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不尽山与水

1999-01-13 03:14袁欣桂明平
中国三峡建设 1999年2期
关键词:巴东江汉对口

袁欣 桂明平

“仁者乐山,智者喜水”。从受命于担任“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副组长并主持日常工作那天起,江汉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郭永诚便日牵夜挂着三峡库区巴东县的山山水水……

引言:山高水长

巫山山脉挟裹着奔腾东下的长江,廓入湖北境内,即有历史悠久的巴东在此“锁钥荆江,咽喉巴蜀”。这里山牵着水,水依着山,峰岭嵯峨,溪流纵横,山生锦绣,水淌灵毓。然而,多少年来巴东身处群山怀抱,又立峡江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声春雷,历史庄严地掀开了1992年4月3日这一页,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巴东县因有11个乡镇受淹、数万人移民而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同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江汉石油管理局对口支援巴东县,局党委、管理局分工党委副书记郭永诚同志具体操办。

从此,山水隔不断,双方数十次涉长江、越巫山,来来往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办实事17件,开展经济合作4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25条……

从此,巴东的山、巴东的水、巴东的人渐渐地、深深地嵌入江汉石油人的心中:500多个油田家庭资助巴东失学儿童重返校园,3100多名油田小学生与巴东的孩子结对互助,全体石油人捐资建造2所“希望小学”……

1996年10月,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15名对口支援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站在奖台上,郭永诚同志感到的是更大的责任、更大的压力……

上篇:责任如山

巴东山多。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南北,有名的无名的峰岭摩肩擦踵。

有山就有人攀登,郭永诚就是一位攀登者:峰回路转中他不断探索,历尽艰辛中他执着追求。

1992年,在江汉石油管理局的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第一年,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面对上级要求,这个一向讲政治、顾大局的国有大型企业十分重视。局党委常委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对口支援工作就是一项政治任务,要纳入企业议事日程。迅即,局党委、管理局成立了对口支援领导小组,时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的文光辉同志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郭永诚、副局长卢言礼、工会主席翁青山同志任副组长,分管对口支援工作,全局对口支援工作迅速启动:

1992年10月,局对口支援考察组一行10余人赴巴东实地调研,初步确立了支援方案;

1993年3月,8万元希望工程捐款专程送往巴东;

1994年元月,郭永诚同志受局党委、管理局委托,带着全局职工增产、节约、创收收益的10万元,送给库区人民过春节。

那是一次艰难的行程。临行前,江汉大地阴霾沉沉,寒风刺骨。如此天气而去跋山涉水,无疑是“不宜出行”。有人提出过几天再走,郭永诚同志说:“不能再迟了,再往后就可能大雪封山,钱就赶不上在过年的时候送到库区人民手中。”

清晨,一辆面包车开出油田,向着巴东疾行。经荆州、过宜昌、涉长江,刚刚踏上长阳的大地,大家不想见的雪花开始飘落下来,车速不得不一减再减,面包车象小甲虫似的在山间爬行。待进入巴东县境,已是夜色苍茫,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盘山公路积雪愈厚,道路更加难行。他们时而下车探路,时而请人推车。木龙垭、野三关、绿葱坡、茶店子,一路颠簸,直到晚上10时才抵达巴东县城。当时的巴东县委书记蔡万顺等领导正在边烤火边等待,蔡书记说:我还以为你们今天住野三关了,真想不到这么晚了还冒雪赶来。

15个小时的风雪行程,使郭永诚感到有些疲惫,对闻名遐迩的巴东山水,并没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然而,当他开始结识巴东人、走近巴东史,便从所见所闻中升腾出一种美好的情感:

——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养育了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邓玉麟、高尚志、赵师梅。诞生了红军第49,9次迎送贺龙元帅进出巴东,当时9万人的巴东就有5万多儿女参加了革命;

——这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多年来三峡工程久议不决、不上不下,使巴东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特别是“七五”期间,国家对巴东基本没投资,巴东发展整整延缓了五年;

——这是一片赤诚的热土,三峡、清江隔河岩及水布垭等大型水利枢纽,皆有库区在巴东县境,为三峡工程计,全县有11个乡镇搬迁,3.5万人移民……

什么心情出什么景。返回途中,还是那脉山,还是那方水,在郭永诚眼里平添了几分亲近。不过,他的心情并不轻松:库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的对口支援还只是刚刚起步。山在脚下,那是通天的大道;山更在脊背上,那是巨大的责任啊!

