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天门洞纪实

2000-06-07 19:31李开河
航空知识 2000年2期
关键词:驾机洞顶天门山

李开河

1999年11月初,我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第一次上天门山考察天门洞,11月11日天气放晴,直升机往返六七趟,才把参加天门山部分直播人员运上天门洞南口下面2号平台。然后借助棍棒的帮助,手脚并用,经过45分钟的艰难攀登才到达天门洞。

天门山海拔15186米,是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其主峰东面绝壁上有一巨形穿山石洞南北贯通如门,由此得名天门山。天门洞,洞口海拔1261米,洞高12733米,洞口上沿距山顶不足130米,洞口上下窄、中间宽,最窄处2803米而中间最宽处可达5754米。洞深下部算喇叭口有27942米,而洞顶深度则不足70米。两边可见蓝天,洞中丝毫没有黑暗的感觉。这样的穿山巨洞,两端净空良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飞机可穿越的自然山洞。对于有一定飞行经验的飞行员来讲驾机穿越并非难事。对于世界级顶尖特技飞行大师驾驶特技飞机穿越更是小事一桩。当时我曾断言:12月11日,这帮外国人将采取多种姿态穿越天门,如正飞、倒飞、甚至围绕洞顶翻个筋斗两次穿越等等。

第二次上天门山是12月6日,距直播仅剩5天。作为天门洞飞行指挥员,对穿越安全应负有一定责任,对传言洞顶掉石头一事必须落实、确认。在洞中首先回答落石问题的像个施工承包商,他说:“洞顶经常掉石头”,指着洞顶北端一处说:“这里10天前掉下几吨重的大石头”,指着洞顶南端说:“那里1个月前掉下半米厚几间房大小的一块大石头”。我感到事关重大必须找到目击者。可是走访了10几个两个月来在洞中参加施工的人,他们一口否认有落石之事,70岁的老人都没听说过洞顶掉下大石头。

第三次上天门山是12月11日。早上8时起,3架直升机轮翻穿梭于机场与天门山之间,忙于把摄影、微波传送、医疗救护、消防灭火、气象观测等人员送上山。9时航协晨会宣布除抽签决定的7人穿越天门洞外,另增加一次双机穿越。没等会议开完,我就登机上了天门山。为争取时间,汗流浃背地攀登到洞前,顾不得喘息,便立即借助绳索爬上70度的碎石徒坡,到达洞口已是12时15分。气象员拿来每小时天气实况记录,我看天气在好转,风速变小。我马上打开电台与机场指挥部联系,报告天气实况。中央电视台的同志们也在忙着发电、架微波线路、试信号。

穿越天门洞现场直播进入倒计时,亿万观众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穿越天门洞触目惊心时刻的到来。

14时,我再次向机场总部报告:天门山天气良好,能见度5公里,云量10个,云高3000米,东南风5米/秒。

14时23分,电台里传来第一架飞机起飞的消息。彼得·贝森耶,匈牙利人,43岁,飞行时间5500小时,1998年“中国杯”特技飞行大奖赛冠军,本站大奖赛第三名。贝森耶的运气最佳,抽签第一名。如穿越成功,只有他一人的名字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贝森耶驾驶法国产Extra300S飞机起飞,飞了2分钟来到洞前,他在洞前盘旋一圈又一圈,一是观察地形、思考穿越应采取的方法和路线,二是稳定调整激动而紧张的心理。大约盘旋了五六圈。改平坡度对准洞口直飞而来。接近洞口,突然拉烟、半滚改倒飞入洞,拖着长长的白色烟带呼啸而过,出洞后推杆外筋斗垂直向上,紧接着一连串的上升横滚,似乎在向人们表达他穿越天门洞成功的喜悦。我也拿起话筒高兴地向机场报告:“第一架飞机安全通过”。

第二名驾机穿越天门洞的是尼古拉·铁木弗夫,43岁,2000飞行小时,俄罗斯人,1998年大奖赛第二名。他驾驶苏-26飞机,于14时38分以正常状态准确、稳健的动作穿越天门洞。这可能与他的国际法官职业有关吧。

第三名驾机穿越天门洞的是塞吉·博瑞卡,美国人,40岁,19000飞行小时。博瑞卡驾着自己的“蓝天夫人”Egdge540T飞机,于14时40分,先以400公里/小时的高速、拉烟轰呜着穿洞后,重直拉起直插云霄,然后转倒飞,大约过了6~7秒,飞机又出现在进口上方,接着是垂直俯冲、改平入洞,出洞后再拉起,一连串上升横滚。原来这位美国人围绕天门洞作了个方筋斗两次穿越天门,真是艺高人胆大。作筋斗对特技飞行员来说本是最简单的动作,可是这是在穿越山洞。在山顶倒飞,在没有参考物的情况下,飞行方向难以保持,但又不准有丝毫的偏差,不然俯冲下来对不准洞口,其后果可想而知,这个动作真是惊心动魄。

第四名驾机穿越天门洞的是萨基·保莱克,哈萨克斯坦人,4400飞行小时,驾双座苏-29飞机,于14时44分拉烟正常通过。

第五名穿越天门的是法国的“空中骑士”队长机李尔·韦伯,5500飞行小时,僚机丹尼尔·考斯特,4700飞行小时。他们驾驶着AcroEze鸭式飞机。这次飞行是为满足湘酒王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亦农举行空中婚礼的请求临时增加的。这对新人乘坐的“空中骑士”鸭式飞机,于14时48分以双机重叠的队形,绅士般的风度穿越天门洞。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婚礼之一吧,光租机费就花去900万元人民币。

