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眼光不一样

1999-06-05 06:53郭莹
东西南北 1999年10期
关键词:洋人华人英国

郭莹

每当朋友与我闲聊洋人如何如何,我的英国老公布莱恩总会竖起耳朵,极尽兴致地洗耳恭听。布莱恩告诉我们苏格兰大诗人彭斯曾说:“但愿上帝赐予我们拥有那样一种天赋,使我们能够用另外一双眼睛来审视我们自己。”那么,那些不谙中文的老外们,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呢?

“那些中国人争吵什么?”

请英国室友到中餐馆品尝中餐,席间她望着即将离席的几位中国食客不解地发问:“刚才见他们几位吃饭时还是谈笑风生的,为何饭后临走时都纷纷站起身来争吵不休呢?”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着解释:“那是

他们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要来付这顿饭钱呢。”

一位英国小学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她曾同时收到两位学生家长给他的字条,其中一华裔妈妈写道:“很抱歉,昨晚因小女身体不适未能完成家庭作业,敬请原谅。”另一位英国母亲写的是:“你居然布置如此稀奇古怪的家庭作业,这些难题对孩子们来说太不公平,我女儿拒绝。”

台湾人张先生临回国期间恰好儿子班上召开家长会,于是张先生特意给儿子的英国干爹、自己交往多年的挚友约翰打去越洋电话,请他代劳出席儿子的家长会,不料话音刚落约翰就断然拒绝,语气之不客气毫无商量的余地。撂下电话后张先生连连感叹洋人不可交,他转而拜托另一位华人。然而当那位先生赶到学校时,没想到却被孩子的老师拦在了门外,声称他无资格,除非他能出具孩子双亲的亲笔委托书,否则别想入内。英国老师的托辞是,没有孩子家长的允许,她无权也无胆量向其他人提供孩子的任何情况。再者说警察一再告诫教师和学生,警惕恋童癖钻空子接近少儿构成对孩子的性侵犯,任何防患于未然都是必要的。这位先生万万没料到家长会没开成,反倒被洋人警惕为恋童嫌疑犯而拒之门外。

龙眼肉是肉吗?

加拿大一机场,旅客们正排着队陆续出海关。行进的队伍突然停止不动了,前面出现一阵骚乱。一位华人妇女正举着两盒龙眼肉与海关官员争吵不休,原来加拿大官员瞧见包装盒上醒目地印着龙眼肉字样,而肉字被翻译为“Meat”,于是坚持凡肉类制品一律没收,华人太太情绪激动地一再申辨龙眼肉不是肉是水果,显然洋人不屑相信,指责她是在无理取闹强词夺理,强调说若不交出肉来就不能过关。队伍中的众华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用英语试图给加拿大人上一堂中国植物学扫盲课,解释龙眼肉就像葡萄干一样的确是树上长出来的果子,不是任何动物的肉。加方官员则回敬说葡萄干是干葡萄,并未标明肉字,而龙眼为何不标明龙眼干却偏偏要称作“肉”呢?在场国人皆膛目结舌,那位加拿大关员又强调,他们在接受培训时一再被训导凡遇见肉类字样制品一律拦下严格把关,若从他手中放走了肉岂不是犯了渎职罪。正当洋人与华人僵持不下之际,只见一位华人老太太挺身而出,她通过翻译坚持要海关官员给她打一杯热开水来,西方人无喝开水的习惯,都是直接饮用自来水,开水仅用来冲茶、咖啡,洋人很诧异这中国老太太的倔强只好端过来一杯热开水静观事态发展,只见老太太不辱使命的郑重将龙眼肉投进滚热的开水里,然后示范地连水

带龙眼肉一并吞下,说道:“这是中国特产桂圆茶,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享用的。”这一通表演令加拿大海关人员张口结舌喃喃道:“真不可思议,中国除了绿茶、红茶居然还发明了肉茶,中国的肉制品居然有动物植物之分。”最后不得不无奈地将那盒“肉”放行。

酒风,东方西方刮得大不同

西方人喝酒方式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喝起酒来极讲究配以下酒小菜,边吃边喝有滋有味。就连鲁迅先生笔下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尚且有一碟茴香豆佐酒呢。反观洋人饮酒的习惯就简单多了。无论是啤酒、葡萄酒还是烈性威士忌酒,他们都只管一杯杯地往肚子里灌,什么也不吃,似乎专心致志地品尝美酒已能令他们心满意足了。记得国内大大小小聚餐会上的主镜头之一,便是众人轮番劝酒干杯气氛喧嚣热烈,不会喝酒的我每逢此刻皆如临滑铁卢一般狼狈,尽管口干舌燥地申辩讨饶,始终不能令劝酒者们高抬贵手,每每我总是尴尬地满脸赤红,外加内心感觉扫了大家兴致的歉意。旅居英国后我就轻松多了,在这里无论是家庭晚宴或任何形式的宴会聚会,威士忌、葡萄酒、啤酒还是果汁等等都统统任其自选各取所需,主人还特别会为不饮酒的宾客准备些不含酒精的软饮料。喝与不喝、喝什么以及喝多少,一律悉听尊便。近年来英国节饮成为社交场合的新时尚,首先倡导这一形式的是英国的一些大公司,尤其在午宴桌上以往的那些美酒,逐渐开始被矿泉水、果汁等无酒精的软饮料所取代。

西方人在热衷将洋酒倾销给中国人觊觎我们钱包的同时,私下里却嘲笑中国人饮洋酒的方式形同“牛饮”。凡与中国人聚过餐的老外对国人的饮酒态度,皆大感诧异和不以为然,感叹多贵的名牌陈年佳酿,中国人都舍得毫不犹豫地掏腰包,可惜的是不懂得如何欣赏。甚至有老外声称,中国人在一口气仰脖干杯喝个底朝天的一刹那,把他们的美酒全都“浪费”了,而西洋的美味佳酿尤其讲究一口一口慢慢品评享受,不能还未等尝到什么滋味就瞬间全部浇到肚子里去了。

母亲太太和儿子,

老外先救谁?

一位来华任教的美国女教师,给她班上的中国学生提了这么个问题:一个丈夫连同她的母亲、太太及幼儿一同跌进了河里,当时的情形只允许这位丈夫救起一个来,那么你认为他理应先去搭救谁?即刻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说理所当然应先去救母亲,此时正是报效老人养育之恩的关键时刻。另有同学的见解是救孩子最要紧,孩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等等许多高尚理论。大家都踊跃发言后,女教师的眉头皱了起来,不满地大声责问:“你们中间居然无人愿意拯救自己的太太,为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一片寂静,女教师侃侃而谈:“我认为最值得先救太太,因为母亲已年老,她已临近走完人生之旅;而幼儿尚小还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然而当妻子在与你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劫后余生必然会使你们之间更加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并且你们将还会有孩子的。”显然家庭成员关系的次序划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尽显无疑。照中国孝字当头的儒家思想,最年长者祖父母、父母在家庭之中当居首位,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绝不能断了香火;然后就是兄弟亲如手足,大家同根生;最后才轮到夫妻关系,妻子是衣服。在西方则不同,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其编排顺序是:夫妻、儿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经说法,神创造了男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太太联合为一体,夫妻为家的基础。或许这就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熏陶,导致截然不同伦理价值观念的各自体现。 (胡马鸣摘自《深圳青年》)

猜你喜欢
洋人华人英国
猫客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大臣们昏招迭出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