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一课教学设计

2000-04-28 07:53沈江峰
人民教育 2000年2期
关键词:玛蒂尔项链小说

沈江峰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的关系。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认识玛蒂尔德的形象及意义,认识小说深刻的主题。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精品,《项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得益于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成功的形象塑造,要让学生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经过初高中近20篇小说的学习,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几无困难,分析、理解小说要素的能力也已基本具备。因此,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进一步分析、理解小说要素并把握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艺术鉴赏力。

二、教学设想:

1.实施“探究—发现”式教学,运用结构、问题、点拨等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自读时不能“识”的精巧与深刻。安排2课时。

2.结合教学内容,引用名家的某些艺术名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

3.课前安排预读:掌握字词,熟悉课文,复述情节;课后布置“语言品味”作业。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项链》创作至今已一百多年了,小说的魅力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减。有评论家说,即使再过一百年,小说也照样震憾人心,因为小说揭示的人性的弱点,以及人性的弱点所导致的漫长的人生苦难,具有穿越时空的令人心悸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项链》是一篇哲理小说,警世小说。

——导语力求激发学生探究本文的兴趣,策动探究。

2.学生复述、评议。

学生分别复述四部分情节(每人限一分钟);评议的要点:是否概括完整、连贯?

——安排这一步骤的意图有二:首先通过复述使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了解得全面、完整一些,这既是对“初读感知”环节的检查落实,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其次进行语言训练,限时复述意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评议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领。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即使是小说教学也应予以重视。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活动一:发现小说情节的安排是曲折的。

●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怎样?曲折在哪里?

探究活动二:发现小说情节的安排是合理的。

●曲折的情节安排是否在情理之中?

●“项链是假的”是否合乎情理?(学生探究,教师点拨。打投影片: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弈者,下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就是已。——毛宗岗)

●为什么说“丢项链”也是合理的?

探究活动三:发现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必然的,认识情节与性格的关系。

●赔项链使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青春天生丽质的代价,那么,我们能否假设一下,丢了项链后,情节怎样发展才有可能避免这场悲剧呢?

●诸种假设,有没有存在的可能?

●小说中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打投影片: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高尔基。)

——这一步骤是实施“探究一发现”式教学的关键。“曲折—合理—必然”是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的三个特征,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既符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已知向未知的认识规律,又不断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需求。七个问题从整体看构成了引导“探”的“路径”,每一个问题又是“究”的“支点”,“发现”的“突破口”。“发现”是探究的结果,也是“再探究”的起点与基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阅读活動就不断趋向深入。要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有效,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对象、时机、角度等因素,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探”有路,“究”有门。

4.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情节的安排本身也是一挂精巧的“项链”。(板书:将“借、丢、赔、识”四个部分简笔连成项链状。)

第二课时

1.读读议议,语言训练。

①学生朗读1至6节;②讨论:这六节中哪一个词能概括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痛苦)这种感受是如何产生的?(源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各节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婚姻,衣,住,吃)③语言训练:分别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各节的内容,即“她梦想……却……”

——这一步立足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着眼于借助概括促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心理描写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打基础。这也是“促”的具体表现。

2.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探究活动四:发现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玛蒂尔德性格的多面性。

●“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为什么偏偏只有她才痛苦、伤心?(打投影片:性格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

●课文第2节、第5节都是从穿的角度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

●主人公玛蒂尔德除了有虚荣的一面,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有,如诚实善良等)

——这部分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学生的认识时常会出现疏漏乃至错误,要及时进行点拨。点拨不是越俎代庖,不是和盘托出,必须相机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认识。

探究活动五:发现认识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表现的深刻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性格是变化发展的,本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问题的答案不尽一致,且可能引起争议,只要思考比较严密,能够自圆其说,都应予以认可。教师的认识理解可作为一家之说参与讨论)

——探究这个问题的意图其实远不止寻求一个答案。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前面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及时运用获取的知识信息。借助探究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人物、主题等,另外,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发现、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探究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但要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教师精心“策”、不断“促”:一要授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立足文本有依据;二要激励,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努力,鼓励发表新见解。自然,艺术性的点拨更是必不可少。

3.课堂讨论、小结。

这挂项链在别的贵妇人身上是美丽的装饰品,可在玛蒂尔德身上却成了人生的锁链,这是为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小说客观上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人必须不断地跟自身弱点作斗争;否则,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4.延伸练习,品味语言。

阅读例文,学习其品味语言、深究意蕴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参考题:《“当然可以”的背后》《真是“我就要用它了”吗?》《岁月沧桑话“依旧”》、《玛蒂尔德的“哭”和“笑”》

——从知、情、行三方面归结、拓展,努力实现“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玛蒂尔项链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项 链
Blowwom
读《项链》有感
倾斜(小说)
可爱的冰项链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真项链,假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