圆的》一书摘下上述内容,无非是想说明知识之中蕴藏着智慧。人类在探索微观和宏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的智慧,远远超过了知识所具有的魅力。人类所有的知识的获得,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知识之中汲取智慧,这就是掌握智能学习法的第一要点。

第二个要点是,要善于从知识积累发展到智慧积累。有人统计,当今世界上的知识,大约五年增长一倍,但是,我们还不能说人类的智慧每五年翻一番。即使将来智慧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由于传递智慧要比传播知识的难度为大,何况,汲取智慧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因为知识面狭和知识水平低,都会影响从本专业以外的领域或本专业知识中汲取智慧。

第三要点是,要积极从智慧的积累向智慧的进发过渡。最近有人提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诞生于人类知识相当贫乏年代的“绝对真理”,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仅仅是“相对真理”。因为现实和未来正在表明,“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如果说,知识可以用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那么智慧就是一种能有效地综合各种知识,从使用知识进而创造新知识的力量。由此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提倡和重视智慧积累,因为他人的智慧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头脑里“引进”和“消化”的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促使自己头脑里迸发出新的智慧。

(唐秀推荐,摘自《科学画报》)

猜你喜欢
球体星星天空
越来越圆的足球
计算机生成均值随机点推理三、四维球体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天空之镜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星星洗澡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