回到油田,在局党委召开的工作会上,郭永诚同志汇报了局对口支援巴东工作的进展情况,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盘托出。局党委对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了共识——

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对口支援是政治任务,不能因企业困难而减小力度;支援,首先是无偿支援;互利互惠,利益分配亦应向受援方倾斜;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会议、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对口支援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

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设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办公室主任和2名联络员负责日常事务,对对口支援工作实行归口管理;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局务会和领导办公会听取对口支援情况汇报制度,巴东县与油田领导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重视目标管理:确立对口支援的中长期规划、近期合作项目、年度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将工作目标进行了分解,实行“三定”(定责任人、定工作要求、定完成时间),分别落实到有关部门的单位组织实施。

……

郭永诚本来就分工抓全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自从加上对口支援的任务后,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但责任感驱使着他,他无怨无悔。

他惦记着,巴东县土特产品流通不够,便责成有关单位在油田繁华商业地段无偿提供2间门面房支援巴东开设“土特产门市部”,面向油田和江汉平原推销产品;巴东县汽油、柴油紧张,他协调有关方面向巴东优惠提供成品油30吨;山里人缺医少药,他又带着局中心医院的医疗小分队到巴东大支坪乡,深入山村,探查诊治520多人,送药5000多元……

他思索着,输血不如造血,对口支援要从给钱给物的初级阶段向技术咨询、项目合作方面转变。于是,他和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一道,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巴东县化工厂,油田的化工专家对该厂的改扩建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巴东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化学工业开展技术咨询;

在巴东县清太平镇,油田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镇建设塑料制品厂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靠性以及设备订货、产品销路进行咨询服务;

在巴东县天宇建材工业公司,油田有关单位决定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帮助培训技术工人;

……

库区搬迁企业、巴东县三峡水泥厂1985年建厂,原设计生产能力8.8万吨,是巴东县的一根经济支柱。巴东县计划借搬迁之机实施技术改造并扩建一条10万吨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收2500万元,创利700万元,并能安置库区移民150~200人。然而,前期工作投入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原承诺贷款的某银行却宣布不支持20万吨以下的水泥企业。面对这一变故,巴东县委、县政府和水泥厂的干部职工上上下下都心急火燎,四面八方告急求援。

得知巴东县三峡水泥厂的情况,江汉油田党政领导班子十分关注。郭永诚同志受命,带着企管、计划、财务、供应、运销等部门的负责人,一路风尘仆仆,专程赶到三峡水泥厂。在厂会议室里,郭永诚质朴无华地致了开场白:“搬迁企业应该越搬越活,只要你们项目可行,我们会尽力支持的。”水泥厂厂长李闯喜出望外,立即介绍可行性报告。当讲到生产水泥的重要原材料资源时,郭永诚插话:“从你们的报告分析,30万吨粘土资源只能使用50年,50年之后有替代品吗?”突然提出的问题把李闯和他的同事一时噎住了,但他们更从这提问中感到高兴,感悟到江汉油田是来真诚合作支援的!其实,巴东的粘土资源遍地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问题,因而只是随便说成30万吨,没想到郭永诚分析得这么仔细。年轻的李厂长顿时兴奋起来,劲头也上来了,讲前景,绘声绘色;谈措施,有条不紊;要援助,辞真意切。面对这一库区移民直接受益并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好项目,江汉石油人全力支援。20天后,1995年9月2日,在江汉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会议室,文光辉、郭永诚等局领导与巴东县有关方面举行了俭朴而热烈的签字仪式:江汉石油管理局向巴东三峡水泥厂让利借款300万元……

1996年5月23日,郭永诚再次来到水泥厂。在扩建工地,他和水泥厂领导讲工程的工期、质量、成本、讲设备选购、安装、调试,商谈继续合作的配套项目……真诚、真切、真象自家人一般。

“江汉油田和郭书记,是把水泥厂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办。我们再不拼命干好,就对不住人了。”水泥厂的干部和工人都这么说。结果,全厂职工精打细算,苦干快上,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水泥厂自已的“个子”长高了一倍,巴东县的“造血功能”又添加了一分。

