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1986-11-01 04:16钟志谦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7期
关键词:汽车

陈 戈 钟志谦

他曾因从未设计过螺丝钉而遭奚落;他曾因“走火入魔”而失去领工薪的资格;他曾因衣衫褴褛而被疑作叫化子……然而,正是在如此这般磨难之中,他,一个老红军的后代发明了世界第一辆全塑料汽车!

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说。

历史被悄悄撼动

1984年4月29日。人们也许记得这是一个带“显著性”的日子——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的一天。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在同一天里,还发生了一件悄悄地撼动着历史的事情。

中南海的夜,宁静安谧。怀仁堂来了一位脸面苍白瘦削、身穿鸭绒衣的小伙子。他紧张,他亢奋;他徘徊,他等待——赵紫阳总理即将在此接见他!

来了,来了!十时三十分,赵总理走进来了。

小伙子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道难题:“我该叫他总理呢还是伯伯?”

来不及推敲了。他一边埋怨自己为什么先前居然没想过这个细节,一边急速奔跑上前去了。当他那微微抖动的巴掌被对方温暖的大手裹住的时候,他却脱口而出:“伯伯,您好!”

“好!好!”赵总理爽朗地笑着,“走,让我看看你的车!”

院场上停着一辆客货两用小卧车。粗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乳白色的车身,前半部是可容五人的驾驶室,后半部是一个载重三百公斤的敞蓬小货厢,仅此而已。但是,如果它仅仅具备上述“定语”的话,那么,它非但没有开进中南海接受一个国家领导人检阅的资格,连问世生存的权利恐怕也谈不上。

这是一辆世界汽车制造史上从没有过的全塑料汽车!

它,没有大梁,没有传动轴,没有弹簧钢!

除了行走和减震系统外,它的整个车身,包括驾驶室、货厢,只是一块两个人便可搬动的泡沫塑料——经过特殊处理的聚苯乙烯和玻璃钢制造的一个整体——“全塑全承载。”说得准确一点,叫“单元预应力玻璃钢承载体”。这是小伙子的两项发明专利之一。另一项,则是该车的软轴式悬挂装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汽车制造尚未采用过的新技术,专利名称“框架式软桥悬架机构”。

它,车体轻,故障少,耗油少,噪音污染少,抗疲劳,耐腐蚀,操作简单,造价便宜。跟载重量和最大时速(100公里)相等的先进的日本铃木ST一90K小卡车相比,它的公里耗油量仅为后者的69%,而自重则只有后者的51%!

即使是当今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所研制的“塑料汽车”,也只限于在金属骨架基础上增加塑料外层或辅助件而已。但眼前这辆小卧车,塑料已占了全车总材料量的80%!按目前常规制造一辆同类汽车需用五百公斤钢铁计算,如果年产十万辆这种“全塑”汽车,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一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预言,它将成为新经济时代倍受用户欢迎的价廉物美的运输交通工具……

小伙子竭力掩饰住内心的欣喜,小心翼翼地驾车在院场上转了两圈,让总理观察,然后,把车子停在总理面前,开始回答总理一个又一个的问话。末了,当总理问及汽车的设计制造过程时,这位只有工农兵大学生资历的助理工程师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苍白的脸颊变得铁青,呼吸也急迫起来,象个受委屈的孩子似的,恨不得一下子把肚里的苦衷都倒出来。

“……总理,咱这个小人物,人家瞧不起呀!”年轻人越说越激动,什么话都直说无忌了。

“小人物不一定干不了大事嘛!”赵总理依然慈祥地微笑着,话音里透出一股坚实的力量。

年轻人也笑了。他看看表,已是深夜,该告辞了。可是,赵总理却把他止住了:“怎么,难道你这次找我就没任何问题了吗?”

年轻人的眼睛湿润了,他鼓起勇气说道:“我希望能让千家万户老百姓早日开上我的车子!”

“好啊,这事可让国家经委赵维臣同志帮助研究一下,请他们组织专家来看看,看怎么支持你们!”

零时。发明家驾着他的“全塑”汽车,告别了赵总理。回眸看看夜幕中庄严的中南海,一个名词蓦地跳出他的脑海:中华!对,这就是他未来的公司的名字一一中华汽车工业公司!

