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的隐性信息

2000-02-16 12:39张子让
新闻记者 2000年12期
关键词:显性版面隐性

张子让

报纸版面是一个信息载体。它不仅传播显性信息,也传播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是由版面的文字和图像呈现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通过版面的编排设计传递的信息。

隐性信息按其功能划分,主要有评价性信息、情感性信息和启示性信息。

版面空间,由于读者注意的先后和强弱的不同,形成了重要与次要的区别。稿件安排在靠前的位置,或者标题采用大字、宽栏、线条、底纹,或者题文全部加以围框,则说明稿件内容重要,反之则说明内容次要。这就在无形中向读者传递了评价性信息。

评价性信息可以说每个版面都存在,只是清晰度和正确性有所不同。清晰度的不同容易理解,关于正确性的不同,可以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新华社曾在90年代初发表过一篇新闻,报道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新结构,专家认为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引来北京科学界一片欢腾,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也给予高度评价。许多报纸对此十分重视,作为头版头条或二条加以突出处理,暗示新闻重要;但有一张主要面向知识界和科技界的报纸,却将它安排在头版末尾(俗称“报屁股”)的位置,给人的感觉是新闻并不十分重要。如果说前者传递了正确的评价性信息,那么后者就是传递了不正确的评价性信息。

版面元素,诸如活字、线条、色彩等,不是单纯的印刷符号,由于人们生活感受的泛化,它们也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比如在一个版面上,“劳模欢聚京城”的标题用红色色块或隶体字,会给人喜悦或温馨的感觉;而“假货坑害顾客”的标题用黑色色块或黑体字,则会给人愤怒或严肃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向读者传递了情感性信息。

情感性信息同样存在于每个版面,区别也只是清晰度和正确性的不同。上海有一张报纸曾发表两篇新闻:一篇是对王军霞的独家专访,题为《快乐的“东方神鹿”》;另一篇是报道比利时出动战机遣返近千个肇事的球迷,题为《足球流氓终显形》,两篇新闻的标题都用了红色大字。前者是令人兴奋的好事,标题用红色是恰当的,传递了正确的情感性信息;而后者是令人气愤的坏事,标题用红色就不妥当了,传递了不正确的情感性信息。

版面上同类信息组合在一起,有时还会产生稿件本身没有的启示性信息。《解放日报》要闻版曾经刊登两篇报道:一篇反映因犯受贿罪而被判刑的原上菱冰箱厂厂长薛尚礼,在告别大墙生活后受聘上菱集团总工程师;另一篇反映原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项目审批处干部贲德厚,因索贿受贿被依法逮捕。两篇报道集中编排在一起,不管编者是否有意,客观上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薛尚礼重新被委以重任,只是说明要敢于启用悔过自新的能人,而并不意味着对干部的索贿受贿可以从轻处理。这就有利于及时消除第一篇报道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启示性信息不仅可能在组合编排中产生,也可能产生于连续编排之中。在今年举行的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健儿获得28枚金牌。《人民日报》在刊登夺冠消息时,基本上都安排在报眼或报眼连及下边的位置。回顾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人民日报》在刊登我国健儿夺冠消息时,也几乎每次都安排在报眼及其下方的位置,并且都配上大小相似的新闻人物照片。这种版面处理,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金牌无大小、高低之分,任何选手、任何项目夺冠,其价值是相同的,应当一视同仁。这就有利于引导读者正确地对待各个运动项目,有利于调动各方面运动员的积极性。

版面的隐性信息是报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期报纸的版面,标题无长短,字号无大小,字体无区别,栏宽无差异,组合无主次,既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又难以显示编辑的意图,隐性信息量极少。

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一些报纸率先进行版面的革新。它们对一些重要新闻作突出的处理,不但放在头版第一栏,而且用多行标题予以强化。有的报纸报道林肯总统被刺的消息,除了用通栏标题,还加黑粗线以示哀悼。这种编辑方法,增强了版面的表现力,有力地吸引和影响了读者,因而在欧美迅速流传。随着西风东渐,我国报纸也陆续采用大字、多行、多栏乃至通栏标题,稿件也逐渐根据重要程度来安排先后。五四时期的报纸版面,有了更多的编排手段,与今天的报纸十分接近。版面不仅是显性信息的载体,它本身也成为示意和传情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这样说:版面发展的历史,既是显性信息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隐性信息逐渐增多的历史。

