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从兵营中开始文学生涯

1999-06-11 13:21张毓茂
百年潮 1999年6期
关键词:讲武堂靖远萧军

张毓茂

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沦陷,国难当头,不甘做奴隶的中国人民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救亡,抗日怒潮席卷全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北作家群”崛起于文坛。当时,一批关外青年作家,流亡到左翼文坛中心上海。他们的作品,揭露了日伪殖民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对人民的抗争,热烈歌颂。那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乡土色彩,振聋发聩的战斗呐喊,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东北作家群”成为抗日反帝文学的劲旅。而萧军,这位传奇性人物,就是“东北作家群”的杰出代表。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以来,萧军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虽然是那么异乎寻常的艰难曲折和充满坎坷,但他从不退缩,更无畏惧,以一种罕见的大勇者的精神,顽强地探索,积极地迈进。他,是文学征途上一个勇敢的跋涉者。

苦闷中以诗酒为伴

萧军没读几天书。小学还未毕业,就被开除了。他当过骑兵、宪兵、炮兵和下级军官。他的文学生涯是从兵营中开始的。1925年,萧军在吉林城的东北军阀队伍中当骑兵。他从小就受到家乡辽西Ш访穹绲挠跋欤习武练功、骑马打枪是他的喜好。他曾幻想像古代英雄剑客那样行侠仗义,以此来报国济民。他所在的骑兵营,坐落在吉林城南的松花江畔。每当夕阳落山,半天红霞,美景如画。兵士们常把马放开,任它们在草地上追逐奔跑,奋鬣嘶鸣,同时苍凉高亢的军号声悠悠扬扬,飘散在暮霭中,颇有点“平沙列万幕,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情景……。萧军当兵之初,感到那样新奇、兴奋而又喜悦。然而,旧军队中的黑暗、丑恶的实际生活,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击碎了萧军幼稚糊涂的从军观念。他的美丽憧憬终于破灭了。

于是,这个年轻的大兵苦闷起来,经常借酒浇愁……。恰巧在这时,他遇到一位会写旧诗的朋友。这个人是当时军内的一位文书上士,名叫罗炳然。罗是师范学生出身,家里又是“书香门第”,有着家传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知识。他感到萧军颇有文学才赋,便主动提出要教萧军作诗。萧军虽然开始信心不大,架不住罗炳然的热情激励。萧军本来就是生性勇敢顽强,很有自信心的人。一旦下定决心,便全神贯注,发狂般地学习。按照罗炳然的指教,很快弄明白了作旧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萧军的勤奋攻读,很快取得显著成绩。在立秋这一天,老师罗炳然要考一考他的学生了。他给萧出了诗题:“立秋有感”,限定用“十一尤”韵脚,作一首“七绝体”的诗。萧军非常激动,决心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略一沉吟,便挥笔写出这样一首七绝:

刹那光阴又到秋,天光云影望中收;

最能涤我胸襟处,痛饮“松江第一楼”。写罢掷笔交卷,送给老师罗炳然审阅。罗炳然没有料到他的学生出手不凡,会有这样突出的成绩,真正喜出望外,大大鼓励了萧军一番。尽管这首诗不能说是了不起的杰作,但作为初学写诗的“处女作”,达到这样水平确属难能,开始显示出萧军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当然也流露出鲁迅先生后来所批评的“名士气”的端倪。诗中所说的“松江第一楼”是松花江北岸一家酒馆。它半临江流,半靠陆地,可以瞰望全江上下的景色。萧军常常喜欢一个人到那里凭栏痛饮,尽醉方休。诗中所抒发的,就是当时的这种生活和情怀。在这首“处女作”之后,萧军又接二连三地写出《待渡》、《游龙潭山》、《过松花江》等不少诗篇:

待渡

轻舟横小渡,波映晚霞红;

树锁烟岚翠,秋风送短篷。

游龙潭山

叶落空山寂,人行鸟语微,

一声长啸里,风送白云飞。

过松花江

斜风飞细雨,秋燕掠孤舟,

不辨江山处,云烟逐水流。

过了不久,萧军又把文学兴趣转向了新文学。一个偶然的机会,萧军结识了另一位文书上士方靖远。方也是辽宁人。父亲早亡,靠寡母把他抚养成人。原来在日本人办的一所农业专科学校读书,因为领导学潮,逼死了日本校长,惹了大祸,逃到吉林来当兵。在文学思想倾向上,方靖远比萧军先进得多。他对新文学造诣较深,为人也老成持重,对人生对社会不断探索,深入思考,不像萧军那样热情豪放而又狂妄易怒。尽管个性不同,但他们都勇于追求光明和正义,对黑暗现实不满,富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虽然各自历经说不尽的坎坷和艰险,却始终互相信赖,彼此支持,成为生死之交。方靖远至今健在。建国后曾是辽宁省本溪市的政协委员,现名方未艾,仍在笔耕不辍。这些自然都是后话。

