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化石出土记

2001-06-14 05:12陕西蓝田:朱孟林
收藏 2001年1期
关键词:动物群蓝田化石

陕西蓝田:朱孟林

1963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出了一个由张玉萍、黄万波、汤英俊、计宏祥、丁素因和技工张宏等6人组成的野外工作队,根据地质工作者提供的线索,来到了陕西省蓝田县。

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距西安48公里,这里的地质构造独具特征。自新生代以来的六七千万年间,在喜玛拉雅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随着骊山的持续掀斜上升和秦岭山地的迅速隆起,加之地表经流的破坏和不同类型气候的影响作用,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沉积环境。巨厚的沉积层达1700多米以上,几乎囊括了从始新世到上新世直到更新世和全新世各个不同时代的沉积地层。由于这里每个地层都有代表性的化石发现,很早就引起了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加之蓝田地区新生界地层分布广、发育全、堆积厚度大、出露良好,在亚洲地区也是不多见的。通过科学工作者在这里考察,可弄清新生代地层的很多问题。

【发现了直立人的下颌骨】

是年7月19日,野外工作队的黄万波、汤英俊、和张宏等人,在距蓝田县城西北10公里的湖镇陈家窝子附近的第四纪红色土堆积中,意外地发掘出一个完好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及兔、猪、虎、象、鹿等哺乳动物化石,还先后发现了10件人工打制痕迹确切的石制品。经科学工作者分析,这里发现的下颌骨在形态上和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下颌骨基本一致,地层属中更新晚期地层,年代距今60万~65万年。蓝田县陈家窝人类化石的发现,在国内外古人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为探讨人类在东亚地区的分系演化,寻找更古老的人类和开展旧石器考古研究,增加了新材料、开拓了新途径。野外工作队作社会调查时,从县药材公司收购的龙骨堆里又发现了几颗牙齿,这批龙骨来自厚镇乡。考古人员在去厚镇的路上天降大雨,只好到前程村去避雨,同时向群众了解当地什么地方出龙骨?众人指着公王岭说:“那里的龙骨多!”工作队决定留下来考察,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他们在公王岭考察了三天。发现化石堆积层厚,种类密集。他们随即发掘出了5箱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狼、马、熊、狗等十几种动物,有些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化石。公王岭化石点就这样被发现了。

【一颗人牙引出了猿人头盖骨】

野外工作队的同志在蓝田考察收获颇丰,受到了中科院的高度赞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质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由全国12个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一支综合考察队,再次对蓝田地区开展多学科的新生代地质考察。

1964年4月初,综合考察队的各路人马云集蓝田,他们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开赴各个考察地点,其中一支小分队由黄慰文带领,在公王岭进行正式发掘。他们先用推土机揭开覆盖层,把含化石的层面暴露出来,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挖掘。5月23日,发掘现场的技工武文杰从一块坚硬的钙质结核中发现了一颗牙齿,他细心地修理出来,用纸包好,同黄慰文一块到县城指挥部让贾兰坡教授鉴别。贾教授接过纸包,心里在想:“一定是个不平常的东西,”当打开最后一层纸时,他喊了起来“人牙!”贾教授立即来到挖掘现场,经仔细查看后说:“在含有人牙的周围可能还有猿人的其他遗物。”小分队在后来的挖掘中格外小心,为了尽量减少对化石的损坏,采用了套箱法,将含有化石的堆积物连同土块套进现场制作的木箱内。考察队在公王岭上一共采集了30多个大小不一的化石套箱,在发现人牙下方的那个套箱就有800多斤重。化石运回北京后,展开了精心细致的修理工作。从8月中旬起,到10月初,从中修理出了剑齿象、小古熊、剑齿虎、三门马、大角鹿、古野牛等动物化石达1200余件和12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及三四处灰烬和灰屑。10月12日上午11时,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工作室内,从只剩下洗脸盆大小的堆积物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看到修理出来的东西,十分激动地说:“是猿人头盖骨无疑了。”科研工作者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大报纸、电台、刊物、杂志争相报道,在国际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强烈的反响,被定为国际考古界20世纪60年代的重大发现。

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标本经科学工作者最初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前额低平、向后倾斜、眉脊粗壮、向外开张、鼻骨扁平、嘴向前突出、脑骨壁极厚、脑容量小。经过同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爪哇人头相比,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他们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例如,顶骨前囟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骨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的平均值为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蓝田人的脑容量为780毫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0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相比之下,蓝田人比爪哇人、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左克托人可与之相比。蓝田人的牙齿和北京人女性牙齿比较接近。经人类学家最初的研究推断距今70万~80万年之间。198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西安地质学院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出土处的地层中采集了98组200多块古地磁样品,分别在中国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和瑞士苏黎世高工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古地磁测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在110万~115万年之间。伴随头骨化石出土的还有猿人使用过的工具:石核7件、石片4件、刮削器1件。经分析,石器为亚洲地区与猿人化石伴随出土的最早石器,它所代表的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所见最早的石器文化之一。科学工作者按照传统公认的林耐双名命名法规和当今国际通行的新的人科分类定名原则,修定蓝田直立人的生物学名为:“人属直立人种蓝田陈家窝亚种”(Homoerectnslantian-cnenchiawoensis)和“人属直立人种蓝田公王岭亚种”(Homoerectucslantian-GongWanglingensis)简称“陈家窝直立人”和“公王岭直立人”,统称“蓝田直立人”。亦可俗称为“蓝田人”(Lantian.man)。

【蓝田直立人在这里生存】

同蓝田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古生物学家系统研究确定的有42种,其中包括食虫类1种、灵长类1种、啮齿类14种、兔形类3种、食肉类9种、长鼻类1种、奇蹄类6种、偶蹄类7种。公王岭动物群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南方或东洋界动物群的特色。有我国南方及南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主要成员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貘、巨貘、中国爪兽、毛冠鹿、秦岭苏门羚等,但缺少北方动物群中常见的棕熊、披毛犀、骆驼、野牛等。在这个动物群中,森林动物的种属居多数。特别是发现了6个新种,即:蓝田伟猴、蓝田剑齿虎、蓝田犀、公王岭大角鹿、短角丽牛、秦岭苏门羚。根据以上特点,科研工作者将它命名为“蓝田公王岭动物群”,这些动物群的出现告诉人们,在蓝田直立人生活的时代,这里要比目前的华北、甚至陕南还要温暖、湿润,是一种以森林为主的亚热带气候。公王岭后面的山上森林茂密,灞河水量充沛,四季川流不息。蓝田人就生活在秦岭森林区的边沿与草原之间,他们进行狩猎生活,采集野果,挖掘块茎,同大自然作坚强的斗争,使他们顽强地生活下去并使后代繁衍起来。

蓝田公王岭直立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仅为蓝田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的分层对比和断代定年取得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直立人种群在我国境内的地理分布和分系演化提供了客观的化石质证。它是中国时代考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文化考古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在我国境内自本世纪初首次发现周口店北京直立人遗址之后,新发现的又一个令世人刮目的化石直立人及其文化遗存地点,并且在国际古人类学界引起了新的震惊,为研究第四纪发育史、人类进化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古气候、古地貌、原始社会史的有力质证。

鉴于这一在世界考古中的重大科学发现,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公王岭”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岩梅

猜你喜欢
动物群蓝田化石
王蓝田性急
Rock paintings in rainforest
我蓝田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进展
安徽繁昌人字洞及周边更新世遗址中出现的北方动物化石
蓝田日月
澄江动物群研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