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

2000-04-28 07:47刘然农涛程路
人民教育 2000年1期
关键词:儿童孩子发展

刘然 农涛 程路

盲目中的剥夺

当21世纪迈着急促的脚步临近人们时,教育被置于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高案质人才”便不仅仅是国人的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成了整个社会对敏育的一种厚望。

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了他们的血液之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

小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平时除了在学校上乐器班以外他的周六、周日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星期六上午8:30~11:00到校外数学班上课,下午1:30前要赶到训练场参加3个半小时的篮球训练,晚上6:00左右才能回到家,接着星期日早上7:30~11:30又是篮球训练,或打比赛,下午1:30~3:30上作文训练班,4:00~6:00上书法班。

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找到类似的例子,像小李这样双休日被家长安排得如此之满的并非个别现象。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孩子就是爱玩,与其说让他把时间都玩了,还不如给他报些班学,反正多学点总没坏处,谁知道将来能用上什么,有备无息嘛。

尽管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学得“十八般武艺”,却被一种共同的心理驱使着:别人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了!

家长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好,是在让孩子为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准备。但向一问21世纪究竟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现在应该如何教育他们才是最为恰当的?就没有几个家长能回答清楚了。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杜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这样地陷人了盲目状态,甚至蒙上了一层对未来恐惧的阴影。

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在最近的一次淡话中说:教育部派我考察世纪之交的德国,法国教育改革的时候,我的德国老朋友、教育专家史密特跟我说了一句笑话,“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三句话都是事实。德国第一个自费来华的中学生现在在我们学校读高一。他的汉语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我看了看他的数学情况,充其也只相当于我们初二的水平而他在德国上高二。这三个事实不能同时存在,这三个事实如果同时存在,我们就得否认其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事实。如果我们买德国人的货是事实,那么我们的书厚得有没有必要?我们的题目难得有没有价值?我们要德国人买我们的货,是我们的书要再厚一点,我们的题再难一点,还是我们要另辟蹊径?

事实上对于我们学校学科教学中的高难度已经有不少人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中小学中学科知识的高难度,这种设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搞是否科学?

当21世纪扑面而来时,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教育?

应考虑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在探讨21世纪的教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点。

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对我们时代的变化作了这样的概括。—个新世纪的到来,总有代表一个世纪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物。农业社会代表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是铁犁,蒸汽动力是摧毁封建社会的代表物,它拉动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走进工业社会。现在我们到了21世纪,计算机及其网络代表新时代的开始,由此,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的最大变化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一日千里,千变万化。我们在考虑新世纪的教育、人才问题时,都应考虑这个时代代表物对我们的影响。计算机及其网络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有人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应寻求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时,与之配套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提供和造就标准化人才的教育;今天,当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创造的“精品标准化”教育却把我们自身的观念束缚了,因此我们要研究与计划经济需要的教育模式不同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模式。

人们已经意识到,由于时代的改变,在21世纪,注重人的发展会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目的,它会作为衡量教育和衡量社会的一一个根本标准,这一观点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北师大教育系康健教授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我们现在对人的认识还往往带有大量的工具主义意识,把人的工具主义的价值看得很重。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整个世界越来越把人的健康、人的人格完善、人的素质发展看成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越来越有目的性,这将成为21世纪的核心问题。

“教育是双刃剑”

再回到我们今天教育的现实。如果听听各大集团公司的老总和政府各局负责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你会吃惊地发现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不招大学生不好,缺乏接班人,招来了以后,3年之内基本上派不上用处。”最近我们也不时看到一些媒体关于博士、硕士下岗的报道。当冯恩洪听到这些老总、局长的话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我个人认为,不是这些青年个人素质不好,而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把聪明的人教笨了。教育是双刃剑,教育能够兴国,教育也能够误国。”如果我们意识到教育是双刃剑,那么我们就要引发深度的思考:怎样的教育能够兴国?正是由于对现实教育的思考,我们提出了:21世纪,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放眼新的世纪,当我们再一次审视以往的教育时,不禁从心底呼唤出:21世纪,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冯恩洪校长在跟《人民日报》一位副总编辑探讨明天的教育与昨天的教育有什么区别时,他概括了三句話:“昨天的教育,卓越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总分第一,明天的教育,卓越不仅有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共同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昨天的教育是诱导学生课堂上拼高分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的教育。”这三句话颇有见地,给人以启发。

