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各活各的吧

1995-08-22 03:33达瓦
中国青年 1995年10期

达瓦

京城某报时尚版的编辑请作者们吃饭了。饭局设在很有味道的德式餐厅,但价格看上去并不贵,自助餐每人48元。大家很愉快地聊了一会儿。吃了,喝了,结账。结账时编辑的表情不自然了一下,后来才知道是饮料的价格超乎想象。啤酒的价格已能赶上五星级酒店,这使得主人大大超支了。

高档饭店在这个夏季的不景气主要来自“反腐倡廉”,没有超额的公款消费,致使许多KTV、酒吧、饭店陷入窘境。人们开始回归食堂,恰恰附合了“返朴归真”的季节潮流。为了生存,商家开始降低自己的姿态。杭州大饭店开始出早点摊,出售肉包子芝麻糕之类;广州的华山宾馆开始了客房计时收费(以3小时为一单位),收留了许多不是大款但却需要安静呆着的人。北京朝阳区一歌厅从4月底生意就一落千丈,以致把小厅的最低消费降了50%。但顾客需小心,不留神仍会导致被动。大投入小产出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是违背规律的。

夏季的开始并不自然

夏季的热潮是从汽车开始的。长达半年关于汽车家庭化的争论并没有结果,但汽车产业化的政策是出台了。于是学开车就成了城市青年人的时尚。驾校如雨后春笋,各类媒介的汽车版块也如雨后春笋,仿佛男人不懂一点汽车就算不得男人一般。对车的价格、质量以及购车的繁琐手续的抱怨也日趋增多。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单凭自己的力量购得私车显然吃力,学车仅是为了不被时代抛在后面,也是为了给今后做个准备,万一自己富了呢?谁说得准。

奇怪的是,汽车市场并未像当年彩电、冰箱一样购销两旺,而汽车装饰店却火爆起来。真皮座椅、进口轮胎、纯毛地毯、激光音响之类纷纷登台。分析说,除了少数发烧友外,光顾此类店堂的仍以公费居多。既然干部不可以坐超标车了,自然该重视不超标车的装修。报载某干部将一辆2020S车换上奔驰的发动机和真皮座椅之类,就属此例。报纸嘲笑这辆车是“非驴非马”。甚至有人花23万元装修17万元的桑塔纳,那就不仅是虚荣了。

“迪厅”的复兴是另一个不自然。北京、广州、上海、武汉、西安、成都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迪厅,成百上千的人挤在一处“砸迪”,使人毫无思想准备。在迪厅中极欧美化的渲泄看上去和今年夏季的纯朴并不谐调。但久而久之便也习惯:毫无遮掩的扭动大概也是一种放松吧。现在已经没有对迪斯科道德规范上的评价了,人们已经有权利采取各种方式打发自己多余的时间。

家电变得有追求了

已经没有什么实用型的电器能引起热潮了。电视、录像机、电饭煲、洗衣机之流变得很寻常。空调是享乐型的电器,是唯一热销的,但电扇并未被淘汰,只是少见金属电扇,大多是矮小的塑料制品。“不就一二百元嘛。”一个消费者说,“能转就行了。”有人研制出变角电扇,能任意调节转向角度,据说这是世界首创。青年人购买家电增添了精神色彩。他们开始把目光瞄准了非生活必需品。主要有三大类:电脑产品、音响和家庭影院系统。

这些家电主要是用来娱乐的,兼有工作与收藏价值。对它们的使用富有创造性、成就感。例如家庭影院系统,如果今年从影碟机起步(价格要便宜于录像机),以后再置备高清晰度屏幕、音响等,到本世纪末则有可能建成完整系统(总投入约5至10万元)。如果把这三类产品联系起来,就可以真的创造生活了。内贸部的统计是,今年上半年录像机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影碟机走俏,且这一趋势将加剧。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以专业口吻介绍这类产品,通篇AV、LD、V—CD、单枪、丽彩、贵丽单枪、数字电视等等,使外行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这些家电已非家庭妇女或小保姆所能使用。光有钱而没有欣赏能力和专业知识,将无法过上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功能齐全复杂的玩艺儿也许会逐步被淘汰,人们将喜欢功能单一、品质高超的产品,然后自己动手把它们组装起来。今后的家电将更有个人色彩,这是个质的变化。

休假了,去旅游

今年夏天,我们拥有了40小时工作制,也就是说,有可能改变单一的“休息”概念。去旅游,将会使生活的范围扩大。而无论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很重视自己每年一度的休假期。加上“大周末”,有人称之为“大面积休假”。南京的旅行社统计,国内旅游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休假旅游的目的地也很有特点。除了长江三峡,人们普遍不太重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那些过滥的人造景点除了“宰客”以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经营办法。更多的人重视野趣:比如上海人去腻了苏杭,却乐意去舟山住住渔村,看看海景;北京人很少有去颐和园的,他们更多选择京郊周围的上方山、灵山、雾灵山,甚至天津的海滨浴场。回归自然的主题也体现在休假中。暑假里,不少中小学生被家长们打发回乡下老家,说是去过过“有兄有弟”的生活。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五六十年代中学生的回乡热潮,只不过这一次是完全自发的,孩子们对新鲜的生活大都乐不可支。