隐性信息的特点,择其要者,可以概括为含蓄性、能动性和不可逆性。

隐性信息具有含蓄性。它通过版面的编排设计传递,诉诸读者的悟性,读者可以根据直觉和生活经验加以领会。它相信读者的判断力,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人民日报》曾经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一个版面,也许能够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版面的头条是一组读者来信,批评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二条则是报道一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即广西已为大量积压的香蕉疏通外运渠道。这样的编排可以暗示读者:与解决了的问题相比,报纸更重视尚未解决的问题,更重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就容易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另外,两篇稿件安排在相邻地位,还可以说明党和政府是正视问题的,也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从而可以增强读者对解决社会生活中疑难问题的信心。

隐性信息具有能动性,它依赖于显性信息而存在,受显性信息的支配和制约;离开了显性信息,隐性信息无从产生。但是,隐性信息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它同样可以反作用于显性信息。刚刚所举的例子就是明证。它对显性信息作了正确、恰当、深入的反映,强化和深化了显性信息的内涵,对读者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当然,隐性信息也可能对显性信息产生负面影响。格式塔学派的知觉规律认为,如果两个刺激物彼此相似,或在时间或空间中彼此接近,那么,就会被视为是在一起的附属物,是同一个整体的两部分。①大家知道,在第27届奥运会上,罗马尼亚女子体操选手拉杜坎由于兴奋剂检测呈阳性而被剥夺金牌,我国选手刘璇因此从第四名升至第三名。有家报纸分别以《刘璇又获一枚铜牌》和《刘璇:意外的收获》为题发了两篇消息,并且在同一范围内配了拉杜坎获奖的照片(没有配刘璇的照片)。根据格式塔学派的知觉规律,这样的编排会使不认识刘璇的读者将照片上的人物误以为是她,因而很可能曲解显性信息。

图片搭配不当,传递错误的隐性信息,有时还会触犯法律。北京某报有一篇《电影院里的陪看女》的报道,揭露了一些年轻女性陪单身男人看电影而索取小费或卖淫的丑恶现象。文章配有一幅照片:在人物众多的电影院前,有一男子正和一女孩在一起。这男子是某局副局长,那天正与女儿等候入场。报纸发行后,人们猜疑他有不轨行为,在该系统引起轰动,他因此身心受到了伤害。为了恢复名誉,他聘请律师,走上了法庭。报社答辩说,编版时考虑副局长领着11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与陪看女有何牵扯,因此选用这幅照片作为场景照片配发。法院认为,该报社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应赔偿原告6000元,并负担诉讼费。

同类报道的组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突出重点,增加强势,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模效应,也可能造成报道不符合客观实际,使读者产生误解或者反感。美国新闻史上的揭丑时期,纽约《晚邮报》的记者采写了一篇涉及名门望族的犯罪报道,由此引发了纽约所有报纸报道犯罪新闻的竞争。报纸登载犯罪新闻骤然增加,使得公众误以为社会上出现了非同寻常的“犯罪浪潮”。②

正如《视觉思维》一书所说:知觉领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其中各个组成部分不可能不发生影响,它经常制约着它们,甚至使它们变得面目全非”。③上述组合所产生的隐性信息,其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不能低估的。由此可见,新闻的组合要慎重,要适度,要把握分寸。《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陆炳麟认为:“版面上的集合报道所反映的新闻真实性,要比单篇报道真实性的要求更高,版面要保持整体的真实。”④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隐性信息还具有不可逆性。前面说过,隐性信息是通过版面的编排设计传递的。隐性信息错了,只能通过版面重新编排设计来更正,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家报纸将《台北海关集体受贿/21名官员被判刑》的消息安排在国际新闻中,客观上将台湾划到国外去了。对这种差错,用什么办法更正呢?所以,我们在版面把关时,不仅要注意纠正显性信息的差错,也要注意纠正隐性信息的差错。

隐性信息是版面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总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主要是通过隐性信息显示的。如果说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版面编排是综合性的价值判断,那么这种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信息传递给读者的。

隐性信息是编辑对显性信息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的结果,是报纸对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反映。尽管形成隐性信息的编排设计手段是中性的,不同的报纸都可以采用,但隐性信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是影响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报纸的导向作用,不仅仅通过一篇篇稿件来体现,也通过隐性信息来体现。隐性信息可以传递显性信息不便表达、不易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信息,因而是报纸实现传播目的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版面隐性信息的特点和功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版面的编排设计,力求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完美统一。

注释:

①【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下册246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②【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24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③【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114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④陆炳麟:《新闻新探》25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显性版面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版面撷英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求果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