我们说全新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儿童观的更新。早在一百年前,爱伦凯写过一本《儿童的世纪》,那时候他就希望20世纪是一个儿童的世纪。这一百年来,从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到陶行知创办乡村幼儿园,陈鹤琴创办儿童教育刊物,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儿童在教育和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始终是教育的焦点问题。近三十年来,教育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全体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个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说明在进入21世纪前,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已经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儿童发展的意义了。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要以新的儿童发展观为基础。

儿童首先是今天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面对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的明天将会怎样,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儿童的成长首先在今天。康健在阐述“儿童首先是今天”这一理念时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不是一个间接的目的。”

现在的很多孩子每天做着没完没了的功课,双休日被排得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然而在教师和家长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们自认为有一个最充足、1最富于远见的理由,就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为了孩子明天的成才,为了抢占21世纪的人才制高点。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今天这些被抹去了童年色彩被弄得疲惫不堪、心力憔悴、失去了生活情趣,泯灭了创造活力的孩子,難道荑好的明天会向他们走来吗?在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更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我们不能以牺牲今天来换取明天作为代价。”康健一语中的,“现在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实际就是以牺牲儿童的今天来希望换取明天的发展,但有时候,当儿童还没有走到明天,他的创造力,他的健康已经天折。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

忘记了“儿童首先是今天”,就会像卢梭告诚人们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

在家长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头脑i里,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实际上,学习是孩子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本能。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除了一些基本的生理机能外,应该说日后需要的很多能力都;是他们学习而得。他需要与人交流,所以他咿呀学语;他需要独立行走,所以他蹒跚学步。孩子的学习欲望与他的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满足生命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孩子学习的不竭动力。应该承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透射出他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为什么小学低年级时孩子们很愿意上学校、很愿意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习兴趣就开始退化,到初二就锐减,到初中毕业时就以撕书本来庆祝自己的毕业呢?

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单向的划一的教育,人们太注重用成人的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群不同的孩子,却从来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愿望。一方面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几乎都在教室的延长线上:学生放学后要做学校的作业,周末要补学校的功课;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需要。在学业上,家长们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在生活中,又过分地包办和湖爱,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就这样孩子们丧失了他们成长所需的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被剥夺了作为一个自立的人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应当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刁者的权利还给孩子,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他今天的成长。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著名作家杨东平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说:“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满足孩子不断学习的需要,而孩子并不需要过多地规定或限制他在他没有愿望时,不要强迫他去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学习,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

尊重应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首先必须强调要尊重儿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康健和杨东平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不谋而合,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杨东平;说:“西方的很多学校,最典型的是蒙台梭利学校,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绝对不能对孩子有训斥和教训的态度,绝对不能告诉孩子这是错的,必须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改正。尊重儿童反映了教育民主的一种价值。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对这个教育的价值是非常忽视的。包括在师范院校的教育当中、在教师的培训当中、在教师的职业规范当中,从来没有把尊重儿童当做基本的内容。”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近年来康健在海淀区进行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和实验,在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的实践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实验班的行动纲领中有一句颇具新意的话:“每一个孩子的姓名中都包含着庄严与神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中都蕴藏着创造与成功。”康健说:“综合实践课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尊重,包含着对儿童的个人的选择、个人独立的观点、个人的评价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在实验班教学中,他们不仅以尊重儿童为原则,而且在课堂上给孩子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通过让学生共同讨论某一话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讨论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空间:通过主题的、实践的、探索的、体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达到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教育。

