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寻呼台

2000-04-28 07:53吕建国
人民教育 2000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理健康小学生

吕建国

问题——

小学生汤旭,很可爱,平时对同学、老师都很好,爱谈天说地。学习全凭兴趣,动手能力强,对感兴趣的项目,不要求做的也早早做好,可是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肯参与,爱做小动作、画画等,怕麻烦或贪玩而不做或少做作业。为了帮他纠正,几次找他谈话,他总是只听不进,常常是我指出他的缺点,要求他改正。争取进步等,他仅点头而已。每次谈话后不出一两天又照旧。我试围让他有深刻认识,自觉改正,要他自己开口说哪些不对,以后怎样,他就是不开口,还流泪,弄得我倒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草草收场。事后他对我还是谈天说笑,毛病照旧。问他妈妈,说在家也这样。请问,我该如何对待这位学生?

解答——

xx老师:

小学生汤旭的现象比较普遍,他的一些行为常得到肯定和奖励,他就更愿意去做,就有更多的机会因这个行为而得到奖励,因此也就更愿意坚持做下去——这是“良性循环”;而另一些行为则因得不到奖励甚至只是责难或惩罚(或者他自己认为是责难和惩罚),就不愿去做,因此也就没有机会得到奖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做,不做有时反而能逃避惩罚,因此就更不愿去做——这是“不良循环”。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做教育与行为塑造中的“循环效应”。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效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成绩好,得到表扬,学生学习更努力,成绩则更好,于是便进入“良性循环”;而成绩差,遇到责难,学生容易放弃学习,于是学习更差,更要受责难,于是便进入“不良循环”。在汤旭身上,不同的方面,两种循环共存,表现出明显的反差,因此更令人感到头疼。

要使汤旭改变某些学习活动中的消极行为,单靠指出问题(批评)和敦促他作出口头承诺显然是不够的,一般情况下,反而容易激起受教育者有意或无意的抵触情绪。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对消极行为的批评,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无助于改变它,相反,还有可能强化它。同时,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在成人一般性地要求他们达到某种目标或改正某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并不一定明白从何做起,也不一定真正明白该如何去做,因此,需要教育者具体指导,而不是笼统的说教、单方面的敦促或轻易的保证所能解决问题,更不是批评或变相批评所能奏效的。

要改变汤旭某些方面的消极状态,下列措施可供参考:

1.在全面分析汤旭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他能够接受并能做到的、具体的新行为目标,并耐心引导他从最容易做到的事做起,创造条件,使他有机会一旦做到,就能得到及时的鼓励。鼓励宜以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精神为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新的行为目标一定要十分具体,而且,要求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2)鼓励要有梯度,做到一次,鼓励的强度小一些,多次坚持做到,鼓励大一些;所做到的事难度小,鼓励强度低一些,难度大,鼓励强度高一些。这就是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是什么》一文中谈及“行知结合,以行为主”的心理教育原则。

2.改变一般教育者容易采取的“笼統批评,全盘否定”的教育方式,在学生问题背后尽量找出可以发展、扩大的亮点,予以鼓励,并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具体怎样做的方面。在小学生那里,大量问题出在行为策略上——他们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在具体的情景中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才合适。因此,教育者要对学生作具体的行为指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批评或变相批评。

3.适当减轻对已形成习惯的良好行为的表扬力度,鼓励强度小一些,鼓励的时间间隔逐步拉长一些。这样,相比之下,可以使教育者对学生新行为的鼓励显得更有力一些。原有的良好行为已成习惯,虽然减轻了强化力度,并不会因此遭到削弱,而是可以相得益彰。

只要我们充分用好鼓励和强化手段,变劝说为导行,变批评为鼓励,我们就有可能使学生走出教育与行为塑造中的“不良循环”,使他们进入“良性循环”。

编后:直《疑难寻呼台》开办启事刊登以来,有很多老师给本栏来信,把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告诉我们,甚至有的学生给我们写信,把他们不能向人提及的内心深处的心理困扰和秘密都坦露给我们,令我们非常感动。在此,主持人对朋友们的真诚信任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本栏篇幅有限,不能逐一公开作答,而专家精力又有限,也不能一一答复,仅选典型、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较详细的解释。同时,为方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本栏从下期起蒋选登一部分疑难问题,向广大读者征集解答,欢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长期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答疑并展开讨论。

另外,有不少读者误以为本栏是心理疑难问题寻呼台,写信来寻求心理咨询;还有一些读者反映的问题,如农村学生厌学等,并非属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此,我们再度申明,本栏着力探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难题。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健康小学生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