1984年10月,两辆(也就是第三、第四辆)“全塑”全承载客货两用小卧车正式接受国家级鉴定了。

1985年4月,在大半个中国的八十多个市、一百多个县城留下足迹之后,两辆“全塑”汽车终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4月25日,在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先楚、国家科委副主任郭树言以及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国家专利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京津冀汽车联营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同志出席的鉴定会上。“全塑”汽车通过了鉴定,被命名为“BS—111微型全塑(全承载)载重汽车”。它的有关技术发明已分别向国家专利局以及日、美、英、法、意、苏、联邦德国等七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我国汽车界权威人士预言:“BS—111微型全塑载重汽车”将给汽车工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变革,世界汽车制造史将从此由金属时代转向化工时代!

好汉·傻瓜·丑小鸭

唐锦生。男。1951年8月25日生于北京一位解放军高级干部的家庭……

1982年年底,唐锦生从某研究所转业到了地方。

他踌躇满志。他热望盈襟。他怀里揣着一份世间从未有过的“全塑”汽车的设计图!可是,他没想到,当他虔诚地去叩击那一扇又一扇的希望之门时,迎接他的却只有一瓢接一瓢的冷水:“我们的汽车还搞不完哪,几时轮得上你?”“什么?微型全塑?没听过。唉,我的事多着哪,别来烦我了:”“小唐,算了吧,谁能证明你的汽车的可行性?外国人都没搞过1”

冷眼,苦口,酸话,反馈的信息只有一条:别开玩笑了!

唇干舌燥,腰酸腿软,他筋疲力尽地躺下来。“为什么?为什么呵?!”他突然发出了神经质的狂笑,“我要开饭馆!”

很不幸,未来的饭馆老板招来了父亲的一顿臭骂:“临阵逃跑算什么战士?快回去搞你的汽车!”

三次过草地的遗传基因毕竟在他的血管里占了上风。他又重新开始了他的长征。就在交还饭馆营业执照的时候,他外地来了灵感:既然饭馆可以由个体户开,为什么汽车就不能试一试呢?大单位敲不开,敲小单位;国营单位敲不开,敲民办单位!几经奔波,他找到了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

“来吧,我支持你!”厂长是大学同窗,他接纳了这位自动下放行行政二十一级的助理工程师。可借的是,这只是一家小小的分厂,杯水车薪,无力支撑他的“空中楼阁”。厂长向总厂请求援助,回答是预料之中的分文不给。同学脸红了,苦笑着拿出了他的“最优惠待遇”:“我只能发你工资,汽车的事情你自己去想办法吧:”

行,当个白拿工资的自由“研究员”,他不能再对老同学有什么苛求了。他又一头扎进了大都市茫茫的人海之中。他到处呼喊:“芝麻,开门:”

终于,他找到了中国科协副主席田夫,后者把他介绍给了中国科技资询服务中心预测开发公司董事长霍俊。

“你来找我干吗?要工作?这儿正缺个收发员,愿干吗?”

“不,我是来谈科研项目的!”唐锦生单刀直入。

“科研项目?”董事长微微一怔,他只知道小伙子是某副司令员的儿子。对于这类不速之客,他习惯了用“收发员”来款待。

“汽车!”唐锦生象多年受委屈的和氏,迫不及待地捧出了怀中的玉璞,“微型全塑全承载……”

“行了,不用多说了,”董事长不愧是留苏研究生、堂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仅十五分钟,便析出了玉璞的成色,“说吧,造一辆要多少钱?”

“能给我两千五吗?”

“这么便宜?好,我给你:”

两千五百元,对于试制一辆新式汽车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然而,我们的发明家已经受宠若惊了。因为,他算过帐,这数目加上自己的八百六十元转业费,是三千三百六十:

桌上、床上、地上、墙上,房间里成了图纸的世界。七十多个部件,每一根线条都得反复推敲。

多年的胃溃疡变本加厉地作祟着,但斗不过病人的一句奇怪的口号:“跟日本人赛跑!咱耽搁一个月,人家就会前进一年!”

图纸出来了。谁来造?

