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报道的描写要有质感

2000-02-16 12:39周长年
新闻记者 2000年12期
关键词:汉墓联合报质感

周长年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掘报道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技、艺术情况的作用便在其中了。考古发掘报道的这种描写,就是考古发掘报道的质感。这对报道的成功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写作的质感越强,就越有可读性和吸引力,越能发挥报道的作用。

台湾《联合报》的报道做到了这一点。它是这样描绘出土男俑的:它们“高约60厘米,没有手臂,遍体彩绘。头面、躯干、下肢涂橙红色,似人的肌肤;头发、眼眉、胡须、瞳孔呈赭黑色;前额、两鬓及后脑勺上有一条宽2厘米的鲜亮朱红色带”,“脸型方园、阔、长都有,表情或喜悦、或冷淡,或柔和、或骄傲。天庭饱满,神态沉静”,“虽然陶俑仅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却完全合乎人体比例”。这种工笔画似的描写,就如将数千年前的古物原式原样地摆在了今人的眼前。

我国文物考古界十分重视考古发掘报道的这种质感。1971年和1972年,我曾两次对我国两起重大考古发掘作了报道。在1971年7月23日的新华社消息中,我提到了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汉墓中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的两套“金缕玉衣”。报道稿送郭沫若同志审阅时,他嫌我对两套“金缕玉衣”“着墨太少”,拿起笔来,就在稿上添了如下一段话:墓中的“随葬品工艺水平都很高。其中有第一次发掘出来的两套‘金缕玉衣。这两套‘金缕玉衣,是以玉石琢成长方形的小薄片,四角穿孔,并用黄金制成的丝缕缀联而成,贴身穿在尸体上,企图保存尸体不朽”。这一既有描写、又有解释的补充,就使读者知道“金缕玉衣”为何物、有何用处了,质感很强。由此也使读者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播发的我写的关于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报道中,一些文物考古专家也作了一些增强报道质感的补充。如对于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一幅呈“T”字形的帛画的描写,也从比较简单抽象,变成了比较详细和具体生动。主要是添上了如下一段话:“画幅长2米多,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角上缀有飘带……整个画面,从上到下,表现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这些景物有的出自神话传说,如‘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故事。有的出自当时阶级社会的生活。有的想象,有的写实,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而对比强烈。”通过这样的描绘,那幅帛画的形状、大小、内容、工艺水平等都生动具体了,就像挂在了读者的眼前。有了这样的质感,报道即大为增色。周恩来总理很重视和支持考古发掘的宣传报道。他同意这篇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报道,认可专家们对上述帛画的描写,还将稿中对帛画的评价“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改成“古代帛画中前所未见的杰作”,使这篇报道更加妥当而留有余地。

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不但具有重大的科研、学术和宣传、教育价值,而且具有难得的欣赏和文化享受价值。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极为珍贵。对其中重要的出土文物,完全值得用浓墨重彩去加以描写;不仅让它们从地下走到地上,重见光明,而且要让它们走向广大人民群众,走向世界,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记者应该重视考古发掘报道,珍爱出土文物,视它们为中华民族的光彩和骄傲;怀着这样的情感去描写每一件值得描写的重要文物,努力增强考古发掘报道的质感,提高考古发掘报道的水平。

猜你喜欢
汉墓联合报质感
层叠荷叶边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Colorful you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轻盈雅墨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墓主身份研究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