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横跨太平洋的小店

1994-01-01 09:30夏云云杉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4年5期
关键词:海员小店船员

夏云云杉

上海星级酒店林立,但对古巴人来说,最有名的还是一家13平方米的小店——梅莺饭店。

上海浦东的这家私营小店,鹤立于上万家类似规模的小店,靠的是什么呢?

1987年,史小虎和妻子蔡美英开张了小店后,妻子所烧的三黄鸡成了招牌菜,生意挺旺。

一天,两个过路的古巴船员进来要喝冰啤酒,女店主热情招待。结帐时,并不因顾客是老外而“大斩”,喝空一溜酒瓶,实收6.40元。古巴船员不禁喜出望外,一路“OK”着去了。第二天,两古巴海员又带来了6位同胞。一连8天,他们走马灯似地频频光顾,却让史小虎夫妇叫苦连天。原来,古巴水手只喝啤酒不吃菜,而且一坐就是半天,“占着板凳不吃饭”,因此上海大小饭店都对他们这种习惯头疼,常常冷遇他们。

饭店生意一落千丈,蔡美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丈夫史小虎沉静地说:“来的都是客,我们怎么着也不能拒人于门外,让人家小瞧咱中国人。”

10天后的一个晚上,一大群喝啤酒的古巴人里走出一位胖子,拉着史小虎进厨房指指点点,教会了他几道古巴菜,什么油炸土豆条、什锦炒饭,还有炸猪排等。第二天起,这艘修理船上的古巴海员分成三批天天到饭店吃饭,直至2个月后轮船修好。临别时,主客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又是拥抱又是握手,大家都流下了眼泪。

上海有个“古巴角”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批批古巴海员一到上海,就直奔梅莺饭店。由于来就餐的海员们大多带着为回国采购的大包小包东西,又无处堆放,史小虎一狠心就把销路很好的“三黄鸡”熟食间拆改为行李间,虽然饭店利润减半,但店主夫妇认为值得。

渐渐地,史小虎夫妇学会了西班牙语,可以和古巴客人随意交流;为了娱乐这些爱歌好舞的海员,店里又添了音响设备;海员们送来的各类土特产也被摆在四周,使海员们一进门就感到强烈的乡土气息;有海员过生日,史小虎夫妇早已备好鲜花蛋糕;有海员住院,他们抽空去探望。好几条古巴船的海员们也一起给小店起古巴名,并且各自制出招牌,里外都挂上。

根据海员们的建议,梅莺饭店的墙壁、天花板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感激之辞,其中有古巴许多高级官员的、艺术家的、体育明星的、众多海员的,也有日美英瑞芬俄等国一些慕名者的锦上添花。每当有人驻足览壁,发现自己熟人的签名,总免不了开怀大笑。

古巴新闻媒介的热烈报道,使梅莺饭店在古巴国内名声大噪。一批批原该驶往日本修理的船只,应船员要求而驶向上海。古巴驻沪领事对史小虎夫妇说:“在我们国内,你们的名气比我还响,总统卡斯特罗都知道。你们来领事馆玩,不用预约。”

一次,为了招待好古巴艺术家访华团的到来,史小虎夫妇放弃了领事专门送来的演出累。艺术家知道后非常感动,在店里为他们表演了精彩歌舞。一位歌唱家还即席创作一曲,此歌现已流传古巴。

梅莺饭店的声望与生意如日中天。已有古巴及20多个国家的数以千计的外宾慕名光顾。史小虎夫妇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大使。此时,他又萌生了开一家商务咨询公司的想法,去发展中国民间企业与古巴经贸往来。这一想法得到古巴大使馆的大力支持,1993年6月30日,上海第一家私营中介机构“梅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很快就为中古双方的经贸合作项目大显身手。

已组建了实业部、咨询部、商务部的公司董事长史小虎,有一个梦想:最终矗起一家私营跨国公司。

13平方米的梅莺饭店就这样一步步跨越了太平洋。

(云曦摘自《深圳青年》)

猜你喜欢
海员小店船员
完美小店
谁是诚实的人
年味小店
暖和一下
盼 望
海事知识小学堂
2014年9月份船员工资行情参考
中韩船员沉船遇难
钱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