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货铺学徒当了美国教授

2001-06-14 05:12北京:陈重远
收藏 2001年2期
关键词:古董商古玩

北京:陈重远

挂货铺和古旧地毯

挂货铺这路买卖只有北京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1948年间,开设在前门大街大约有14家,经营的古玩旧货品类庞杂。其中奇珍祥挂货铺开设于民国之初。原先奇珍祥经营文物的品类同其他家挂货铺一样庞杂,业务不专,漏货难免,后来逐渐发展以鉴定经营古旧地毯、青花古瓷、雕漆和古旧乐器为主。李汝宽,1908年出生于山东招远县,15岁到前门大街挂货铺当学徒,爱好钻研古旧地毯、青花瓷器和漆器等文物。以后当经理数十年如一日边鉴定经营,边积累资料,经营业务也随之得到发展。

民国10年前,北京古董商不大重视古旧地毯,收藏家也少有人搜集研究地毯。可是到北京来的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和德国人到挂货铺来专爱买西藏氆氇和古旧地毯,但挂货铺中货源很少。民国10年后,传出大古董商岳彬通过法国人魏武达卖给英国一位考古学家一块有团寿图案的红色毛绒毯,属唐代物,古人称之“”(tà dēng),是铺在大床前小踏脚凳上的小毯。并编造出:这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上床时用过的。岳彬赚了一大笔钱,从此琉璃厂古玩铺开始做古旧地毯生意,但也只是买卖宁夏古地毯,却无人研究它。

李汝宽年轻时,在北京青年会英语学校学会英语。在挂货铺里做外国人的地毯生意时,他知道了早在光绪年间就有日本、俄国、英国、德国的考古学家,来到我国新疆探险考察、挖掘出两三千年前的毛织物,带回他们本国,作为珍贵历史文物,陈列在博物馆。这引起李汝宽对古地毯研究的兴趣。他感叹道,中国地毯,外国人研究收藏陈列,本国人却无人珍视研究收藏,真遗憾。

交结德国大使仿做古地毯

事也凑巧,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汝宽结识了德国大使比德尔先生。比德尔游览天坛,往回走的路上经过奇珍祥,他信步走进,惊异地见各式各色的古旧艺术品,并被一块古地毯吸引。比德尔在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古地毯,对它的编织、染色、图案很有兴趣,李汝宽对古地毯有研究,二人说到一起了。比德尔不会说汉语,李汝宽不会说德语,他们用英语会话交谈,聊起来很融洽,于是,交上了朋友。

比德尔购买古地毯,也向德国和其他国的朋友介绍中国古地毯,奇珍祥的地毯生意越做越兴旺。在琉璃厂古玩铺的地毯生意几乎没买卖可做时,奇珍祥却大量收购古旧地毯。老古玩行人回忆说:北平沦陷时期,奇珍祥的买卖很好,交了些德、意、日的买主,出口地毯,城里的大部分旧地毯被他们买走,还到外地去收购。

但旧地毯的货源有限,于是,奇珍祥开了两家仿做旧地毯的作坊进行生产。一家设在南岗子法华寺,由技师啜再荣主持织做;一家开在校卫营,由王祯师傅带徒弟做活。他们按照古地毯的织做技法,用矿植物的色素染色,图案仿古。编做好了放在房顶上风吹日晒,去掉浮色;用人工脚踩,像似使用过的。还要用梳子梳、耙子耙,使地毯的绒毛疏松,呈现出松散自然、古色古香。由于仿制技艺高超,仿制的古地毯同样受到国外人士的欢迎。

奇珍祥做日本人的地毯生意,也做些瓷、铜、杂项等古玩生意。李汝宽同日本的古董商山中、福田、高田等许多人在生意场中变得熟悉起来。

在香港开办公司去东京设古玩店

1945年日本投降后,奇珍祥在上海金陵西路54号、南京中山路分别开设分号,主要经营古旧地毯,从天津进拉绞地毯补充货源。以后地毯的销路转移到美国。李汝宽的英语好又善于交际,同美国的收藏家、考古学者、富商大贾、军政人员都有交往。据他的外甥王哲东说,李汝宽交了两位美国将军朋友,他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位考古学者,在考证古地毯上有成就。