杨东平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让他能够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自由去想、自由去做;让他有更多的户外活动,可以和同I龄的孩子一块游戏。”

毋庸置疑,如果我们给孩子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他就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自主色彩。就会成为有独特思维的个体,这样,他不仅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上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给孩子真正高质最的教育

一提到教育的高质量,人们总自然而然地与高升学率联系在一起,似乎升学率和教育质量是能够划等号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是对教育质量的一种狭隘理解。我们站在新的、更高教育理想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高质量,是从儿童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现实价值这一核心来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即使孩子就读于一所边远山村学校,但他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在那里他享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在老师的培养下,他健康地成长,并且他的人格不断得以完善,他在生活中,他的现实生活价值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我们说这个孩子就是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

21世纪,我们期待着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样全新意义的、真正的高质量教育。

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从一个千年转人另一个新的千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变迁,更主要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信息为元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步人新世纪,实现观念上的突破非常重要,不过,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成长置之不理;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间里发展,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未来放任自流。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實际需要,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數育实践者,冯恩洪认为:“如果说,明天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

冯恩洪在比较上海与香港的学生时讲道,香港学生的优秀标准是三个标准同时具备:第一,良好的智力水平;第二,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同情、关心需要受助的人们;第三,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欲望。而我们通常说的好学生,往往是分解的好学生,说这个学生好指的是数学拔尖,那个学生好指的是作文特长。我们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科优秀,而忽视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这个人毕竟不是一个抽象人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遵守社会规范、遵守道德规范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信息时代人类创造的知识星指数增长。据统计:人类近30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则是每3年—5年增加一倍,到2050年,今天运用的科技知识可能只占那时拥有知识总量的1%。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仅靠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不可能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学习化学校”、“学习化家庭”、“学习化社会”会迅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王通讯说:“学习是未来人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你不善于学习那你将被时代抛弃。

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很重要的。”可见,学习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把知识塞得那么满。比如孩子学习电脑,主要应是培养一种兴趣,让孩子打消对电脑的神秘感,并不需要过早地去教孩子学习某种语言,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我们并不知道十年之后会使用什么语言,没有必要提前进行一种强迫性、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这些东西都是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很容易学会的。

那么信息时代该怎样学习呢?一年前,一本(学习的革命》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其得人心处是它抑制了人们在这个时代对“知识爆炸”的恐慌,提出掌握高效、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学习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的思想,倡导把学习的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从而使人们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习是否真能革命,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世纪末的中国,变革学习的思想确实深人人心。而康健在其实验班提出的“分享”学习,则是在实践上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时代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说:“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强调了这样一个观念——分享。我们要求孩子每天带一件你认为很新奇的、很有意思的事儿跟大家一块分享。当孩子们每天从家里拿来东西与大家一块分享时,孩子们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分享中积累了知识,觉得学习本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是负担。”可见,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未来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

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子的智力发展固然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因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条件。

目前在校学生的近视率逐年上升,体能下降,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儿童人数增多,早已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呼盱学校教育要注重孩子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达标的考核值得研究,体育课本来是敏给孩子强身、健身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的需要,但是我们目前的体育课,过于偏重知识性和划一的考核,并没有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仍然没有完全从应试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王通讯说:“应使孩子的精神和体魄得到协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仅精神要文明,而且体魄要健壮。现在我们很多孩子个长高了,但体质却差了,健壮的很少,我认为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这里有一个协调的问题,身体第一,学习才是第二,物质载体没有了,文明成果就全没了。”

给孩子全新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中学习,在健康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健康中挥酒生命的光彩,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平等+个性”是新世纪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

平等是20世纪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截止到1998年底,我们已经在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按照预定目标,2000年我国将在85%的人口地区实现”普九”。在幅员辽朗、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个数字来之不易,我们相信,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个数字也将会逐年上升,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将最终得以解决。然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光实现平等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康健提出:“‘平等+个性将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

