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齐如山·剧学丛书

1995-07-15 05:30邓云乡
读书 1995年8期
关键词:行头高阳回忆录

邓云乡

三十年代北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比较扎实,尤其对京戏的研究著述,有了明显突破和提高。这基于两个根本的重要原因:一是所有这方面的学人,都熟读经、史典籍,对旧学造诣很深;二是大多留学外国,精通外文,能用西方学术思想、科学观点来观察、分析传统文化,把许多过去不为士大夫所注意的、或虽注意而不当成学术研究对象的东西,提高到学术水平上来研究。京剧研究的深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开展的。自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不少研究者,都有十分富裕的经济力量,而不是为了赚钱去研究。比如周志辅先生三十年代阅读“平署旧档”,收集京剧戏单资料、编写出版《几礼居戏曲丛书》等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笔经费,周家有雄厚的资产、长芦盐务、开滦煤矿、启新洋灰、耀华玻璃、华新纱厂、兴华棉业,这些企业,周家都有大量资本,是本世纪前期,北方有名的资产拥有者。有些企业,直到现在还很出名。这样有雄厚财力的人,又好读书,既有学术功力,又有学术眼光和爱好,又勤于著述,又有财力支持他的事业,研究不受干扰,出书既有保证,质量又高。他们热爱京剧艺术,不是把钱花在拜老师,置行头,请客送礼找人捧场、登台票戏等庸俗的出风头上,而是提高到学术高度,以文化历史观点来收集资料,编写著述,出版书籍。使学识、爱好、资金、历史文化贡献结合在一起,留给后人,传向世界。这是三十年代从事京剧研究的学者的最大成就,最大特征。虽然迄今几十年中限于种种历史因素,再无继武者。但当时却不乏志同道合者,因此王志辅先生之外,我又想起了早期帮助梅兰芳走向世界的京剧名编剧和研究专家齐如山先生。我收藏他一本一九三五年出版的《行头、盔头》,这是一本非常实际的京剧专业书,而在我则是一本十分有趣味的闲书。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高阳,明、清两代,是保定府所属的县治,唐河自西北由蠡县流入,和我老家灵邱县是一条水脉,不过我们县在上游,在山西境内,翻过重重叠叠的南山(即太行山脉)到广昌县,就入旧时直隶省境内了,流到高阳,已是下游,快要流进北方水网地区白洋淀了。高阳是北方传统文化著名的地方,明末颜习斋、李恕谷创建颜李学派,一籍蠡县、一籍博野,都是高阳邻县,影响很大、近世同治老师李鸿藻,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文正,籍高阳,人称李高阳。二三十年代,著名教育界要人李石曾,就是李鸿藻的小儿子。再有高阳又是北昆的发源地,北昆名角韩世昌等人都是高阳人,旧时人称北昆为“高阳腔”。其曾祖、父亲两代都是进士,其曾祖为阮元门生,其父亲为翁同门生。可谓家学渊源。又和李鸿藻家是亲戚,所以在文化传统、仕宦传统上都有深厚的根基。其家乡离北京又近,仕宦家庭,久住北京,又开着粮栈等大买卖,所以经济基础也是雄厚的。虽比不了两任北洋政府财长的周家,但也是财力十分富裕的旧家。

齐如山生于一八七五年,与其兄竺山、弟寿山年幼时本都在原籍读书,学作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听从李鸿藻劝告,放弃科举的学习,改入当时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附设的同文图,学习外国文字。齐如山、齐寿山学的是德文和法文。《鲁迅日记》中多处记有齐寿山,并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民初齐寿山也在教育部,和鲁迅是同事。齐如山在同文馆读书,到庚子时,同文馆被义和团占领,学校停办,不久侵略者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齐如山会洋文,便作起生意来。开了货栈。在《齐如山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这段记载中,有两点珍贵史料。一是他记当时救巡视北城御史,后来作了顺天府尹、邮传部尚书的福建人陈璧,被德国兵抓去作苦力,在琉璃厂琉璃窑里抬绍兴酒坛子。陈璧仆人找他帮忙,他去向德兵一排长说了,便放了等情。这故事在半个多世纪前夏衍写的话剧《赛金花》中,曾写了进去,自是真实可靠。《回忆录》中还说:“后来我同他的儿子还很熟。”按陈六个儿子,这里所说大概就是有“中旅保姆”之称的名导演陈绵博士了。二是记他作生意认识赛金花,赛也作生意。他说赛不大会说德国话。纵使说,也只会极简单的几句,不可能同德国人聊天交朋友。也是很有趣的。