责任如山。郭永诚的责任意识影响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

1995年11月,巴东县有关部门提出建设一座小型液化气站,此举应该说既方便了人民生活,又结束了巴东无液化气站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郭永诚同志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论证,计划由油田每年提供360吨液化气,油田设计院很快拿出了设计草图。当了解到巴东资金困难时,郭永诚又安排对口支援办公室的同志为之奔走联络,油田设计院承诺免费负责项目的正式设计,油田金属容器制造厂尽管近几年经济效益不好,仍然承诺直接按成本价完成设备选型预制和工程施工,油田液化气站决定免费为巴东培训有关工作人员……

下篇:真情似水

巴东多水。长江、清江横贯东西,涌泉流溪比比皆是。畅达柔顺的水漫地而游,潇洒从容,使人恬淡,教人宽容。难怪巴东人多情好客,而外来者也对这个地方注满真情。

公元980年至982年,北宋名相寇准曾任巴东县令,留下了“寇准劝农”的一段佳话。当初县城设在江北,江北地势平展,土地肥沃,道路、房舍渐渐蚕食百姓的“生命田”。为了留田于民,系民于土,寇准决定将县城迁往山势陡峭、土地贫瘠的江南,却受传统习惯势力的阻挠。寇准下令秤称大江南北之土,以江南土重、江山永固为由迁城于江南,留田于百姓。

寇准劝农也许只是美妙的历史传说,而江汉油田职工情顷巴东则留下丁许多现代佳话。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因取暖困难,好客的巴东人弄来上好的木炭给第二次去巴东的郭永诚一行烤火。一名随行人员脱口而出:“这种木炭烧火锅最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返回的时候,巴东的同志硬往车上塞上一袋木炭,就这件事,郭永诚严肃地批评了那位随行。从此后,任何人到巴东考察,除了明文规定的要提交考察报告和具体建议,不得游山玩水外,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当巴东人的面赞扬巴东东西好。然而,巴东人往往拿出特产招待客人,完了偏要问你感觉如何。说“好”吧,有违规定,更担心引来真情相送的礼品;说“不好”吧,有违礼节,因而常常出现不置可否的尴尬局面。其实,神农溪烟、三峡窖酒、溪丘湾茶,哪一样不是顶呱呱呢?

了解、理解、产生真情。支援巴东,郭永诚所重视的不仅仅是输血、造血,更有库区的未来。他忘不了因受淹等待搬迁的ll所学校,忘不了4.5万平方米的校舍危房,更忘不了1700名失学少儿。他在思考。要利用一个载体来调动、表达全局职工家属对库区人民的感情,发挥全员力量支援库区人民发展教育事业。这载体就是“希望工程”。

1991年9月,团中央组织实施“希望工程”后,江汉石油管理局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迅速组织了一系列资助“希望工程”活动。

接受对口支援巴东的任务后,局党委、管理局决定,把希望工程与对口支援紧密结合起来,把捐助巴东希望工程作为对口支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当年,开展“人人奉献一片爱心,救助失学少年儿童”活动,捐款24.5万元;1993年积极认购“希望工程爱心券”40万元,95年全局认购爱心券3650万元,认购数量之大,速度之快,为湖北省大型企业之首;1994年和1995年又先后两次专题开展“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为巴东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局领导干部总是当仁不让。局长文光辉捐款1000元,郭永诚和其他局领导每人捐款都在600元以上,有9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人均捐款超500元。全体职工家属也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真诚的爱心,每次捐款都出现了踊跃热烈的场面,都留下了生动感人的故事。有的手术住院还托人代捐,有的筹款结婚也出资助学。全局10多万职工、家属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20多万元。

“殷殷爱心汇爱河,片片绿叶托希望。”带着石油人体温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流向巴东库区……

1993年3月6日,郭永诚带着首批8万元捐款专赴巴东,经与县委、县政府洽谈,决定在大支坪乡兴建希望小学。这一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大支坪各个闭塞的山旮旯。年轻的家长在发感慨:娃儿们在破旧的乡公所里上学,实在不象样子。就这校舍,还是40年代“国大”代表修建的私房呢。上了年纪的山民又扯起了一个“抗战”时期省立第三小学迁往大支坪的陈旧话题。他们都在念叨,大支坪该有所象样的学校了。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憧憬了多少年的好学校来自石油人的心血。

