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向深圳学习什么?

2001-12-30 09:57段金录
中国民族 2001年4期
关键词:特区深圳人才

段金录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登上49层被誉为80年代“中华第一楼”之称的深圳国贸大厦时激动地说:“深圳是中国人民精神和能力的有力证明”。世界资深政治家李光耀预言:“深圳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

深圳——这个昔日南海边上的荒凉渔村,由于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失落和信仰的迷惘,曾经是大陆逃港人数最多的地方。从1980年中央决定正式创办“深圳经济特区”以来,短短20年间,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一座拥有良好基础设施、优美环境、400万人口,占地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奇迹般地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

深圳的成功,有其内在客观必然性。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归纳的那样:“总结特区建设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独创相统一,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圳的主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人从创办经济特区那天起,就按小平同志关于“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要求,凭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闯”字当先、开拓进取。深圳特区的创业史,毫无疑问,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深圳人深深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加速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敢试敢闯,敢进盲区、禁区,只有人们思想解放了,才能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发展经济。“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凭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特区的建设者们为了经济的发展,第一次敢于把祖先认为是神圣的根、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租给洋人和资本家,闯出了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的路子,深圳人戏谑地对外商说:“你发财,我发展,大家何乐而不为”;在市镇建设中,第一次用承包方式逼出了三天建成一层楼房的“深圳速度”;响亮地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无功就是过”的口号,树立起与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法制观念、开放观念、时间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以及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借船出海”和“借鸡生蛋”的思路大胆吸纳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原材料,形成特区“两头在外,多进多出”的开放式外向经济发展战略;不少深圳人用“红灯亮了绕道走,黄灯亮了不熄火,绿灯亮了加快跑”、“踩线不越线”的形象比喻,用够用足用活上级给予的试验权和特区优惠政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率先放开物价,形成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价格体系;敢于首次把长期视为是资本主义特征的证券、股票交易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公开打破铁饭碗,实行了干部管理的选举聘用制和劳动用工的合同制;把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规律引入企业竞争机制,促进了企业的现代管理。

就这样,深圳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贡献了一种精神——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贡献了一个新体制——通向强国富民的、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对深圳的经验作了高度的概括,精辟地指出:“深圳的主要经验就是敢闯”。

聚天下英才为特区建设所有

特区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多少,不仅关系到特区能否起步,而且关系到特区建设的成败、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后劲的强弱。因此,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为特区建设所有,是深圳的一项基本策略。

20年来,深圳大胆地打破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干部统分统配、人才地区所有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制定了特区优惠的人才引进和保护政策,开辟了不拘一格的多种形式人才引进渠道,抢占人才引进的制高点。采取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商调选调、招揽大中专毕业生和研究生,接收安置部队转业干部,定期聘用,随项目引进,鼓励留学生来深工作,吸引国外和港澳台人才、智力资源等办法,促成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现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才圈和人才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人才匮乏的局面。目前,全市机关公务员队伍平均年龄30多岁,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85%,比1979年仅占8.7%的比例提高了76.3个百分点,而且硕士、博士人数不断增加。在深圳,人们不仅注意到文凭,更主要的是注意到知识和才能,政府职员采用选举聘用制后,增大了重在业绩表现的成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不仅在政府部门蔚然成风,而且在企业单位更为突出。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科研部门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还在国外设立了几十家研究开发机构。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属于企业创办的占91.7%,全市9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究经费来自企业。凭着这高、精、尖的人才优势,深圳腾飞了,科技事业得到了持续发展。高新技术的注入,不仅促成了“深圳速度”的提高,而且使产业结构趋于更合理,产品质量更优良,成本大幅度减少。深圳的三类产业之比已达到1.2∶50.2∶48.3。在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更是惊人,199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占8.1%,1999年就达到819.79亿元,比1991年增长35倍。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超过了40.5%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深圳经济发展提高了层次,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物质文明不能以削弱和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早在初创特区时,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圳的创业者们没有辜负伟人的教诲,一方面以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奋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年超过了亚洲四小龙;另一方面,一刻也没有忘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最早喊出了“物质文明不能以削弱和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口号,并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明确作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归纳起来,他们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有:

一是坚持特区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深圳人特别注重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市委、市政府分期分批,以长班短班相结合的方式把在职干部轮训了一遍。并在全市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在干部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讲廉洁”的“五讲”活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主动意识、合力意识、效益意识、奉献意识”;制定了规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的制度30多项,规范政府公务员行为和实行党内、党外监督的制度190多项;近年来还开展了全市企业评政府职能部门的活动。三是特别注重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他们率先开展以“创优良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重点,以“同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等为主题的文明城市、优秀示范小区和“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深圳”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开评选“文明市民”和“文明单位”、“青年十杰”、“优秀外来青工”;进行了“富裕了怎么办?”、“怎样做个深圳人?”的大讨论;推出了数万名青年参加的“拒绝青春荒芜,弘扬青春本色”的《青年约章》签名活动。在全市十多个闹市区、点投放公益伞的活动,用社会评论、社会监督来把为社会排忧解难的活动坚持下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成为了深圳特区独有的风景线。

针对深圳是新兴工业城市的特点,深圳在推行“三个一批”(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一批名牌产品)的工业发展战略中,创办企业文化,注重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始终如一的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市民争相无偿献血已蔚然成风,1993年至今,共有12.5万名市民无偿献血,到1998年实现了临床医疗用血来自无偿捐献的目标。

为认真落实邓小平“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政府筹集解困济难基金1034万元,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广泛开展“特区与老区、山区心连心”和“深黔携手,扶贫帮困”活动,投入40亿元资金,对口扶持了13个省的66个县建设了324个项目和“希望小学”298所,资助失学儿童8.8万人,免费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8000多名。从深圳的实践,我们看到两个文明一齐抓的结果是:经济的大发展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高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对深圳的经济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深圳人说得好,只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是真正过硬的经济特区。

“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深圳一带原本是一个落后的小农村,在现代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同时,农业这篇“大文章”怎么做?

早在特区创办之初,中央就明确提出:“把深圳特区办成以工业为重点,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科研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1992年面对“有人、有地、有房、有钱”的“农民优势”,稳妥地进行了全部农民一次性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工作。从此深圳成为了一个没有农村的特区。深圳的农业开始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企业。到1999年,深圳农业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鲜活绿色产业生产为主的“三高”农业的转变。面向河对岸的香港,深圳农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圳走出了一条以香港市场为导向、以绿色无害为标准、以鲜活产品为重点、以政策资金为保障的农业生产思路。由于深圳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圳的农业生产从过去自给农业发展到现在的“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成为开放的现代农业。去年深圳生产的蔬菜、肉鸡、鲜奶、乳鸽等农产品分别占香港市场的10%、40%、50%和55%,有的还经过香港转销到世界各地。深圳的农业正向商品化的大农业、高科技、大市场发展。

当前,深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毫无疑问,特区还要‘特”,“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精神,进行第二次创业,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利用“特区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把深圳建成一个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政治稳定,社会文明昌盛,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一流,人民生活幸福,投资环境优良的新型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深圳人民许下诺言,将于200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深圳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市。

深圳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全方位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学习深圳,就是要学习他们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自立自强、竞争拼搏的精神;务实勤奋、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精神;崇尚理性、自由和谐的精神;公正严明的法制精神,尊重知识人才的科学精神;民主自律的社会精神;开放兼容的文化精神。我们学习“深圳精神”,最根本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深圳人凭着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决心和勇气,特别要学习他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敢于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的弄潮儿精神,把西部大开发踏踏实实搞好,把民族地区千方百计建设好。

猜你喜欢
特区深圳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DC炫特区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