庚子后,李石曾在巴黎开豆腐公司,他哥哥齐竺山当经理、厂长等职,从中国招工人,他送工人去过几次法国,是坐西伯利亚大铁路走俄国去的。辛亥后因他父亲去世,丁忧回到北京。后来就研究戏剧,成为京剧专家了。

说到齐如山与京剧,名气最大的是帮梅兰芳前后近二十年。一是通讯指出梅演戏时的缺点,二是为梅编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花散花》、《洛神》、《太真外传》、《红线盗盒》等著名梅派古装戏。还有帮助梅排练其它戏及古装戏的舞蹈,总之,他不但是梅的编剧,而且是梅多出戏的设计者、导演。三是梅兰芳出国演出,尤其是去美国演出,得了加里福里亚大学博士学位……这些用现在的话说:总策划全要归功于齐如山的操持。不过此行纠纷不少,齐如山《回忆录》中也未明言畅述。因为齐如山解放后去了台湾,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虽然写得很细,但也只开了个头,后面多少年也不了了之,现在对六十多年前的事也不必细问了。只是后来华北局势吃紧,梅兰芳举家迁沪居住。齐如山留在当时北平,在和平门内绒线胡同四十五号创立国剧学会,开办国剧陈列馆、收集国剧资料,出版“丛刊”、“画报”,编写各种京剧书籍,这才开始了他大规模的京剧研究工作。我手头有一本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出版的《行头盔头》,书后附有“国剧陈列馆发售书目”,已出版、未出版的共计三十种。齐如山编著者二十余种,计有:

国剧陈列馆目录齐如山编

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脚色名词考

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

脸谱脸谱图解

戏班上下场

梅兰芳游美记梅兰芳艺术一斑

观剧建言皮黄音韵

戏中建筑物行头盔头

剧谭国剧简单图案

戏剧音乐图案说明故都市乐图考

故都百戏图考戏园以上均齐如山著

戏台楹联齐如山辑

戏学獭祭篇齐如山编

目录所载,在当时有已出版的,有待印未出版的。台湾出版的《齐如山回忆录》第八章和第九章中提到的著述,和这一目录对照,互有出入,老年回忆,有的不太清楚,有的书名互异,有的目录中没有。如《戏园》一书,在《回忆录》作《戏馆子》,而且说明“第一章为定名,其余记不清了。中国演戏之场所,向无一定的名词……文字中有歌台、歌楼、歌馆、舞台、舞榭、舞场等等。社会中的称呼,有戏园、戏馆、戏院、舞台、剧场等等,这些名词之中,要以戏馆二字,较为合式……”但此书原目未出版,后来出版与否,也不知道。《戏中建筑物》目录中说“印刷中”,可见此书已出版。《回忆录》中说:“书留北平,共几章记不清了,后面介绍了书的内容,什么《御碑亭》的亭子,《碰碑》的碑等等。《回忆录》尚提到《国剧浅释》、《戏中桌椅摆设法》、《剧词谚语录》、《歌场趣谈》等书,目录中还没有。我手头的这本《行头盔头》、《目录》中、《回忆录》中都有。在其一九五五年八十高龄的《回忆录》中记这本书说:

“……夫国剧之行头,舞衣也……与写实戏衣服,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它有特别的规定,就是不分朝代,不分寒暑,只按人格,人的品行性情如何,则衣服便应怎样穿法……”

