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心理简析

2001-06-14 05:12江苏南通:何循真
收藏 2001年2期
关键词:收藏者收藏家藏品

江苏南通:何循真

收藏者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能直接影响收藏水准。 因此,研究收藏人心理活动的收藏心理学将是一门前景诱人的学科。事实上,人们在大量的收藏实践中,已经发现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收藏心理现象,虽然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但通过透视和分析,对端正收藏动机,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处理收藏心理危机,增进收藏者心身健康,甚至延年益寿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兴趣心理。也可称好奇心理。可以说绝大多数收藏人的第一次收藏体验,都是由于好奇或趣味引起的。尽管有许多偶然性,但一旦有了兴趣,尝到甜头,就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印象永不灭。第一次成功最难忘。若干年以后,当他们回想第一次收藏的经历,总会激动不已。有句名言说得好,兴趣就是老师。所以在兴趣心理的引诱下,许多收藏者往往无师自通,并且步步引向深入,直至难以自拔。

二、怀旧心理。有些老年收藏者开始收藏活动,并非目的性很明确,往往是出于怀旧。诸如爷爷的大烟斗,祖母的碧玉簪,老外婆的绣花鞋,父母亲那泛黄了的结婚证。见物思情,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将这些身边之物收藏起来,这不是简单的收藏,而是收藏了一份亲情,一段情缘。又如对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物品的收藏,是对过去亲身经历的那段社会史的一种追忆和怀念。这种怀旧情结大多是收藏一些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三、保值(增值)心理。要说搞收藏完全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不客观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资家。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是较房地产、股票有更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古往今来,古董商、古玩店都是利润丰厚的行业。在商品社会中,收藏人的收藏活动,大多受着保值、增值心理的支配,这是正常的,但也不是惟一的,构成收藏动机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多元的,但无论如何,保值、增值心理一般是收藏内驱力的中坚力量。

四、虚荣心理。社会上有少数人热衷于收藏,并且出手阔绰,其经济实力当然不弱,拍卖会上甚至买气如虹。他们往往是新生暴发户,汽车、别墅可能早已拥有,对他们来讲,缺少的不是钱,而往往是文化和品味,为跻身上层,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购买一些古瓷、古玉、名人字画甚至古青铜器。这类人的收藏主要靠的是财力而不是眼力,藏品在其室内摆设,主要为了标榜身份或炫耀财富。就其品味而言,正宗收藏家们可能嗤之以鼻,但由于他们的加入,客观上拉动了藏品价值的上扬,对收藏界而言并非坏事。

五、求全心理。这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刚刚步入收藏领域的收藏者,觉得什么都有价值,什么都想收,贪多求全,摊子铺得很大,结果因财力、精力有限,不是中途退出,就是改弦更张,转为专题收藏。但随后出现的,仍然脱不了求全心理。一方面在专项收藏上求全(其实也不容易),另一方面,在专题收藏的同时,看到其他有价值又很便宜的藏品,难免兼收并蓄,多多益善。收藏的乐趣每每令人朝思暮想,然而一旦如愿购得心仪的至宝后,下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遂又在心中酝酿成形。往往还是落入“贪得无厌”的魔窟。所以说,求全心理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六、养生心理。收藏队伍中有部分老知识分子(或称文人雅士)、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的收藏心理取向,主要在于养生。他们视收藏为一种高雅的消闲活动,通过对藏品的欣赏,求得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如宋人赵希鹄所描绘的那样“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容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严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备用清福,孰有愈此者乎?”

七、自我实现心理。这是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种心理需求中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许多成功的收藏家,他们的最终追求和实现,就是在自我实现心理驱使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最后走向成功的。他们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当中不乏著名的爱国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如张伯驹、夏衍、周培源等为了保护国家文物,省吃俭用,乃至倾家荡产,不计身家性命,藏护国宝,最终再无偿奉献国家。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这种人生精神境界,堪称收藏家的楷模。还有一些著名收藏家,倾平生积蓄,在专题收藏中形成规模,不但开办展览,建立收藏馆、博物馆,变独乐为众乐,而且精心钻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交流学术,服务社会,嘉惠后人,在利他思想的引导下,最终卓然成家,达到了自我实现,圆了收藏梦。

八、危机心理。收藏活动给收藏人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欢笑,失败和悲哀的事情也常有发生。高回报往往伴着高风险,收藏也不例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特别在进行大额交易中,如吃了数额巨大的假字画,为此出现心理危机,想跳楼的人常有。所以收藏时一定要睁大眼睛,慎之又慎,避免上大当。一旦发生了,也要冷静处理,从长计议,拿得起,放得下,以平常心对待。

九、自然保护心理。古代收藏家的藏品常常是秘不示人的。特别是一些名贵藏品,往往子女都不得而知,怕的是露财招祸,为歹人算计,历史上沉痛的教训很多。因此,许多收藏家存在自我保护心理,他人应予理解和尊重。防人之心不可无,必要的防范不仅是为了人身安全,也是为了藏品的安全,这也是一个成功收藏家应当具有的心理素质。

十、交易心理。搞收藏离不开交易。从地摊到古玩店,从书画商到拍卖行,无论是物货交换还是钱货交易,都与经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界有句流行语,“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其实这话对收藏界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收藏人的交易不同于去百货公司买商品,其交易情况和心理表现,绝非如此简单。

1. 买入心理。收藏者要收购一件藏品,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确定新旧真伪,其次确立心理价位,最后才进入讨价还价的实战阶段。此外还要注意抑止喜悦心情,“表情费”是额外的代价。所以老手们即使看到心爱之物,也能做到不动声色,然后再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或“声东击西”,或“瞒天过海”,让卖家弄不清你究竟想要哪 件东西。买卖双方的心理战可谓太极推手般的内功比武,胜负往往在一念之差。此时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可优柔寡断。初入市者,为免于上当,或请老师带领,或是跟在人后,即老手砍价未成交,自己稍加价后成交,吃“落地桃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在实践中多学习,多请教,成功的机会总会越来越多。

2. 卖出心理。收藏人有时为了调整收藏项目,或迫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出卖藏品。这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就真正收藏家而言(古董商不在此例),谁都不想将自己辛辛苦苦寻觅来的藏品卖给他人,他们有时甚至视藏品比子女还贵重。可以想象,他们在忍痛割爱时的矛盾心理。但是商场如战场,一旦下定决心卖出,就要物有所值,卖个好价钱。交易时,不泄露急于脱手的心情和表白出手原因,不急于求成,应揣摩买方身份,试探真买还是假买。当然,自卖自夸藏品诸多身价,甚至编出一大串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玩商惯用的伎俩,买方虽不知,但卖方表演过了头,也会弄巧成拙。

所以,只要熟谙买卖双方心理,加之货真价实,总会遇到识货人,达成正当交易。藏品行情虽不如股票那样瞬息万变,但高抛低纳总是规律。

责编岩梅

猜你喜欢
收藏者收藏家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月光的收藏者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收藏家星星狐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汇集》古籍收藏者索引
小小收藏家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