且说当时萧军在方靖远指引下,读起了“新”刊物“新”小说。萧军自己回忆说,他当时“像一条饥饿的蚕”似地拚命地啮食桑叶——书。在这个过程中,萧军发现了自己未来的伟大导师鲁迅先生。鲁迅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野草》曾使他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尽管如此,萧军当时压根儿也没有想要以文学为职业。后来终于成为作家,是他始料所未及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公开发表第一篇作品的吧。

一颗人头的故事

萧军在东北军的旧军行伍中混得厌倦了,同方靖远商量了一番,便于1928年冬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这所军校是清朝奉天将军赵尔巽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张作霖父子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东北后,更加惨淡经营。二十年里,培养出近万名初级军官,对东北军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以想见,这所军校对于当时想要习武从戎、在军界一显身手的青年学子来说,是有强烈吸引力的。萧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考入讲武堂第九期炮兵科学习的。

当然,骑兵也好,讲武堂也好,都不过是军阀的统治工具,都同样野蛮、黑暗、腐败。所以萧军入学不久,便对这里产生不满。尤其使萧军难以忍受的是那些管理学员的小头目们。他们大都是行伍出身的兵痞。对学员们很嫉妒,想方设法折磨学员。他们扬言:“老子把脑袋别在裤带上,干了这么多年还没捞到半个鸟官。你们可好,从这儿一出去,大小也是个官了。现在在我手心里,你他妈是龙,也得给我盘着,是虎也先给我卧着!”所幸的是有好友方靖远相伴,朝夕相处,使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点欢乐和慰藉。他们本来是以文会友,现实生活的丑恶,更加深了他们对文学的向往和追求。这时,他们对文学的爱好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只要碰到一起,总是谈论文学方面的问题。诸如互相推荐新书,交谈读书心得,互看各自的日记,品评其中刻画人物、描写景色、抒发感情等写作方面的得失。有时争执得面红耳赤,有时又衷心地互相鼓励和赞赏。他们的文学视野也在迅速拓展,几乎遍读他们当时所能搜罗到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他们开始朦胧地产生了从事文学事业的愿望。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使萧军灵魂震撼的事。于是,他尝试着运用文学武器,向封建军阀势力进击了!

1929年初春的一天,晚饭后值星官领着萧军等学员到校门外的田野里练习喊“口令”。学员们大喊大叫一顿之后也都累了,值星官宣布解散。人们三三五五散步谈天。就在这时,忽然迎面拥来一群别队的学员。他们挤在一起,喊着,笑着,冲撞着,似乎追逐一件什么东西。萧军这时看到人群前面的泥地上滚动着一颗球形的圆东西。一个绰号叫“小白”的女人似的学员呐喊得最狂热:

“踢呀!踢呀!都来踢人头球呀……”

当那个球状的圆东西滚到萧军脚边时,萧军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球?原来是一颗泥血模糊短发蓬松的人头!顿时,萧军感到脊背发冷、毛骨悚然,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恶心。而那一些踢球者却从萧军身边笑闹着,拥挤着,跑向远处了。

萧军在黄昏中茫然地徘徊着,终于走进一片小树林,想不到这里就是那颗人头尸体埋葬的地方。由于埋得潦草,土层被野狗扒开,尸体被撕扯得零碎不堪。但那死者散落四处的灰布片,显然是东北军的军服。萧军发现一块长条形的暗黄色臂章。借着落日的余晖萧军辨认出那上面的字迹,原来这个死者竟是东北军某营某连的一个“下士”……。萧军实在难以遏制内心的悲痛和愤怒。他仰望长空,发出一声撕肝裂胆的狂吼!人间何世,豺狼当道,天理安在,难道人们就这样世世代代任豺狼们宰割吗!为了发泄悲愤,为了抗争,萧军急匆匆奔回营房,在灯下奋笔疾书,写出了眼前血腥的事实,声讨封建军阀的罪行。

萧军把这篇文章题名为《懦……》,发表在沈阳一家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副刊《神皋杂俎》上。萧军用了一个日本式的署名“酡颜三郎”。实际上,这个名字也并非随意胡取的。“三郎”也者,是根据他在吉林时与好友方靖远等按年龄排行而来的。在萧军之前还有“大郎”、“二郎”。“酡颜”语出《楚辞·招魂》的“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句。萧军很爱饮酒,但每饮脸必涨红,为了给自己解嘲,故用“酡颜”以修饰“三郎”。这番意思当时只有萧军自己知道。 对外人来说,这个名字是迷惑敌人,以掩护自己。

