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俘为自己扫墓

2001-05-22 19:15
海外星云 2001年23期
关键词:艾哈迈德战俘扫墓

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虽已过去10多年了,但战争的梦魇依然笼罩着伊拉克社会,人们至今还饱受强烈的精神创伤。伊拉克作家法拉赫·夏吉尔3年前写了一部题为《最崇高的爱》的剧本,描写伊拉克战俘在遣返以后或者说在宣布他们为“烈士”之后回到故乡,遭受人鬼之间的境遇。最近,沙特《杂志》周刊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专门采访,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浮现在人们眼前。有的战俘返回后在自己的坟前为自己祈祷;有的返回时正遇家人为自己哀悼;有的眼看着妻子已经改嫁,为他人生儿育女……

扎伊纳布·穆罕默德女士的儿子15年前计入战亡之列,她为其子在巴格达一处坟地建墓树碑。她说:“15年前,有关方面确认我儿子在伊朗境内失踪,那天我听到噩耗急得发疯,不相信这是真的。尽管我未见尸体,但还是决定为他建个坟墓,以便常去看他,为他流泪,寄托我的哀思。我坚持在所有宗教节日或在周末去墓地祭奠,一直到去年我儿子作为战俘被释放回国。尽管他活着回来,但我依然把这个坟墓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这是一块惟一曾使我长年为它洒泪的土地。”

海尔勒·穆纳埃姆·卡西姆先生1984年领回儿子艾哈迈德烧焦的尸体,其子驾驶的车因被火箭击中炸毁而牺牲。卡西姆说:“我为儿子建了墓,树了碑,每次去扫墓,他的样子就出现在我眼前,好像他依然活着。当人们告诉我艾哈迈德回来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我对他们说,是我亲手把他安葬的。为了证实眼前的儿子是真的而不是幻觉,我用手触摸他的头,把他抱在怀里,这才真切地感到艾哈迈德确实活着回来了。这么多年的悲伤和哭泣虽然已付之东流,但是只要去墓地所在的纳吉夫·阿什拉夫地区,我必定要去看看艾哈迈德的坟墓,为我长眠在这里的‘儿子的灵魂祈祷。墓中死者的确已成了我的儿子,我一如既往地悼念他。我还时常带着艾哈迈德一起祭奠亡灵。”

对不少这类家庭来说,墓中的死者成了家庭的一部分,尽管亲人已活着回来,他们还是常前去扫墓,而且每次都痛哭流涕。他们说:“无论死者是伊拉克人还是伊朗人,但他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的亲人永远失去了他,也许正期望他有一天回到家中。”

战争的惨烈、混乱是造成上述人间悲剧的直接原因。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双方共约150万人丧生,无数尸体丢弃在异国战场,无法运回;许多官兵被炸、被烧得面目全非,身首异处,无法辨认;成千上万名俘虏更是无法统计,难以确定死活,往往以失踪或死亡论处。

伊拉克当局为应付这种局面,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烈士家属丰厚的抚恤金和许多特权:无偿提供一块宅基地、一大笔可建造一座优质住宅的资金、一辆新式轿车、一笔额外现金和按月发给高薪。此外烈士子女和亲属还拥有优先录取到大学、优先聘用等优待。这些特权给伊拉克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死者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为了争夺、保持政府给予的抚恤和种种特权,甚至出现了亲生父亲将其夜归的“烈士”儿子杀死的惨剧。

另一方面,当局对尸体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规定棺木中阵亡者尸体必须裹上伊拉克国旗,任何人不得开棺验尸。为确保这一规定得以贯彻,安全人员护送棺材到死者家中,并监督下葬后才离开。有时棺材里入殓着多具毁了容的尸体,根本无法辨认死者身份,甚至可能是伊朗人而不是伊拉克人。尸体可能仅是肢体、手、足等残骸,也可能已经烧焦。更有甚者,在伊拉克人中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些棺材里装的是石块或损坏了的武器,根本没有尸体,因而绝不可能让死者亲属开棺验尸,当局之所以这样做,既意在避免给死者家属带来巨大精神打击,又欲压抑人民反战情绪。G(蒋大鼎编译自沙特《杂志》周刊)

《海外星云》(2001年23期)

猜你喜欢
艾哈迈德战俘扫墓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把一句话复制粘贴一百遍
返乡之旅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清明小记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
朝鲜战争交换战俘的真实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