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学能力的几套方法

1985-11-01 04:34王燕生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2期
关键词:奈斯摘记比特

王燕生

摘—编—撰

自学者的笔记常常是从摘抄开始的,只要能“为我所用”,就要大胆地摘录。“高档”的,“低档的,“洋”的,“土”的,眼下用得上的,暂时用不上的,报上有用的消息,广播里有价值的动态,开会时别人的好点子,闲谈时偶然触发的新主意,等等,都要摘记。自学者要有一支勤快的笔,要有一个杂记本,象辛勤的蜜蜂那样广泛地采集。

费孝通教授提倡学习也要定期“盘货”。学习上的“盘货”主要是指把摘记下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没有分类,就是一团乱麻;没有比较就选不出“最佳”;没有归纳,就不能认识规律;没有提炼,就达不到升华。学习上的每一次“盘点”,都会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使学习更讲效益。一位好学的青年曾把学习比喻成蜘蛛结网。自学者要根据自己的“地形”和“目标”,拉好“主线”和“辐线”,纲目定好,点点滴滴的知识和信息就有归宿了。自学者要善于给自己当“二传手”。“一传”是从别人那里“摘”来的,“二传”时把知识调整到适当的部位,第三下就要出成果了。

“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和发挥。美国作家奈斯比特所以能撰写出风靡世界的《大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花了十二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六千多种报刊上发表的二百多万篇文章中摘取了有价值的材料。对于这些纯属地方性的资料,有些人看了可能不以为然,但在奈斯比特的眼里,一个新社会的轮廓却悄悄出现了。

摘—编—撰,这是从吸引到创造的一种模式。如果说“摘”是吸收,“编”是消化,那么到“撰”这一步,就化为一种能动力了。

想—说—写

自学者首先应该是思考者。孟子主张学习要俯而读,仰而思”。善于思考的人,可以把思路由一点伸向四面八方,也可以把思路从四面八方收拢到一点。前者叫“扩散性思维”,有大面积覆盖的功能;后者叫“收束性思维”,有高度聚焦的效果。思维时,不断地“扩散”和“收束”,问题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和用的过程中,“想”的东西深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把它“说”出来。口头表达训练的不仅是嘴巴,受益的还是头脑。为了让对方听清,听懂、听明白,就要求你在“说”的时候,把“想”好的问题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条理会越来越分明,内容会越来越精要。

要想使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趋于完善,在“想”和“说”的基础上,还要靠“写”,这就是文学表达。有些事情,想到一定程度,说到一定水平,不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很可惜的。想透、说清的问题,到写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当然,文字表示需要更强的逻辑性,需要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需要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写”的过程常常是再学习和再思考的过程。当你把自学的成果见诸文字的时候,与当初的“想”和“说”相比,无疑是一种飞跃了。

想—说一写,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自学者经过几个回合的锻炼,素质就大不一样了。

读—议—补

“读”就是潜心攻读。基础性的书,经典性的书,划时代性的书,非要追赶作者的思路,摸到作者的脉搏不可,力求达到作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度,这是精读;粗读就是浏览,世界上同类的书很多,本本精读,没那个时间,也无必要。浏览要抓住特色,重复的内容一带而过。可以按部就班地顺读,也可以跨越式地读,进行单项突破。

“议”包括信息、成果的交流,观点的互补,主意的引发,毅力和信心的互勉。自学者需要学友。需要集思,需要互议。

“补”就是补前人发现的知识、今人创造的知识、同辈人丰富和发展了的知识。不断地“补”,才能不断地进步

(袁仕林摘自《农村青年》1985年第1期)

(题图:周小筠)

猜你喜欢
奈斯摘记比特
共舞一曲
《彭博》比特币有多贵?
比特币分裂
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神起源的语言学浅探
浅析高中阅读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阅读摘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神秘的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