萧军在文章中发出呼喊:“……那些军阀们,利用你们的性命夺地盘、发财致富,他们买姨太太,吃喝玩乐,你们死了,却在这里被狗啃,脑袋被大家当球踢,你们就这样甘心,难道你们就这样怯懦么?”萧军的愤怒“呼喊”,首先在讲武堂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当文章传到营房时,群情大哗。那个叫“小白”的学员大骂起来:“这是哪个混蛋投的稿,这不是写我们那天踢的人头球的事吗?……”人们都凑过来,围着当天的《盛京时报》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议论一阵之后,人们渐渐地陷入沉思。有人困惑而又痛苦地说:“别骂了,我看这事值得寻思寻思。这个什么‘郎说得也有点道理。他妈的,谁知道哪一天咱们的脑袋也让人当球踢呀!”于是,许多人发出低沉的叹息。萧军看到自己作品产生这样的效果,受到有力的鼓舞。接着又一连写出《鞭痕》、《端阳节》、《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文章。这些作品是萧军正式走上文坛之前的试笔之作,不免粗糙、幼稚,但真实、质朴、粗犷,确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说明萧军创作伊始,就走上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

萧军,这个勇敢的文学探求者,在兵营中,随着那颗滚动着的血迹模糊的士兵的头颅,一块起步了。

锹劈队长朱世勤

1930年春季,萧军在讲武堂临近毕业的时候,闯了一场大祸,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结果被开除了学籍,好歹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有一次,萧军他们在野外挖炮兵掩体。黄昏归来,途经步兵队的作业区,一个叫丁国英的炮兵学员很淘气,用铁锹顺手捅坏了步兵学员的掩体,惹恼了步兵学员,他们喊起来:“好哇!你们破坏我们的掩体,站住!”有的步兵学员就去向他们的长官报告去了。过了一会儿,他们队长来了。这个人威风凛凛,披着黄呢子斗篷,穿着油光锃亮的硬套马靴,带着刺马针,还戴一副近视眼镜,脸色铁青。到了现场,他环视了一下学员们,威严地低声问:“你们谁破坏我们的掩体啦?”

“报告队长,是我捅了一下,如果坏了,我,我给修!”丁国英胆怯地回答。

“啪!啪!啪啪……”这个队长不容分说,左右开弓地打了丁国英一顿嘴巴。

萧军他们的带队学员赶紧向这个队长求情,说:“队长,我们错了,给你修就是了!”队长又抡起巴掌把带队学员打得踉踉跄跄。萧军这时再也忍耐不住了,便站出来冲这个队长讲理。萧军说:

“队长,咱们讲武堂的规矩有这么一条,士官可以管学生,但是还有个直接体系吧。我们有什么错误,你不满意,可以跟我们本队长官讲,该罚该打,有我们本队的长官嘛!你这样在野外随便打学生,知道的是我们学生不对,不知道的说你这队长也太不成体统了!”

那队长不等萧军说完,就奔过来了,仍然二话不说,照样一个巴掌扇过来。萧军对此早有精神准备,况且萧军从十几岁就开始练武术,这一巴掌自然是打不着的。萧军在躲闪的同时,禁不住血往上冲,火冒三丈,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抡起手中的铁锹,照着队长的头顶就劈下来,同时怒吼道:

“给脸不要脸,我劈死你这王八蛋!”

幸亏萧军身旁一个学生手疾眼快,一把抱住萧军,抡起的铁锹偏离了方向,顺着那队长的黄呢子斗篷边上滑下去。人们全惊呆了。那队长也被吓得张口结舌。他惊魂未定,问旁边的学员:

“这学生,他,他是不是喝醉酒了?叫什么名字?”

“队长老爷,酒,喝了一点,但没醉!”

萧军挣脱了抱着他的同学的手臂,拄着铁锹,冲着那队长挑战说:“你把笔记本掏出来,把我名字记上。”

那队长真的把萧军名字记上,然后扭身跨上马背,勒转马头,顿时又恢复了先前的威风,龇牙咧嘴地叫嚣:“你小子有种,不要逃,在这儿等着!”

“别放屁了,滚你妈的蛋!”萧军毫不在乎地还骂了他一句。他把马抽了一鞭子,一溜烟地跑去了。

这时,人们纷纷议论起来,萧军本队的值勤官也来了,提心吊胆地说:

“刘蔚林(萧军在讲武堂的名字),你这祸可惹大了。那家伙就是飞扬跋扈的朱世勤呀!这,可怎么办呢?”朱世勤的大名,萧军也早有耳闻。他虽然是个中校,但他爷爷是张作霖的秘书长,同级的军官,甚至比他军阶高的军官也都畏惧他。这一下子,萧军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了。萧军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已经习惯了,事已至此,怕,又有屁用!萧军极不耐烦地拦住值勤官的话头,说:

“你别说了!冤有头债有主,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一个人顶,行了吧?连累不上你?”

