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絮语

1986-07-15 05:54
读书 1986年3期
关键词:颜如玉存在主义萨特

存在主义在中国名声不佳,不过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关于读书的某些议论似还不可一笔抹煞。他在四十年代谈到读书问题时说,写作和阅读存在着辩证关系,作者和读者必须相互依靠。读书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读者在作者引导下的一种再创造。萨特关于这问题的进一步引申和论述且不去管它,引多了也许会使我们不自觉地陷入“存在主义的泥坑”——但仅就这一点而言,颇有道理,尤其对于我们这些以劝人读书为业的编辑来说。

《读书》创办有年,每逢年尾岁末,我们也经常反躬自问:读书干什么?如果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我们就应当告诉读者怎样更快地得到它们;要是目的在于消遣,那就该在刊物的娱乐性上下功夫;要是为了考大学、得文凭,刊物也得有另一种编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求知,那当然是好事,但似乎很含混:怎样求知,求什么知……

我们想要追求的境界,倒正是萨特拈出的那个“读者的再创造”。消极被动地读书,虽然可以继承某些人类的精神遗产,但本身没有创造。这种读书,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乏味,更主要的是于社会、人类无益(或益处较少)。作为帮助读书的刊物的编辑,责任就是帮助自己的读者进行这种“再创造”,影响他,作用他,使他产生“再创造”的欲求,完成“再创造”的过程。

有的读者对我们说,你们的文章是“言在书中,意在书外”,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激励“再创造”的方法。读了一本书,浮想联翩,往往看的是“书内”,想的是“书外”。这不是坏事。包括本期在内大多数文章,都是这么做的。

猜你喜欢
颜如玉存在主义萨特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傻傻的旧时光
傻傻的旧时光
你自己选择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旧书里的创意世界
网上“网”来颜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