后面把此书内容,作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把此书原版,上下卷合订线装一册,扉页有李世芳题签,正楷前写“齐如山剧学丛书之九”。中间四大字:“行头盔头”,后署“李世芳,时年十四岁”。盖“李世芳印”白文小章,套红印刷。李当时只十四岁,尚在富连成坐科,后为四小名旦之首,有小梅兰芳之誉,可惜不幸于解放前空难死于青岛了。上卷目录五页。正文甘一页,全写行头,前有总说,后面由富贵衣开始,蟒、官衣、帔、褶子、衣、氅、斗蓬、衫、袍、背心、裙、靠、披褂、马褂、带、绦、裤、袄、护领,一应俱全。下卷盔头,目录两页,正文十三页,前有总说,后面十三页,自草帽圈、皇帽、平天冠、各种金冠、各种帽、凤冠、巾、各种盔、额头、蓬头发、髻、翎子、茨菇叶、狐尾、神火焰等共一百二十八种。连史纸印,黑鱼尾,黑丝界栏、半页十三行、行三十三字。且加标点,字大行疏,这种半新式线装书,看起来十分爽朗。据作者介绍,这本书中,各种衣服冠帽的数目,是据几十份旧日戏班子衣箱全份行头单子斟酌写成的。京剧行话叫“穿破不穿错”,就是行头旧一些、破一些没有关系,但不能穿错,错了规矩,所谓十蟒十靠,正色间色,正直人穿正红、有德人穿绿色、皇帝黄色、粗莽人黑色、少年穿白色、大典礼穿蟒、治公穿帔、燕居穿褶子,武士穿打衣裤袄,武将打仗阅兵穿靠,名目纷繁,场次众多,上场时该穿什么,一点也不能疏忽弄错,一出台帘再改都来不及了。一般看戏的人或者弄不清楚,看了这本书,便都知道了。作者在每种行头之下,不少都举了例子。如靠,白靠、马超、赵云,黑靠、张飞,黄靠、黄忠、岳飞,绿靠、关云长、关胜,这些常看戏的人,一般都知道。而少见的,如粉红靠,周瑜等类人穿,蓝靠,将中有脾气者、勾脸者穿,四平山之裴元庆,挑滑车之高冲,这些,对此道不精的人就很少知道了。总之是一种很有趣、关于京戏种种人物衣着打扮、行话称之曰行头(指衣)、盔头(指帽)的专业书。而明清两朝,几百年中,那么些剧种、名演员,那么些戏,却从无一本专讲行头、盔头的书,只是代代相传大衣箱、二衣箱、各种帽盒等等的清单,一直到齐如山,才把当作一种资料、一种专门著述写成书。这是值得重视的。当时限于条件,没有插图。现在如果有翻印,配上彩色图片,那就更好了。

一九三五年广东人张次溪编过《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收集的书不少,由乾隆年间的《燕兰小谱》、直到他本人的《燕归来随笔》,真可谓洋洋大观。然除大量采、词外,大多均为伶人、演员而写。上焉者,评其演技、绝活、文彩、交游;中焉者,记掌故、记师承、记佚响;甚或下者,则故作多情,直如余澹人之《板桥杂记》,视伶工如歌伎,将艺事连于衽席矣。而于京戏本身,唱做念打、前场后台,文场武场,衣箱道具,均少专书记载、专门研究。功夫虽深,但提高到学术水平,俱缺乏科学认识、分析研究之专著。周志辅、齐如山等位,能注意到这些方面的研究、著述,不能不说是十分珍贵的。可惜均因战争影响,这些研究都未继续下去,进一步深入。展望京剧未来,恐继武者无人,均成广陵散矣。

猜你喜欢
行头高阳回忆录
猴官
蒙面枪神之战
行走人生的最好行头
秋雨
“求‘材’若渴”等8则
情人
讨账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2013最想收入囊中的潮流新品一一呈现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