果然,就为这,萧军被关了重禁闭,又多次提审。多亏好友方靖远等人反复去见讲武堂总队长王静轩,向他恳切陈词,说明萧军的为人和才干,并代表学员们表示,这件事如果处理失当,必将引起公愤,难以平军心。方靖远等人的意见打动了王静轩。王静轩这个人,在当时的东北军里,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高级军官。幼读经史,精通诗赋,清末时期,屡试不第。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进了保定军官学校,肄业后在东北军从事教育工作。他在旧军官中比较正直廉洁,爱惜人才。他了解了萧军的情况之后,有点喜欢这个勇武的青年学生了。特别是从搜查来的萧军的物品中,看见萧军写的诗词,相当赞赏。感到萧军确实有志气,有文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有意要宽免萧军。但朱世勤方面逼得太紧,来势很凶,他们进一步诬陷萧军是共产党,存心把萧军置于死地……王静轩也感到十分为难。

大约又过了两礼拜,王静轩最后一次提审萧军。这一次气氛缓和多了。王静轩连军装也没穿,只穿了件白衬衫,脚穿一双拖鞋,把萧军打量一番,和蔼地问:“有人告你是共产党?”萧军说:“我不是。说我是共产党有什么证据?”王静轩指了一下桌上的一堆书说:“这是从你床底下翻出来的,是不是共产党的宣传品?”萧军一看,心里有底了。那全是萧军买的文学作品,什么诗选之类。萧军反守为攻地说:“我这些书是从城里书店买的,如果是共产党的宣传品,那些书店首先就是共产党的机关。请问,怎么不抄这些机关呢?”王静轩听了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哈哈大笑,说:“你小子好一张利口!”然后翻出萧军的旧诗,指着问:“这是你写的吗?”

“平常乱写的。”萧军有点得意起来。

王静轩抽出一篇来,说:“这啥意思,你给我讲一讲。”那诗是:

嗟嗟匣中剑,光寒不可蔽。

不为鹰犬人,胡为苦蜷曲。

讲就讲吧。萧军旁若无人地侃侃而谈起来。他说:“嗟嗟嘛,就是赞叹的意思。匣中剑,就是鞘里的宝剑。宝剑有光,不能放在鞘里受憋屈。我就像那宝剑,不给人当鹰当狗,而要作顶天立地的好汉,既然这样,我干吗窝窝囊囊地活着?……”王静轩听完后,露出友善的嘲弄神色,说:“你小子还蛮有点志气!不过,你打了队长可是犯上作乱啊!现在朱队长不依不饶……讲武堂这地方你不能呆了!”王静轩不无惋惜地挥挥手说:“你远走高飞吧!”

萧军没有想到这桩案就如此了结。他这时倒真有些感激这个小军阀。作为原来的讲武堂的学生,他恭恭敬敬地给王静轩行了个礼。回到宿舍,同学们都围着他,依依惜别,有的同学斟满了酒,大家举杯为萧军送行。方靖远尤其沉痛,他在桌上铺开了宣纸,让萧军题诗留念。萧军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略作思索,抓起笔来,龙飞凤舞般地写出七律《离校赠别》:

欲展雄心走大荒,可堪往事误昂藏;

三年俯仰悲戎马,十载遭逢半虎狼;

任是苍天终聩聩,何关宇宙永茫茫;

男儿自有洪崖臂,怎肯娥眉斗短长。

萧军一挥而就,掷笔于案,热泪潸然。围观的朋友齐声喝采,赞不绝口。方靖远说:“这首诗不仅气势雄伟,错彩镂金,而且暮鼓晨钟,铿锵有力,大有放翁的神韵!”萧军摆摆手说:“算了,别戴高帽子,我这不过是长歌当哭而已!”

黄昏时分,萧军提着行李,背着平素练武的宝剑,大步离去。在营门口,萧军回身抱拳打躬,向着送行的朋友们,也是向着天柱山上的苍松翠柏,长揖而别。■

〔附记:本文是作者《跋涉者——“东北作家群”杰出代表萧军》一文的前三节,本刊将陆续登载其余章节。〕

猜你喜欢
讲武堂靖远萧军
冯庸毕业学校考证
萧军纪念馆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靖远羊羔肉:华夏饮食中的一朵奇葩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攀岩
“靖远羊羔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
“讲武堂”里抓李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