谁都能造!可是,每一家工厂门缝里都伸出一只摊大了的巴掌——加工费!三千三百六十块统统拿来,算个零头!

他呐喊,他呼求,他磨,他泡。“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笑话,这对厂家的工资和奖金有意义吗?一介书生!时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们对点钞倒有点兴趣。

前线正告急,后院却又起火了。“这小于长期不上班,怎白给他工资?”有人向厂长发难。老同学无可奈何,只有最后一招了:“你拿病假单回来吧,还可领六成。”助理工程师的工资单于是改写为三十六元六角。

唐锦生,你真傻啊,你这是何苦呢?然而,还有跟他一样“傻”的人。正是那些“傻瓜”,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给他觅来了“又一村”。

张秋滨。北京城里赫赫有名的“亨得利”表店里的一个业务柜台负责人。

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使他成了年轻发明家的义务“车前卒”。“你管你的设计,我来替你张罗加工单位。”他没吹牛。经过一段日子的“垂钓”,他给唐锦生“勾”来了另一位“傻瓜”一一河北深泽县后马里村人氏,自办“马里第二机械厂”的宋运池。光看那两只布满红丝的眼球,便知是个胸前带“勇”字的兵。

谈判异常干脆:

“能否严格按图施工?”

“能!”

“七十五个部件,十五天完成,行吗?”

“行!”.

“加工费一分钱不给,干吗?”

“干!”

彻头彻尾的“傻子交易”。

第十六天,张宋二人果然准时按质将七十五个部件送到唐锦生面前。这便是世界上第一辆“全塑”汽车的底盘。历史应该记住,它出自二十世超八十年代中国一个小县城的一家民办工厂。

发明进入最后阶段了。人民币在手中掂了又掂,终于选定了要价最便宜的北京东升公社的一家小厂作为汽车的组装基地。

一连两个月,唐锦生和宋运池象走火入魔似地扎在汽车旁边寸步不离,外界的一切对他们仿佛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件事稍稍触动过他们的神经,那就是唐锦生的半年病假已过、宋运池长期不回厂上班,两人均没资格再领一分钱工资了。可是,他们依然不敢挪用那笔“公款”。饿了,蹲在汽车旁边清水煮面条;汽车安装缺个小螺丝之类的小售件,厚着脸皮走进人家的车间“暗取”。

公社小厂一些工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两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叫化子”是搞汽车发明的材料,终于叫嚷起来了:“查查两这个小子,究竟是什么人?”

“对不起,他们只是一的鲁莽,你别见怪。”

厂长是个好人,竭力保护着唐锦生的“合法地位”,尽管他对发明家的成功并非心中有数。

唐锦生苦笑着摇摇头,并不介意。比这更难堪、尴尬的场面,他还遭遇得少吗?除了事业,对什么荣誉、地位、自尊之类,他的心早已麻木了。

…………

1983年7月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世界上第一辆全塑料汽车诞生了。然而,它既没“头顶红光、脚踏祥云”,也没“呱呱”地发表着宣言,它仅仅是无声无臭地在公社小厂的一个被库房里自己给自己咬断了“脐带”!唐锦生给它安了个圣洁的名字:小天鹅。

日复日,月复月。没人来给它填写出生证,也没人来给它施洗。终于,发明家伤心地撇下它离去了。他总不能一辈子蹲在这里喝西北风啊。汽车被人从库房里撵出来,抛在院场上,然后,蒙上了半寸厚的黄尘……

半年后的一天,北风裹着小雪。公路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为首一位,身穿一件蹭破了领沿袖口的英国呢子大衣,脚蹬一辆破旧的四十年代英国造的自行车,吃力地喘着即届古稀的粗气。他,便是曾任英国皇家汽车协会理事、1948年回国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第一任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宋镜瀛博士!陪伴宋老先生的,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袁兆祥老师。他们是专程前来东升公社探望那只孤苦伶仃的“小天鹅”的。而在此之前,有关“小天鹅”的故事,是通过另外两位有心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陈祖涛、京津冀汽车联营公司副总工程师蓝英。传入宋老先生的耳朵的。

唐锦生早已呆在院场上,受宠若惊地守候着宋老先生的到来。他忐忑不安——这位被人称为“中国汽车鼻祖”的老博士,会给他的“小天鹅”带来什么命运呢?

