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1999-06-13 23:19王燕
为了孩子(孕0~3岁) 1999年7期
关键词:文明礼貌成才同伴

●王燕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做人之本,更是成才之魂。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首先接触的是父母,最先认识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的成才不仅取决于智商高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商”,即所谓的道德、意志、品质、良好情绪及自控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的关键因素。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并非无道理。因为三至六七岁的幼儿正是一个人的性格品性、智力、情感最初形成期,是人生的基础。孩子从小班开始,大脑发育已达到较为发达程度,幼儿耳聪目明,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幼儿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应当注意自己的“榜样”和“镜子”作用,因为孩子常常是父母的翻版和影子。

幼儿期,既是奠定人性格雏型的时期,也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良好时机。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从3岁起已开始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和爱憎观,到五六岁时一般具备了一定的抑制和控制能力,并能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作出初步的评价。所以,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待人接物教育。

幼儿对文明礼貌的理解,是在学习和使用一句句礼貌用语中慢慢加深的。家长除了要告诉孩子怎么讲,怎样做,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要耐心解释,还要在行为上反复练习,进行引导。家长可带孩子串串门、走亲戚,从中指导孩子如何亲切礼貌地称呼别人。还应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如见到邻居要教孩子主动打招呼;进邻居家门要先敲门,待允许后再进去;别人休息了不能去打扰等。孩子做对了,经常给予表扬,做错时,合理地批评,以激起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亦可适当暗示。有时孩子会因怕羞而不肯去做,这时如果父母逼着孩子去做,或当着客人的面指责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孩子有自尊心,在父母逼迫下孩子勉强去做了,但心里并不乐意,也不高兴,以后就不喜欢礼遇长辈了。家长可采取暗示的方法,在孩子耳边,轻轻叫他致礼,使孩子乐意礼貌待人。平时家长要做出榜样,大人做出样子,孩子自然能仿效。比如:有时不慎碰倒孩子,马上打招呼:“对不起!”这看来是小事,但对孩子却是无声的教育。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最初获得的印象会使他终生不忘。做父母的应该记住这句话。

要教育孩子同同伴友好相处。喜欢合群是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细心的父母都会发现: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3岁以后找小伙伴十分热心主动,4岁的孩子会与同伴商量玩,5岁多的孩子这种“乐群心理”越发强了,他们在游戏中会有自己的“领袖”。倘使孩子这时在家中得不到小同伴,他一定要往外寻求了。儿童正是在和同伴交往中,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会慢慢了解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逐步学会一些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获得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能力,发展行为调节,初步形成对人、对事、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

当然,孩子在和同伴相处中免不了争吵,甚至扭成一团,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对友谊的理解也很片面、肤浅。在他看来,谁和他玩,谁给他糖吃,他就和谁好。所以,家长必须注意培养孩子间真正的友谊,教育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要使孩子有这种品质,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友好感情和同情心,教会他们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情心的培养,父母可结合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随时进行,如:带孩子上街遇到盲人,家长可引导孩子给盲人引路,然后再给孩子讲讲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痛苦,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做才对。家长还可通过讲故事等陶冶孩子的思想,使他懂得应该关心别人的道理。孩子间吵架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讲,只要吵架没有危险性,家长大可不必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因为这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孩子间的一场体力与智力的“较量”。有必要介入时,家长应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干预”,指导孩子解决矛盾,恢复友谊。如果孩子挨打了,家长不能领着孩子“兴师问罪”,应先查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和争吵过程,妥善解决。邻居孩子来家玩,应提醒孩子拿出心爱的玩具、图书,和小伙伴一起玩,或将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一起吃。总之,做父母的既要放心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又要使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

做父母的将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会受益终身,终成其材。

猜你喜欢
文明礼貌成才同伴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实践研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