时隔一月,总造价38万元的4层教学大楼即在大支坪乌龟包破土动工。乡党委以此为契机,推动“普九”宣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动山民义务献工1800个,引导社会各界捐钱献物18000元。

多方努力,催生着“希望小学”。次年6月26日,经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认定的全国百所希望小学之一,也是三峡库区第一所希望小学 “巴东县江汉石油管理局希望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授牌庆典活动。那一天,郭永诚一行又带着20万元捐款、370套校服、370双运动鞋及数千元药品赶来了;那一天,近万山民及师生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以土家人最隆重的礼仪欢迎远方的石油人。

一年后,长江边上的楠木园再次形成希望工程冲击波。这里,辛亥老人赵师梅1938年创立的“七七”义立小学旧楼尚存,虽说已成断壁残坦,却时常唤起人们不尽的思索。如今,江汉石油管理局捐资34万元的楠木园希望小学已经拔地而起,移民的孩子不用望旧楼而兴叹了!1996年11月6日,希望小学举行挂牌仪式。天公不作美,寒风裹着不大不小的雨点扑下来,虔诚的孩子们顶风冒雨,列着整齐的方队迎接远方的客人。郭永诚受局党委的委托,专程前往参加挂牌仪式。在露天会场上,他对巴东县长刘新民同志说的第一句话是:“赶快让孩子们把伞撑起来,不要让孩子们淋出病来!”会场就设在学校的土操场上,雨水浸泡的的黄土被学生一踩,整个成了“和泥场”,满场乱泥。郭永诚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稀泥中,他忘了

自已皮鞋和裤子,想到的是要给孩子们筑一个水泥操场,走到操场的另一端,就是陡壁连着长江,郭永诚的心顿时一惊当即对巴东县有关同志说:“篮球乒乓球掉下去不打紧,这些不懂事的孩子掉下去咋办!必须赶紧修围墙,如果你们有困难,我们帮助解决。”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简朴的挂牌仪式后,郭永诚登上了临江而建的教学楼,俯视长江,思绪万千。脚下的江水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支援库区教育事业时不我待啊!建希望小学的同时,还要把“1(家)十1”、“手拉手”活动扩大规模引向深入。

有了学校,还要有学生,要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走进课堂。第一所小学成立后,郭永诚就组织有关部门专题调研当地失学儿童情况,首批427名家境贫寒的孩子名单摆上了局领导会议桌,“号召职工家庭结对资助失学儿童,我相信石油工人是有这个觉悟的。”郭永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局长文光辉率先垂范,首先资助一名叫韩梅的小姑娘。就这样,局领导每人“挑选”了一名家庭极端困难的小孩,427名孩子被石油家庭“一抢而光”。

邹玉,父母体弱多病,兄弟姐妹四人,哪里上得起学。接受郭永诚同志资助后,就进入了希望小学安心学习。提起郭水诚爷爷,邹玉全家有说不尽的感激,除每年的学杂费外,逢年过节,郭永诚总是要捎个一、二百元给小邹玉家。每次到巴东,郭永诚要去看看她,送点文具、衣物什么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油田十万职工家属对库区失学儿童倾注爱心。据统计,油田职工通过各种渠道资助巴东失学儿童已达500名以上。

