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微观世界的幽趣

2000-06-06 22:56杨恩璞
大众摄影 2000年4期
关键词:摄体人眼摄影家

杨恩璞

最近参加尼康摄影年赛评选,其中有些静物、花卉的作品引起我的很大兴趣,如:王传东拍摄的《生命系列》和李怒聆拍摄的《冰清玉洁》。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近距离摄影,局部放大被摄体,使画面产生陌生而新奇的视觉效果。他们拍摄的洋白菜、豆苗、豆荚和花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经过镜头的透射变得魅力无穷,比我们肉眼看到的原样更加美丽。

东方罂粟卡尔·布洛斯菲尔特(德国)

人们常说:摄影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就是因为它不仅能记录人双眼看到的客观景象,而且还可以揭示人眼看不清或看不见的世界、发掘其中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微观摄影使我们再次认识摄影光学表现手段具有超人的潜力。

微观摄影等非常规拍摄方法,最初是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所发明的。人类虽然是生物界中器官发育比较完美的高级动物,但我们对外界并不能有全信息的感应。就以人眼来说,它有好多的局限性,一是只能看清400-700(nm)波长光线照射下的景物,红外、紫外和X光等是看不见的;二是,太小和太大的物体也是看不清或看不全的,如细胞、病毒、原子核以及地球、宇宙;三是,太暗和太亮的景物状态(如太阳、黑洞);四是,太快和太慢物体的运动过程(如子弹飞行、种子发芽)也都是难以观察清楚的。于是,人类就发明种种摄影器具来弥补肉眼的不足,来探索看不到和看不清的世界,微观摄影就是其中的一项手段。微观摄影有多种方法,大致可分为:近摄、放大摄影、显微镜摄影和电子显微摄影等,目的无非是借助各种光学镜头、滤光镜和滤色镜以及电子影像等成倍或成千上万倍扩大被摄体的影像,精确地表现被摄体的细节和质感。

微观摄影作为科研手段,它对人们扩展视野、提高认知的准确度具有重大作用。如瑞典摄影家尼尔森·伦纳特拍摄生命的起源,记录了女性卵子受精、培育胚胎的过程,让人类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出世真相,其科学意义不可低估。其实,微观摄影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其中部分照片具有艺术性,从感情、形象和造型技巧等各个方面,使人们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众所周知的埃杰特·哈罗尔德·E拍摄的《牛奶滴出的花冠》,就是科技和美学的结晶。作者采用近摄镜头和高速快门相结合的方法,清晰地展示奶水下滴溅起的奶花。我们一般读者观看这幅照片,当然不会像科学家那样去琢磨流体的运动轨迹和力学原理,只感到它如同精巧的工艺品一样美丽。画面上图案化的圆型奶花,犹如庄重典雅的皇冠,妙就妙在它是自然的巧合,因此更令人拍案叫绝了。

生命 系列之一王传东摄

在微观摄影的镜头中,由于放大夸张或是局部取景,往往使被摄体在照片中产生变形,超越原有景物给人的常态印象,形成界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除了上述奶水变皇冠外,我们还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把皮肤细胞,拍摄成“月球风光”或“火山峡谷”;在金相摄影中把锈迹斑斑的矿石变成五光十色的“夕阳彩霞”或“都会霓虹”。微观摄影作品中的彩色组合、点线面和黑白灰的构成,如同大理石中的花纹、根雕的形态一样,虽然朦胧而抽象,却有灵性、有节奏、有韵律,使我们产生形象的联想和感情的共振。这是微观摄影特有的雅趣。

如果说,我们欣赏风景摄影是通过大自然的山水风云,从中顿悟人生哲理或寄托审美理想;那么微观摄影好比精雕细刻的盆景,同样可以表现自然造化的神韵,渗透出摄影家的感情色彩和人文观照。组照《生命系列》它绝不是科普植物知识的挂图,而是作者通过近摄、突出和夸张被摄体的色彩、体态、动姿和结构等,强有力地描绘出植物蓬勃的生气和茁壮的身躯,对生命的永恒抒发着诗般的赞美。

摄影经过一百六、七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丰富、多元的格局。由于拍摄的用途和目的不同,摄影就有了分类和分工,科技摄影侧重于使用、传播知识;而艺术摄影侧重于审美、陶冶情操。作品分类定位是需要的,内容和样式的分类,有助于发挥每一类照片自身更大的特色。但拍摄手段就没有必要分成这是艺术的,那是科技的。受传统绘画观念的影响,主流摄影(特别是纪实摄影)的造型以再现人眼的感觉为目标,并赞美为“真实”。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人眼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局限的,许多存在的物质信息它是看不到和看不清的,因此传统、常规摄影再现人眼观察到的真实,只是反映了局部的真实。而突破人眼的视野的非常规摄影(如微观、红外遥感、X光、夜视和显微镜摄影等)恰恰不仅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而且还丰富了我们的创作手法和造型语言。

我们不应低估这些最初用于科研的摄影手段在艺术创造上的巨大潜力。它们打破“眼见为实”传统审美的准则,不仅能补充纪实更多的客观信息,而且它们非常态的图象造型(变形、变色、抽象、空灵等)十分有利于表达摄影家的生活感悟和艺术个性,使艺术摄影的手法和风格更加多姿多彩。80年代中,我曾在《读书》月刊上看到过这样一套组照(标题和作者记不清了),大约共有8—10幅照片。摄影家动用了各种非常规拍摄手法和电脑加工,从太空、地球、海滩、人群、全身人体、半身人体、人头、双眼、瞳孔层层推进,最后拍摄到细胞结构……。这组照片立意深邃,形式新颖,表现了作者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促发我们思考宇宙和物质、自然和生命的关系。

运气的豆荚奥利维亚·帕克(美国)

摄影,原本就是现代科技和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古典传统艺术不同,并不把科技手段看成是妨碍艺术个性表现、阻碍感情宣泄的“冷面杀手”。我们在欣赏微观摄影时,再次感受到摄影科技所创造的艺术幽趣。◆

猜你喜欢
摄体人眼摄影家
生物学实验室反光物科研图片的拍摄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人眼X光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看人,星光璀璨缭人眼
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