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吧,希望之火

2000-04-28 07:53熊开银张才生
人民教育 2000年2期
关键词:目标学校老师

熊开银 张才生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举国上下对教育关注的目光聚集到一点:素质教育。

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重任的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在探寻:素质教育的大气候正在形成,学校怎么办,教育教学向何处去?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过去曾经是一所有名的薄弱学校,由于教育思想端正,长期坚持“希望教育”实验,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校。不少专家认为,发端于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很有影响的素质教育流派之一。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在经费、设备、师资、生源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粮道街中学仍然很普通,但其教育观、学生观、治校观、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却立于潮头。他们的实验,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很有借鉴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要重笔记下粮中教育者的实践。

盆地崛起希望

曾几何时,高考是最有力的指挥棒。各级各类学校都围绕这个指挥棒转。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一带,有8所省、市重点中学,以“小考”成绩为依据,择优招生,层层筛选下来的学生谁来教呢?1978年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将棋盘街小学等4所学校的初中部撤消,合办1所单设初中学校,定名粮道街中学。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教师中大多数没有教过初中,学历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的仅4人,进校“差生”面达80%,生源质量居武汉江南片72所中学之尾。小小少年,不少染上抽烟、赌博、偷盗、斗殴等恶习。学校对门是个金属回收站,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两个“废品”门对门,一个收废铁,一个收“废人”。可是,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如果我们收进来的是“废人”,送出去还是“废人”,还算是一所社会主义学校吗?我们的教师还配称为“灵魂工程师”吗?他们提出“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的口号,要求教师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从转化一个个“差生”人手,粮中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1983年转差面达70%左右,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居72所中学之前列。1984年糧中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198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柳斌、张健等原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专家来校视察,题词鼓励。省、市领导和武汉地区高校的专家更是经常光顾粮道街中学,研究“粮道街中学现象”。《人民日报》等各新闻媒体纷纷聚焦粮道街中学。

教师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所谓“差生”,其实智力因素并不差,差就差在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上,差就差在心理素质上。只要教师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有希望的一代。“希望教育”由此而得名。

1990年春,粮道街中学把华中师大、湖北大学、省市教育学会、教科所的专家请到学校,详细汇报“希望教育”在德育、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并提出一整套进一步实验的设想。专家们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各个角度对“希望教育”进行了深入论证。这一年秋季,“希望教育”研究课题报告递交到了区、市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希望教育”正式定义为: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进取,以促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又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1992年秋,在黄万胄校长的精心组织下,“希望教育”的第一轮实验启动。这一轮实验,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培养学生的希望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围绕“希望教育”理论的构建、“希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大块16项64个坐标)的建立与操作进行探索。1994年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又经过两年的验证性实验,到1996年,以学生100%的合格率、93.4%的升学率结束了第一轮实验。20余万字的《希望教育探索》一书问世。

粮道街中学的教师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1998年第二轮实验开始启动。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四心一力”(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可以促进希望心理的形成在“四心一力”的测评体系的建立、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四心一力”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同时把“希望教育”辐射到全区、全市及省内外部分学校。

爱心唤起希望

“希望教育”产生于粮道街中学教师们的实践,首先是转化“差生”的实践,但并没有停在转差的层面上。粮中的教育者认为,任何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始终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希望;教育的真谛在于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初二(6)班的姜禾这样讲述他的故事:

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就速上了游戏机,一放学就跑进游戏厅。从不自已写作业,每天早早来到学校,低声下气求同学抄答案,一次给同学1元钱。有时干脆请人代做,一次给2元。爸爸妈妈工作特别忙,顾不上管我。张大秀老师发现了我的“秘密”。一放学就盯着我,不让我进游戏厅。一次一次对我说:“姜禾,你脑子不笨,好好学,一定能赶上别人。”“我一见数学就怕。”“不要紧,老师教你。先一天做一道题,慢慢就会有进步。”张老师天天辅导我,对我比妈妈还亲。我觉得自己不学好还真不行!終于改掉了抄袭作业的坏习惯,学习兴趣也一天比一天浓,对数学也有了自信,现在每次考试都能拿80分以上。嗨,自己动脑筋写作业真愉快,可以挺直腰杆做人!我相信毕业时,一定能考个好学校。

荣六音老师在她的文章中记述了另一个学生的故事:

杨xx小学就爱打架,成绩极差,两次留级,进入粮中仍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有来往,在校外斗殴。后因期中考试偷试卷,受记大过处分。家长对杨xx完全失去信心,把他送到工读学校。进工读学校前,我找他谈心。杨xx说:“荣老师,我鬼迷心窍,已铸成大错,这辈子没希望了,您省点心,多去关心同学吧!”我开导他:“你已经后悔,说明你有希望转变,你写字、绘画、跳舞都不错。我相信你今后一定能以一个新的面貌返回学校。”3个月后,杨xx回班试读。我觉得杨xx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老师的爱。便主动同他接触,鼓励他改掉坏习惯,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合格学生。上课让他多回答,答对了充分肯定,错了加以引导。每天给他补15分钟的数学,让他独立完成3~5道基本题,使他的数学成绩实现了由38一4963分的几级跳。我又引导他把从学数学获得的自信迁移到其他功课的学习中。这样,杨xx终于考上了职业高中美术班,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人们常说最伟大的爱是母爱。面对粮中的教师,我们想说,师爱比母爱更崇高,更圣洁。

多少因家长、教师教育不当,学习落后,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的学生,在粮中教师的关怀下,放下包袱,取得了学习上的成功!

