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资想说上市不容易

2000-06-12 13:03
海外星云 2000年18期
关键词:主理借壳上市中资

(谭蕾)

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经营的并不多,包括买壳上市和民营资本控股的公司在内,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只有10家。而且中资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可谓步履维艰。

据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地的资产审核、结算的方式不同。而且对中国企业来说,到香港和美国上市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因为香港投资者对中国国内的情况更熟悉;而美国市场的资金流动频繁、规模较大。总体来看,中资企业在新加坡股市相当沉寂,股价没有什么变动,散户的投资情绪不高。一些中资企业透明度欠佳,同港台公司相比,他们也不太会推销自己,寻找适当的机会曝光、宣传。因此投资者不熟悉他们的情况。虽然中资企业在新加坡股市的业绩通常不会十分突出,不会大跌也不会大起,但是,去年大部分公司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

到新加坡上市的每家中资公司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许多公司都走了"借壳上市"之路,即通过逐渐收购新加坡公司股权,最后达到成为上市公司最大单一股东的目的。例如光大亚太公司的前身是"高登控股","百嘉力科技"的前身是"立华电子",中国北方公司也属于借壳上市一列。

"中国光大"和"中国北方"原本都希望通过购入原有股东股票的形式来达到上市的目的,不过这个进程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无形中对有意到新加坡上市的中资公司泼了一盆冷水。

以新加坡的角度看,安排多家中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的发展银行副总裁(投资银行)朱治光说:"银行一向对中资企业到新上市的课题非常有兴趣,但我们在选择中国公司时,注重的是它要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就是说有潜质的行业、利润要好,这样我们才能给予最好的支持,为他们打开市场,同时给予最好的包装。"他还说:"中国国企需要通过新加坡证监会严格的审核才能进门,手续非常麻烦。"因为国企通常是四五十岁的企业,雇员高达上万人,管理层的想法也会比较保守;而私营民营企业比较年轻,也更灵活,更容易接受改变,包装起来也容易。

发展银行曾经主理了天津中兴药业公司在新加坡的公开发股。在它的带领下,中资公司开始按照新加坡上市申请的程序,到新加坡挂牌。这家生产制造中成药的公司,几年来表现平稳,去年营业额大幅上扬44%达到4亿多人民币。

由发展银行主理的另一家鹰牌控股公司的表现也不错,它在刚截止的去年财政年度取得6100多万新元的净利,并宣布派发5.25%的年终股息和8.9%的特别股息,业绩比市场预期的6000万新元还要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嘉力科技公司,它是中国南都集团(NaradaHoldingsGroup)的独资子公司。借壳上市的"百嘉力",是第一个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股权的中国私营企业集团。今后,越来越多民营资本和年轻一代中资企业将会进入新加坡市场,也许他们能为新加坡中资上市企业带来新气象。

猜你喜欢
主理借壳上市中资
借壳上市模式下企业亏损结转反避税进路探析
设春宴
中资油田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借壳上市:中概股回归的主流方式
借壳上市暗潮涌动A股壳资源再度紧俏
本 期 导 读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