第六名驾机穿越天门洞的是马丁·斯塔哈利克,捷克人,37岁,1750飞行小时,驾Extra300S飞机,于14时55分先以倒飞姿态进洞,后又作了个720度的横滚出洞,动作准确萧洒,使人赏心悦目。

第七名驾机穿越天门洞的应该是斯维特兰娜·卡帕尼娜,俄罗斯人,女,31岁,1990年开始特技飞行,600飞行小时,是唯一的一名女特技飞行员,所以倍受媒体关注。

14时59分,卡帕尼娜驾苏-26飞机向洞口飞来,接近洞口时突然来了个两位半滚进洞,紧接着是连续横滚,飞机滚转时画着大圈,飞机迅速向左洞壁偏去,眼看飞机要撞山了,好险啊!最近时距洞壁岩石不足4米(半个翼展),在场的人为她捏了把汗。世界上不知有多少飞行员丧命于超低空慢滚中,因为滚转中由于飞行员顶杆不够,飞机在升力的作用下要画大圈,不等退出滚转飞机就会撞到地面。真不敢相信,刚才在洞中作横滚惊险绝伦动作的竟是一个女子。

按计划最后一个驾机穿越的是立陶宛的吉格斯·凯瑞斯,47岁,2500飞行小时,他参与设计和制造了苏-26、29、31。他的飞行将飞机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特技飞行中,他发明了“凯瑞斯轮转”、“小空翻”,飞速直下的螺旋、轮转,一转就是20圈,惊险剌激,令同行们望机兴叹,令观众目眩神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他最近的壮举是驾机从立陶宛一座距水面仅有6米高的大桥洞下通过。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凯瑞斯带来什么绝活。

15时03分凯瑞斯驾苏-31起飞,05分到达洞前,拉烟,连续翻着筋斗。筋斗的顶点高度超过1200米,与航拍的直九直升机擦肩而过。直九飞行员直喊:“太近了!太危险了!”可是凯瑞斯只管拉他的筋斗,足足拉了五六个,时速高达400公里/小时以上。突然对着北洞口冲来,马达声、气流声震耳欲聋,轰呜而过。然后拉起,垂直向上,越过山顶转倒飞,不一会又从北洞口上方俯冲下来,改平二次进洞。出洞后再拉起,接着是眼花缭乱的滚转、螺旋,并第三次穿洞,这次只见飞机以大仰角低速拖着浓浓的白烟,像受阅一样通过。出洞时,飞机突然来了个急刹车,像直升机一样,机身瞬间垂直悬停,又像威武翘首捕食的“眼镜蛇”。对!就是一个“眼镜蛇”动作,高高仰仰起的机头,在向天门山告别。漂亮极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在低速螺旋桨飞机上做“眼镜蛇”动作。凯瑞斯真不愧为世界顶尖特技大师,他的精彩绝技,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我拿起话筒向总台报告“最后一架飞机安全通过”。总指挥刘连成告诉我:“你可以下山了。”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也接到下山的通知。几十天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就是为了这直播的75分钟吗!大家忙于收拾器材准备下山。

现场直播已接近尾声,但机场的航空表演仍在继续进行,跳伞、动力伞,以及11架飞机大汇演才开始。参赛的15名飞行员现在只有9人驾机穿越了天门洞,其他人能甘心罢休吗?

中央电视台的同志已陆续下山,为防不测,我在耐心地等待着。15时29分,电台传来捷克“空中搏击”起飞的消息。“空中搏击”4机表演12分钟的精彩画面一幅幅展现在我的眼前:4机菱形无间隔编队、倒飞编队、倒飞重叠、倒飞盘旋、编队同滚、编队内外筋斗、跃升倒转、影子飞行等等一系列高难险动作,间隔距离始终如一。真是一种高雅艺术享受。

15时43分,飞机的轰呜声由小变大。只见4架飞机重叠编队朝南洞口飞来。我拿起相机……照片纪录下4机重叠穿越天门洞的全过程。过了几分钟,4机重叠队形又出现在南洞口,拖着长长的烟带第二次穿越天门洞,我再次拿起相机记录下精彩壮观的一幕。

距离飞行表演结束时间(16时)还差4分钟时,又一架俄罗斯飞机向山洞飞来,来回两次穿越天门洞,经查对,这是俄罗斯飞行员维克特·特莫尔,1996年大奖赛冠军,今年大奖赛本站总分第二名。由于运气不佳,他没有抽到穿越天门洞的机会,几天来一直闷闷不乐,这次总算圆了自己穿越天门洞之梦。

到现在为止,我可以准确地告诉大家:1999年12月11日,驾机穿越天门洞的共有14名飞行员(空中婚礼的夫妇除外),也就是在参赛的15名飞行员中,除了德国53岁老飞行员、空中客车A340机长、20000飞行小时的克劳斯·施罗得外,全部穿越了天门洞。

匈牙利的彼得·贝森耶,成为世界第一位驾驶飞机穿越自然山洞的飞行员,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他的名字将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俄罗斯的斯维特兰娜成为世界第一位驾机穿越自然山洞的女飞行员。

捷克“空中搏击”特技飞行队,成为世界第一支多机编队穿越自然山洞的飞行队,飞行员是伊日·特鲁斯蒂、伊日·沙雷尔、米罗斯拉夫·克雷伊奇、丹尼尔·波洛尼克。■

猜你喜欢
驾机洞顶天门山
洞顶余幅对泄洪洞内空气流动特性影响研究
泄洪洞洞顶余幅与补气洞通气平衡特性分析
劝飞篇
天门山
《望天门山》
高填方黄土明洞顶EPS板和土工格栅共同减载计算及土拱效应分析
缅怀英烈
美男子驾机撞政府大楼
对《他驾机飞过开国大典的上空》一文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