1948年,李汝宽将北京、南京、上海的奇珍祥关了张,将货底运往香港,在香港九龙开设利华有限公司,经营新旧地毯、皮货和漆木家具等。50年代初,李汝宽将利华公司交给他的师弟王德纯经营,他本人去日本东京开古玩店去了。

战后日本东京古玩业萧条,古董价格低廉,李汝宽同日本古董商早有交往,借老朋友的关系买卖文物,并帮助他们代销,从东京买货到纽约销售。美国的古董商、收藏家中李汝宽的朋友不少,他在纽约站住了脚,从此,他往返于东京、纽约和香港,鉴定经营中国古地毯和瓷铜杂项等文物。不久,便出了名,成了富翁。

定居美国游览欧洲

20世纪60年代初,李汝宽定居美国,入了美国国籍,同时被称为专家学者。他经常携带缠过足的老伴去西德、法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参观旅游,在各国博物馆和大学里讲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对古地毯、陶器瓷器和漆器的讲述较多,同时也鉴定经营文物,甚受各国朋友的欢迎。

20世纪70年代,李汝宽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开始著书立说。1980年,李汝宽在美国和日本出版了他的英文著作:《西域长城艺毯图录》、《宋代青花瓷器》、《中国漆器》等,成为闻名世界的考古学者。

眷恋祖国怀念故旧

改革开放盛世到来,李汝宽于1981年回到久别的北京,由他的住在北京的外甥、古地毯鉴定家王哲东跟老古玩行同仁取得了联系,并宴请了他们。当时健在的古玩行的老人范岐周、邱震生、李卓卿、赵嘉章、程长新、李孟冬、王鲁、徐震伯等,回请了李汝宽并合影留念。他们感慨万千话当年。李汝宽跟范岐周在学徒时就认识,李说:我们学徒出身的人,一生勤苦耐劳,到老了,被收藏鉴赏家们称为“行家”,太不简单了!明代大画家徐渭自述中都不敢自称“行家”,我等是何等荣幸!范说:我们虽被称行家,甚至加上了“老”字,但比起李汝宽老弟则诸多不如,从学徒出身到美国去当教授,著作颇丰,成为著名考古学者,是咱老古玩行人的光荣。

从此,李汝宽隔个一两年便回国一次,在国内参观游览,鉴赏文物,考察古老地毯的发源地,参观各地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有一年,他到北京雍和宫游览,见到一块乾隆年代的新疆和田编做的三个圆光、四周海水江崖的栽毛毯,便建议洗净收藏或陈列展览。雍和宫管理人员听后将这块栽毛毯陈放在雍和宫的法轮殿东侧班禅楼内,作为珍贵文物展出。

笔者有幸于1987年,在王哲东师兄家与李汝宽师叔会面。他听说我正在采访古玩珠宝界的老行家,准备写京城老古玩市场史话,便说:咱爷俩虽头一次见面,我与你伯父陈中孚可熟悉透了。他性格开朗豁达,见人便哈哈,笑脸相迎。“你要写书很好,中国古人写书讲究留有笔德,对社会和后人有益有用的书,才能流传长久。古玩行、珠宝玉器行里的历史故事多,老一辈人鉴定各类文物和珠宝钻翠玉雕的经验丰富,你是大有可为了。希望你锲而不舍,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预祝你成功。”

1993年夏,李汝宽以86岁高龄又来到北京,参加研讨青花瓷器起始时代问题,并带来唐代青花瓷实物,《北京晚报》报道了他来京的消息与活动。此后,我再没听到他来北京的消息。 责编岩梅

猜你喜欢
古董商古玩
古瓶
说说古玩、古董和文物
完美无缺
古玩抢劫
古玩,年代越久就越值钱吗?
王莫
古董的价值
聪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