多少因社会不良影响染上恶习的少年,在粮中教师的教导下,重振希望的双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多少因家庭不幸,失去了亲情,性格扭曲的孩子,在粮中教师的爱护下,抚慰心灵的创伤,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

学校党支部书记王业冰说:爱是“希望教育”的起点,爱人才能育人,爱孕育着希望,爱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希望教育”成功的秘诀所在。我们的教育格言是:洒向学生都是爱,捧向社会都是才。

希望化成目标

“人不能没有希望,人就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的具体化就是目标,目标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粮中的教育者不仅用爱心去点燃每个少年心中的希望,而且努力引導他们把希望化成一个个可能达到的目标,让他们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根据社会对未来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粮中在第一轮实验中,建立了3大块16项的“希望教育”目标体系。一块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目标,这是教育方针规定的,称做“总体目标”;一块是动机、意志、兴趣、习惯、性格、情感等心理品质,这是动力系统,称做“情意目标”;一块是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杜交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掌握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这是操作系统,称做”能力目标”。对3大块16项的每一项,都分为4类,分别定出标准。粮中教科室罗承绍主任介绍说:学生进入初中在教师和家长的辅导下,确定自己的起点,在4x16总共64条标准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再根据量力性、渐进性原则定出自己在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后分别要达到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点燃希望之火,并通过正迁移,用某项、两项或儿项所取得的成功与自信去点燃其他各项的希望之火,同时又将要达到的目标与十年。二十年后的理想连结起来。积极目标的确立,成为学生内驱力的源泉,激励他们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

进入第一轮实验样本班时,梁波是学习上的“困难生”,现在已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拔尖生。他这样回忆“希望教育”目标对他的影响:老师指导我制定各方面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一个目标实现了,又确立新的目标,每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像给我注射了强心剂,使我怀着十足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不断拼搏、进取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思想修养、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身体素质等也不断增强。“希望教育”使我终身受益。

许许多多学生的成长历程印证了贝蒂·B·杨斯一个著名的论断: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会猛增。

学生制定了目标之后,教师不光注意不断激励他们朝目标奋斗,还特别注意通过评估调节,实行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有效控制。每周要组织填写“两卡”——学生校内情况周评卡和学生家庭情况周评卡,通过“两卡”,把握学生一周情况,检查教育得失。学校还给实验班制定了详细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测评,教师要深入调查,科学评估,做大量记录。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分析进步情况,适时调整教育和学习的计划与侧重点。翻开任何一名粮中毕业生档案,能发现有一大叠学生素质检测表、家庭学校联系本、学生历年的素质报告单、大量有关该生各方面表现的文字记录。这些资料构成了每个学生初中四年素质发展的坐标系。通过这个坐标,我们看到了这些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看到了他们成长的轨迹,同时也看到了粮中老师们的艰辛劳动和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培养希望心理

“希望教育”的实验与理论探索是同步的,第一轮实验开始,老师们就提出“希望心理”的概念。

粮中教育者认为,希望心理是指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希望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人格因素中进取性品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动因。希望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引导、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并将自己的理想、志向与国家、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也就是将培养目标的个性和社会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轮实验结束,他们又创造性地提出,希望心理由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构成,简称”四心一力”。具体化为五句话:

自尊心——“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自信心——“我能行!”

进取心——“明天,我要达到……”(这里的“明天”,一指“今天”的下一天,二指“未来”。)

责任心——“这是我应该做的!”(责任心分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社会等四个层面)

自控力——“今天,我一定要做到……”

在第二轮实验中,形成了一整套“四心一力”测评体系。

专家们对他们的研究与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新奉献。

涂少飞刚进初中,身体较胖,体育不能达标,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怕同学笑话,整天沉默寡欢,各门功课成绩平平,对前途没有信心。陆蕾老师单独做工作不见起色。一次心理专家来学校进行智力测试,班上有6个同学被认为智力不错,涂少飞是其中一个。陆老师打破常规,把测试结果私下给涂少飞看了,涂当时眼睛一亮,一会儿又黯淡下来。他显然有些怀疑,陆老师说:“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你是非智力因素不行,心理压力太大,总走不出自已的阴影,这哪能行!从现在起,你要加强锻炼,每天一早起来跑步,身体一定会结实起来。”起初陆老师几乎天天督促,慢慢地涂少飞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下雨天也要在走廊弯腿伸腰。在班级各种活动中,陆老师让他充分展示自己。涂少飞每一点进步,陆老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涂少飞沉落的翅膀重新振飞。到初二时,他成为自信心非常强的学生。1996年涂少飞同本班另外16名同学一起,考上了武汉最知名的重点高中——华中师大一附中。