失学孩子入了学,还要让所有在校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在郭永诚的直接领导下,局团委组织油田10所学校与巴东县10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在双方学生中开展联谊活动,先后结成“手拉手”互助小伙伴3000多对。1994年11月,局团委、教育处的领导带着油田10所学校校长到巴东登门“认亲”。当年冬季,油田学生就给巴东小伙伴捐赠衣物5085件、图书1500册、学习用具3435件、现金1703.39元。随着时间的延续,小伙伴之间感情的加深,这种捐赠已无法统计。面对巴东方面的感谢,郭永诚同志说,“手拉手”活动是一手托起两个太阳,资助巴东小朋友的同时,也培育了油田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是啊,这种爱心和责任感在油田的孩子中无处不在,有时甚至表现得让人潸然泪下。1997年的春天,郭永诚第七次到巴东。他含泪向巴东的孩子们介绍油田小女孩李丹的事迹。李丹是油田周矾二小四年级的学生。1994年与巴东的谭瑛小姐姐“手拉手”后先后资助谭瑛家2000多元现金,并捐助大量衣物、文具。1996年底,10岁的李丹被确诊为血癌。病重期间,她反复叮嘱父母,今后不要记忘给谭瑛姐姐寄钱。1997年元月,在生命弥留之际,小李丹昏迷7天却一直微微睁着双眼。她的父母悲痛欲绝,双双跪在女儿面前说:“丹丹,你走吧,我们一定给谭瑛寄钱,供她上学……”也许是父母的爱感动了苍天,也许是女儿得到了承诺,小丹丹终于带着对巴东“手拉手”小伙伴谭瑛姐姐的无尽牵挂和情思合上了双眼,告别了只生活过10年的世界。李丹的事迹在油田、巴东传开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李丹生前所在班级决定改名为“周四丹班”,集体资助谭瑛读书,油田、巴东的团委、教委分别作出向李丹学习的决定,省少委也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少年儿童以李丹为榜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石油报、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十几家新闻机构纷纷报道李丹的事迹。两个孩子“手拉手”的故事超出了“手拉手”本身,其意义不断延伸,不断升华。它呼唤社会对三峡库区的支援,它呼唤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郭永诚与江汉石油人情倾巴东,巴东各族儿女也以自己表达崇高敬意的各种方式回敬江汉石油人。土家女子是不轻易给外室男人做鞋垫的,而油团职工收到她们寄来的鞋垫棉靴已不是新鲜事;山户人家的“火腿”只在远方贵客到时才削下几片,而她们却整只整只捎给石油职工;还有孩子们亲手种植的葵花籽、亲手做的油炸土豆片……石油人经常得到这样一些令人心烫的馈赠。

1996年6月,郭永诚前往利川市“对口扶贫”调研,返回途中车行至大支坪。那天细雨蒙蒙,因前方交通事故而车辆堵。一路颠簸,郭永诚想借此机会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哪知刚一下车就被大支坪镇教委的一名同志认出来:“你就是江汉油田郭书记吧?”就象遇到了久别亲人,他硬把郭永诚一行接到了教委办公室,又是泡茶,又是递烟,一屋人谈笑风声,那情景胜似家人团聚……

尾声:山长青,水长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古老的巴东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奉献的巴东理应得到更大的支援。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充分肯定江汉石油管理局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决定划拔专项资金,支援大三峡,建设新巴东。近期方案已初步确定——

无偿出资近百万元,支援巴东广播电视信号联网,把精采的世界引向大山深处,把现代社会信息带给古老的巴东;

无偿提供300万元,用于巴东县人民医院以及东壤口、官渡口、沿渡河、平阳坝、柄木园等受淹乡镇卫生院的搬迁改造,提高山区医疗保健水平;

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援巴东县中国三峡酒厂结合搬迁新建5000吨浓香型“三峡醇”瓶装生产线,为巴东发展再添经济支柱。

江汉石油管理局更是信心百倍。郭永诚表示,我们既要为总公司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当好参谋和助手,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巴东的工作力度。1997年新年伊始,江汉油田就着手制定新的对口支援规划,在力求完善已有项目的同时,寻找新的支援合作渠道。

1997年3月15日至21日,郭永诚再次来到巴东,自1993年以来,他每年都要来一、二次。真是魂牵梦绕,情系于斯。登上金字山,看那世界第三大河在云遮雾障的峡谷中逶迤东去,信陵镇千余年变迁的历史云烟重现眼底,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江北的五里堆,自南朝梁置信陵郡、北周废郡置乐乡县即为郡治、县治,为治73年,不见繁华景象;稍稍往东的旧县坪,自隋更名巴东县后,也为治数百年。不过尔尔;南宋县城迁至信陵,又为治近千年,仍然是:“信陵自古一条街”。但是。这一次三峡工程上马,县城搬迁却给信陵古镇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即将建成的新信陵镇沿江连绵5公里,由西壤坡、云沱、白土坡、大坪、黄土坡五个城区组成,七座造型各异的大桥如金线串珠一般将五区联为一体,上环、中环、沿江二条大道如同玉练自上而下飘荡在五区之间,气势恢宏,景色壮观,足以让50万巴东人民感到自豪,也让10万江汉石油人为之骄傲!

猜你喜欢
巴东江汉对口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江汉华
吴永新作品
李松励艺术赏析
作品赏析(2)
往事
撒尔嗬与梯玛文化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