车身上的黄尘被拂开了。宋镜瀛先生双眼射出了凌厉的目光,对着车子上下左右一丝不苟地扫描着。唐锦生多么希望从他的脸上看到赞许的笑意啊,那怕是一掠而过的悦影也好。可是,宋老先生的脸色却越来越严峻……突然,老博士一把抓住了唐锦生的臂膀,激动得连话音都有点颤抖地说:“年轻人,干得好啊,我几十年前回到祖国来就是要搞这个东西,却未能如愿,没想到在你身上实现了……它的横向稳定性很好……”

同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呕心沥血的两代人,蹲在寥寂清冷的院场角落里,一齐向火堆伸出了冻僵的双手……

崛起

正当人们纷纷上门祝贺“BS—111”通过鉴定之时,唐锦生和他的张秋滨们、宋运池们却密锣紧鼓地筹备着又一项惊人之举。就在拿到国家鉴定证书十多天之后,1985年5月7日,发明家带着他的“中华汽车工业公司”,举“家”南迁深圳了!

在此之前,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和副省长、深圳市长梁湘曾先后接见了唐锦生。“欢迎你到特区来,不过,我得告诉你,我可是个穷老板,”梁湘同志对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总经理打趣说,“伸手要钱,没有。但我们有政策支持你,保证让你在这块土地上尽情施展你的才干,开拓你的事业!”

够了,他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样一个阔海空天吗?

去年,正当他接到深圳市府同意他在特区办公司的批文时,一纸获准去美国留学的通知书也同时飘落他的手中。留学,多么诱人的字眼,何况那是他的对口专业——汽车制造;而且,他那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妻子也已先期到美国留学去了。何去何从?他陷入了极度矛盾之中。他甚至埋怨命运之神,为什么要在同一时刻赐给他“鱼和熊掌”?!

早两三年,当他揣着自己的发明设计四处碰壁的时候,他申请自费出国留学,以利再战,倘若当时获得批准,他会毫不犹豫地登上飞机。可如今,眼前便是用武之地,他怎舍得撇下他的汽车?

……突然,在一片叹“笨”声中,他毅然退掉了别人为他买好的飞机票,退摔了一切办妥的赴美手续,义无反顾地着手开始了南迁深圳的筹备工作。

“我从来没忘记自己是红军的后代,也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埋头搞发明和申请出国留学,我的动机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留学固然有利于自己的深造,但我并不迷信。‘全塑汽车不就是在外国人还没有过的条件下研制出来的吗?现在,祖国需要我的‘BS—111,我绝不会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对于一个从事严肃科学技术研究的发明家、一个比一般同龄人更懂得什么叫“落后挨打”的将门之子来说,这并不是空泛的豪言壮语。

到深圳之后,他又立即去信召回在美国留学的妻子。那位曾在他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他以温暖的朝鲜族姑娘,二话不说便飞了回来。为了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中华汽车工业公司迅速在深圳扎下根了。仅两个月,在厂房设备还没完善的条件下,便试产出九十辆车子。预定在年底之前出厂的四个品种两千辆车,早被闻讯起来的国内外用户订购一空。“BS—111”已引起了国内外汽车界的注目。1985年7月出版的香港《车主》杂志封面以显要的位置打出了“中国最新发明金塑料汽车”的标题,内文则在《新车介绍》一栏以两个整版的图文作了报道,把它称为“中国发明的世界第一部全塑料汽车、三公升汽油行车百公里的先进的明日汽车”。

唐锦生的“野心”很大:“明年,我要生产五千至一万辆,后年是五万,十年后达到年产十万……我的公司要成为中国第一流的汽车企业,要跟日本、联邦德国的汽车企业一争高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她的勤劳勇敢而又富于智慧的人民摆脱了来自自身的羁绊之后,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她驾驭历史迅跑呢?!

(博闻推荐,摘自《深圳青年报》)

(插图:陈辉)

猜你喜欢
汽车
2019年8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长 同比仍呈下降
2019年7月汽车产销同比继续收窄
2019年4月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较快下降
不抢道
买汽车
汽车的“出卖”
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会飞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