李哲是熊新华老师班的,原先各方面表现并不出色,也不求进取。有一次上语文课,李哲没听讲,低着头,在独自画画。熊老师悄悄走到李哲身边,发现他在给老师画素描。下课了,熊老师幽默地对李哲说:“我这个模特儿怎么样?让我看看,画得像不?”“唉呀,像极了!你平时画得很多吧?“李哲说:“家里堆了一大堆。““把你认为好的都拿给我看看行么?”不几天,班上办了一个“李哲絮描画展”,从此李哲成了校园的新闻人物,有关美术绘西方面的活动少不了他,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熊老师乘机引导他:“你要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不让自己的聪明才智浪费掉。”在熊老师的引导下,李哲积极进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

“希望心理”的培育,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希望心理”的培育主要靠激励,粮中教师摸索出目标激励、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成功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评价激励等13种激励方法,称为“激励十三法”。学校在每学期的总结评比中尽量扩大表彰面,设校级、年级、班级三级“三好学生”、“雷鋒奖”、“劳动奖”、“创新奖”、“正义奖”、“博览奖”、“百花奖”、“振兴奖”、“进步奖”和“优秀干部奖”,设奖总数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在此基础上评出”校园十佳”。这样,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到展示,得到肯定,激勋他们全面发展,不断进取。

希望扎根课堂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切实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失败。“希望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双分”的教学模式,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基础,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既保证“全员发展”,又尊重“个性发展”,既重“基础”,又兼顾“培优”、“补缺”,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各类学生,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粮中教师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实现“双向双分”的呢?

——分层备课。针对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授课过程和分组练习。

——分类授课。改革“满堂灌”的课堂结构,实行“分层要求——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组讨论——集体释疑——集体小结”的“二合四分”课堂结构。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各有收获。

——分类作业。粮中规定学生的课业负担是“课内10分钟,课外半小时”。初一、初二每天最多只准许三科有课外作业,初三、初四每天最多只准四科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难度分为三类,一类是供拔尖生解答的发展深化题,二类是供中等生解答的练习巩固题,三类是供学习困难生解答的低缓坡度题,学生还可根据自已实际做自选题。一类题教师每天只批1本~2本,其余学生自己订正。二类题批改一半,其余自己订正。三类题当天面批,当天订正。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真正被当做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困难生”不但没有被冷落,相反得到了特别的关照。由此可见粮中的”无差生观”的实质是承认差别,共同提高。

希望教育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特点就是全体性、层次性、期待性、激励性。正因为是面向全体的,要求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收获,所以特别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都吃得好。“期待性”、“激励性”,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一种对知识和成功期待的情绪。这种情绪,支撑着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尝到成功与创造的愉悦。这种情绪不断强化,使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得到培养,从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因此,希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希望心理形成的过程。特级教师吴云霞在;上“勾股定律”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贴、画、算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仿佛这个定律是这些学生发现的。板演和公开答问的学生占85%以上。而在分组作业和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师显然只是一位导演。

分管教科研的李会桥副校长说:“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希望中学习,在激励中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收获愉悦,产生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

希望奔向明天

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的实践和i研究,回答了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教育教学思想和操作的层面上取得了令人佩服的经验。

“希望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粮中教师把爱洒向全体学生,对学习困难生给予特别的关怀、尊重、期待。使他们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情怀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真正体现。现在一提实施素质教育,有人就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难以承受社会舆论压力。如果这些学校的教师像粮中教师一样对待学生,特别是“困难生”,会有这样的忧虑吗?

“希望教育”是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粮中的“3大块16项”目标体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重视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希望教育”善于通过学生身上一个个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我们有些学校老是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难道不可以从粮中的做法上得到一些启示吗?

“希望教育”是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全面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粮中致力于学生健康的希望心理的培养,点燃学生内在希望之火,激励学生满腔热情地奔向未来。学生在粮中受教四年,享益终身。我们常说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粮中的做法不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吗?

粮中走的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他们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才闯出了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之路。“希望教育”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校长黄万胄用先进教育思想治校的成功。如果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专家,不是会出现更多的好学校吗?

1999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研究会和武汉市教委等联合召开首届全国希望教育研讨会,全国各地400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希望教育的发展。全国希望教育研究协作会成立,首批30多所学校和260名个人成为会员,“希望教育”实验已在武汉市十几所中小学铺开,全国各地来粮中取经的每年上千人次,连香港教育界也表示要与粮中携手前进。希望之火正呈燎原之势。

燃烧吧,希望之火!

闪烁吧,希望之光!

猜你喜欢
目标学校老师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