西藏是人们“开发”出的新的去处。可能是由于“孔繁森效应”吧,很多城市青年人都把去西藏作为夏季旅游的目标。他们节衣缩食也要去拉萨、日喀则甚至阿里看看,而夏天又是西藏唯一的好日子,还有雪顿节。今年去西藏的人多多了,由于缺少直飞拉萨的航班,于是连带着中转站成都也热闹起来。

软性服装和内衣外穿

“耳着明月*,头上玳瑁光”的富贵打扮在姑娘中间已经过时了。内衣外穿成了流行趋势。其代表服装一是吊带(或背带)裙,二是一伸胳膊就露杨柳小蛮腰的短背心。由于它们穿着舒适随便,能体现充分的身体美和皮肤美,再加上可以随意搭配组合,所以极为走俏,以致别的款式很难见到,满街都是柔美和轻灵的身影。

人们对内衣外穿的评价是:既可外加(披肩之类),又可内加(T恤之类),亦可不加。难怪一种款式,千人千面地走红。它们甚至带动了脱毛软膏和女用剃毛器的销售。

服装的款式趋于轻松,带滚边的宽袖女装也在其中,“五四”时代的女青年样式。服装的面料越发讲究,强调天然织物,主要的代表为绉布、土布、印花布、乔麻、棉麻、丝麻、棉绸、高支棉、真丝及柔丝纱等。甚至牛仔装也受影响,市场上出现了质地轻薄的仔衣仔裤,十分走俏,“轻磅牛仔”与“重磅丝绸”居然同时畅销,有趣得很。

含酒精的摩丝与发胶滞销了,一般场合,姑娘们往往用小丝巾、手帕甚至鞋带把头发系起来。即使是发卡,也为单一原料制成,纯木的纯皮的,还有仿古味极浓的木钗与玛瑙梳。各种款式的草帽风行,木履拖鞋和麻编的女凉鞋大量畅销,广州的农林下路甚至形成麦草、剑麻编织鞋的专门市场,一双要一二百元。女孩子背的马筒包也越来越小,也就仅仅装些零碎,但必须背在背后,看上去比较天真烂漫。广州与成都的姑娘还爱在头上或胸前插些玉兰花,北京女孩则喜欢戴有向日葵装饰的帽子,而真的向日葵也在花店里卖出高价:12元到25元一支。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名牌服装和专卖店的折价风潮。夏季还没过,名牌店就纷纷打折,有的甚至折价50%。所谓名牌,生产厂家几乎全是国内企业,但面料70%来自国外,做工也的确讲究,式样则100%是国外款式。由于中国人身材比例与外国人略有不同,同样腰围的裤子往往要改短些,所以很多专卖店柜台摆上了缝纫机。一位LEECOOP—ER的销售小姐说:90%以上的裤子都要收些裤长。

简单、随意、怀旧、舒适同样体现在人们的腿上。往年的长筒短筒的丝袜、连裤袜之类今年少见了。女孩们光着脚穿凉鞋,心不在焉而且得意洋洋。即使必须穿皮鞋了,也只在脚上套一双袜套,仅仅能包住脚趾和小半个脚面。一位姑娘把她的袜套展示给姥姥看时,她姥姥大吃一惊:“怎么搞的,我们小时候就穿这个!”

心情带动闲散的日子

今年的夏季,感觉人们不再显得那么紧张了。心境闲散些,口味便也淡了许多。

从饮料上来说,矿泉水蒸镏水之类白水型饮料销售大幅度上涨,统计表明它们占饮料销量的份额由12%上升到28%。绿茶销售看好,喝茶的年轻人剧增,喝茶也讲究了许多。广州的茶艺馆中,烧水、泡茶、斟茶、品茶程序极为规范,水则取自白云山九龙泉、碧乳泉。甚至有陶瓷爱好者坐在茶馆里品味茶具。

家具装修的风格也逐步淡化。壁纸乃至喷涂都在过时,居室往往天然无饰,但厨房的装修则受到重视。楠木、红木、柚木等硬杂木仿古家具开始价格上扬。室内的植物点缀也向大型发展,绿萝、巴西木、心形榕、橡皮树什么的从宾馆走向家庭。

人们开始注意健身了。游泳池、健身房热闹非凡。男士用的跑步器、划船器和女士用的小哑铃、体操垫等小型健身器械卖得都不错。广州还出现了传奇式的佳话:母女二人同获要求身材的比赛冠军。母亲蒋晓获市级老年人模特大赛第一,女儿郭力则在“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中折桂。

人们喜欢淡雅、天然、古朴的颜色(比如服装的流行色),人们喜欢轻松、简单的生活方式(比如使用200密码卡打长途电话)。人们不愿再为追时髦而劳苦。这个有大周末的夏天让人们告诉自己:“放松些,再放松些”。

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尽管钱是有限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夏天选择一条路走:学车,买电脑或者旅游。我们可以用各种花样来打发闷热的夏夜:去夜宵、去看《狮子王》,或者躲在家里读《廊桥遗梦》。

我们在夏天不必追赶时尚。我们各活各的,反而都是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