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底的动物世界

1987-11-01 03:25曹玉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12期
关键词:小虾大洋深海

曹玉茹

海洋的深处是神秘的,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遐想,编出一个又一个童话……

早在19世纪末,法国旅行家白朗认为,大洋底被冰覆盖着,因此,那儿是不可能有生物的。1948年出版的瑞士科学家彼得逊在《大洋深处》一书中提到,在超过6000米的大洋深处就可能不会有生命存在了。

推翻以上两种理论的是苏联科学家。1957年,苏联科学家乘“勇士”号考察船发现了在一万米以下的深海中,依然有生物生存,当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扁鱼,还有一种深黑色的小虾。

现在我们都知道,在大洋深处有一个充满了生机的生物世界。那么,生活在深海里的动物都有些什么主要特点呢?

我们以鱼类为例。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深海鱼类的机体结构与一般鱼类相比也有所变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较多,接近液体状态,以致引起石灰质的不断溶解。而深海水温低,溶解的石灰质很难再从海水中分离出来,因而深海鱼类不易获得适当的钙,它们的骨骼和肌肉都不发达,成为多孔而具有渗透性的组织,以使体内的张力能抵抗外部的压力。所以,一般深海鱼类的腹部薄如蜡纸,但富有韧性和弹性,这样,它们既使吞食了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也不会把肚皮撑破。如栖于深海的叉齿鱼,能吞食比自身大三倍的动物,它的胃占其体积的三分之一,吞下的食物可以放在胃里储存起来,一次吃饱了短时期内不进食也没关系。

其次,一些深海鱼类长年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因此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视觉器官。有的鱼眼睛呈圆柱形,水晶体特别大,向前或向后突出,象一架望远镜;有些鱼的眼睛却很小,甚至退化成“盲鱼”,这一类鱼往往长出比自己身体长数倍的须,用须来感受周围的动静。如树须鱼,下颌生有很多分枝的长须突起,在吻部又生有一根粗大的触指,它终年生活在深海,全凭着长长的触须来捕捉食物。另外,一般的深海鱼类都具有感觉远距离声音振动的能力,从而使它们能在漆黑的深海中寻找食物和躲避敌害。

深海鱼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一般都能发光,其作用无外乎保护自己、吓唬敌害和诱捕食物。它们的发光器种类很多,一般都分布在腹部两侧,排成直线;有些鱼的发光器生在鳃裂附近;有的鱼类的触须也能发光,还有的鱼生有能反射的透光细胞,可以增加光的强度,并能发出红、黄、绿、紫等色的光。如深海里的囊咽鱼,咽喉大得出奇,发光器位于背鳍的基部,呈细钩状,它寻找食物全凭此器官,因为它的视力极弱。

此外,深海鱼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鱼类的“妻子”的个体往往比“丈夫”大数倍,如鮟鱇鱼、隐杆鱼、皮条鱼、光棒鱼等,都是如此。

在海洋深处的动物是怎样捕食的呢?从富有生命的大洋上层不断有动物尸骸下沉,这就是海底动物赖以为生的主要食物。另外,有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有昼夜垂直回游的习性,它们白天在海洋深处栖息,到了晚上就游向表层捕食。有一种小虾,常常数十亿集群在夜间从深水层上升到500米的上层水域,它们在那儿捕食单细胞藻类。反之,有些动物白天在水表层,晚上游向海洋深处捕食,如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和乌贼,就常与夜间下沉的浮游生物一起游向海底。而在它们下沉的途中,常常又成了一些食肉鱼类的食物,无形中成了大洋中的“食物阶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诸多海洋之谜大白于天下,然而神秘的海底仍然是一个有待于人类去进一步认识和开发的世界。

(摘自《海洋》)

猜你喜欢
小虾大洋深海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堆雪人
悬浮屋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小虾弯弯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