我们正在从强调共性走向尊重个性的时代,尊重个性实际上讲的是尊重创造,创新来源于有各自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有独特精神,独特思维的个性人物。

王通讯多年从事人才学的研究,他在美国曾有过这样一个经历:在一个展览馆,他看到两幅面——一輻断是在床单上画了两笔蓝裸,另一幅画在一个平面上伸出一枝树枝,树枝上放了一只鸟,本来二维的画变成了三维。当他回头问身边的警察“这是什么画”时,警察说:“这是垃圾。”再问:“为什么你们让它存在?”警察说:“这种东西是怪,但我们如果不能容忍它的存在,那么也许创造出的好东西也被扼杀掉了。”

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寬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人才犹如高山,高山之下必有深谷。只是赞美高山巍峨,而不去正视峻岭下的深谷,就不能容纳人才。”所以,我们应该用一颗宽爱的心去保护孩子的个性,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识以领之,方能中鸽”

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鸽。”

这句话强调了“识”的重要性。有弓有箭,但未必就能打下鸟来,因为首先要知道哪里有鸟,其次,鸟来了要知道瞄准,这就是“识”。也就是说,一个人光有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方可取得事业的成功。

中国古代很多人才学家非常强调“识”,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重视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更具其时代意义。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传播、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和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抓住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这就要求人们在拥有某些专业知识、专业才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如何培养“识”呢?王通讯说:“如果给学生讲贝尔发明了电话,就应将其发明过程也告诉学生。”讲现成的结果和公式固然重要,而讲发明或发现的过程则更有意义。因为,结果只能增长学生的“学”和“才”,而过程却能启迪学生的“识”。

学会合作,共同发展

在步入21世纪时,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容能力却越来越差。面对一些国家不断传来的校园枪声,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显得极其重要。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主要是在成人的呵护中长大,而不是在与小伙伴们的玩耍中成长,他们往往缺少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需要的合作、沟通的能力,甚至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康健在介绍他的实验班时讲道:“在课堂讨论中,有时候孩子们讨论了半天,各抒己见,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这里面有技巧的问题,有沟通的问题,但最主要的是互相尊重的问题。你不尊重别人,不接受别人,而只想保存自我,那你永远不可能与人合作。”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类面临众多共同的发展问题,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休戚与共”,交流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王通讯说得十分精辟:“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竟争的时代,是共同发展的时代,如若不明白这层道理,只顾一已私利,那将是难以融入集体的孤雁,这样的人只能成小才而不能成大器。”所以,教育不应只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生活的本领。

这需要我们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認识世界,让他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并且让孩子学会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去认识他人,从小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创造多种教育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协作。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球两极上空先后出现臭氧层空洞,世界上的原始森林正以每秒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不断消失,许多物种已经绝灭。这一百年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百年,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破坏最严重的一百年。

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从小生活在“钢筋丛林”、“水泥丛林”里,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地球母亲。而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是一种纯知识教育,没有建立起一种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杨东平认为,“环境教育应主要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让他们愿意生活在自然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环境教育应让孩子们到野外去感觉自然,闭上眼睛闻一闻周围草木的气味,趴在树根上听一听自然界的声音,让他们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从而热爱自然。

正如王通讯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到森林去、到原野去,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自然。这对人的修养,对净化人的灵魂都有价值。”

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成为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从小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十分重要,这是教育不能推卸的责任。

我们渴望,21世纪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一个新的面貌,我们呼唤,21世纪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这个愿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教育观念和孩子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上加以探讨,全新教育的含义还应包括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我们认为教育的成果、科研的成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孩子的脸上和孩子的身上,无论教育怎样进行改革,我们都必须把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做,那么孩子们在新世纪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猜你喜欢
儿童孩子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图说创新发展
孩子的画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