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门吟唱——乞丐诗

2001-03-24 16:27李秉鉴
知识窗 2001年5期
关键词:玉泉况味葫芦

李秉鉴

赋诗、吟诗为高雅之举,乞丐、乞讨则属低俗的范畴,二者似冰炭难以同器。而在素有诗国之称的中国,乞丐诗与乞讨诗则自有其一席之地,与众多的其他诗歌共同辉映着诗国的天空。

宋一僧人沦为乞丐,尝尽人世间的辛酸况味,深有感慨地赋诗道:“草鞋破衲傍禅扉,日出上街夜静归。猪骨未将穷腹鼓,风虫偏效落花飞。莫向王侯门外过,一声狗吠张狐威。”乞丐的穷饿饥寒状、乞讨生涯的艰辛酸涩尽在其中。清末,一颇有文才的女子因家乡遭水灾而流落异乡,不得不沿街乞食苟延性命,却又羞于启齿,遂题诗一首贴于背上:“萧条行李此间过,只为天灾受折磨。踏破绣鞋埋雨泞,拖残云鬓入风波。沿门乞食推恩少,仰面求人忍辱多。遥念故乡何处是,夕阳回首泪滂沱。”首二句言流浪乞讨的原委,三四句自绘其可怜形象,五六句述乞讨的酸辛,末二句抒悲哀怀乡之情。全诗不啻为一则乞讨广告,读诗者无不为之泪下。

乞丐的构成复杂,其中也不乏有见识、志节者。清朝时,有一乞丐流浪到通州,因穷饿而终致倒毙路边。人们在其身上翻捡到绝命诗一首:“浪迹天涯独自由,手携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管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容吠未休!”胸襟高旷,卓荦不凡。猥琐龌龊之徒视之必无地自容。此乞丐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最终沦为饿殍也就在所难免了。南明福王政权崩溃之际,文武大臣非逃即降。有个乞丐在南京百川桥上题诗道:“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管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卑田院即收养乞丐之养济院。写完这首诗,乞丐就跳河自尽了,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对贪生怕死的腐官庸君表示了极大的轻蔑。

乞丐中也有好逸恶劳的懒汉。有一破落户子弟,万贯家财被挥霍一空,沦为乞丐后纨绔的积习仍然一如既往。有施舍的人家看他年纪轻轻,好言劝其自食其力。他却以四句诗相回答:“朝吃千家饭,夜宿古庙亭。未犯朝廷法,任我天下行。”对方见他如此不知羞耻,便在每一句诗的后边加一句以为回敬:“朝吃千家饭,不饱;夜宿古庙亭,盖草;未犯朝廷法,还好;任我天下行,狗咬。”对其进行了尖锐的嘲讽。

乞讨行为并非乞丐所垄断,即使一些有身份者也难免不偶而为之。二者的区别,不过前者为“职业”。后者为“业余”而已。宋人秦观在京师时曾穷得有断炊之虞,在穷愁无奈之际以诗向住于附近的钱穆父乞米:“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钱穆父阅诗后立即送去大米二石,以解其困厄。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惜才爱才,乐善好施。曾有儒生张球向他献诗道:“近日厨中乏所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爹有新诗上相公。”乞讨的意思很明显地流露出来。吕夷简赏识其才,即以俸钱百缗相赠,又推荐张球做了一贵官家的塾师,张球家从此解决了温饱。

宋人欧阳景则是代人乞讨,其诗别有趣味。欧阳景与一寺庙住持玉泉长老相友善,另一寺庙的和尚金銮求欧阳景代为致书玉泉,希望接济一些大米以解断粮之急。欧阳景以一首诗代介绍信:“金銮来觅玉泉书,”金“玉”相逢价倍殊。到了不关‘藤蔓事,‘葫芦自去缠‘葫芦。”他把两个光头和尚比喻为“葫芦”,把自己比喻为连结“葫芦”的“藤蔓”,很幽默地给予以牵线搭桥。

乞讨者总是处在穷苦困窘的境地中,所赋之诗也多是作者辛酸哀怨情结的流露。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旧时社会的风景画,我们从中还能体会出许多的况味来。

猜你喜欢
玉泉况味葫芦
邓瑾
单身女镇长另类交易:“爱不能落袋为安,钱可以”
吟翁述怀(新韵)
遣怀(1)
葫芦瓜
中国浓酱兼香型代表酒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宝葫芦
画葫芦
曲径生幽泉 花开溢酒香
梦回大金:在玉泉狩猎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