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抵抗与执着的追寻

2002-07-29 06:40谢昌余
丝绸之路 2002年7期
关键词:军旅散文生活

谢昌余

西北军旅作家杨闻宇,是近年来活跃于文坛的、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已被收录于多种散文选本、散文读本和名作文库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较高的赏读价值。

我过去曾零星地读过一些杨闻宇的散文,印象是文风质朴,文笔优美,文章韵味悠长。最近,季成家教授将杨闻宇同志去年新出的散文集《风来浪也白头》推荐给我,较集中地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之后,这种印象更深刻了。特别是那些怀乡忆旧的朴素文字,浸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仿佛是从田野吹来的清风,使人陶醉,使人留恋,使人产生对于逝去的那种略带浪漫情趣的诗意生活的向往。比如,《薯忆》这篇文章,是关于家乡的回忆文字。关中农村出产的普普通通的红薯,在作者笔下是那样充满灵性,充满人情味。从成长到成熟,从种植到贮存,从离开泥土到进入人们的生活,简直就像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一首让人咀嚼回味、反复咏叹的抒情诗。

乡村生活的诗意和浪漫,让作者怀恋和向往;乡村生活的闭塞简陋和极左思潮对于农村的伤害,也使作者忧伤感叹,产生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村琐忆》里回首的那些往事,那些苦涩而无奈的人世悲欢,以及农村子弟为告别那贫困落后、愚昧原始的生活而进行的艰难跋涉,至今仍让作者动情熑枚琳咄锾尽

散文是最讲究作家创作个性的文体样式,无鲜明的个性特色,难有优秀的散文创作。但散文的个性又总是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这些普遍性的东西割舍不开的。愈是有艺术个性的散文作家,愈能从深层感应时代的脉搏,体现社会的良知,把握历史的走向,跳动民族的魂灵。杨闻宇无疑是极具个性、有着独特文体风格的散文作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散文语言刚健质朴,有着浓厚的古典文化的韵味和秦陇文化的印记,而且表现在他观察现实、反思历史、格物论事、品评人物时所独有的军旅作家的胸襟和气魄。读杨闻宇的散文,常有一种浩然之气荡于胸中,使人产生对于俗世生活中那些蝇营狗苟、愚妄无知现象的反感,对于那种陷于汹汹物欲而不能自拔,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的抵抗。

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散文时代,平平安安过日子,安安心心度时光,享受太平盛世的恩泽,体验歌舞升平的欢乐,这就是生活的主调,今人的理想。不错,20多年的历史巨变,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共和国历史上难得的清平盛世,物质丰厚、生活安定、国家兴盛繁荣。但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现实的一个表象。与繁荣相伴的,还有腐败丛生,贿赂公行,精神贫乏,生活空虚,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信誉危机,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势利和寡情。种种现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确进步了不少,但这个世界还远远不是那么完美无瑕。稍有良知、稍有清醒理智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能不居安思危、心怀忧虑吗!应该有一种民族精神的高扬,来抵抗这种汹汹物欲横流的挑战;应该有一种高尚情怀的开掘,来引导人们迈向更加充实而宽广的人生境界。

杨闻宇的散文,一方面是对俗世潮流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对某种深沉阔大、巍峨雄伟的人生境界的追寻,某种血性豪气、慷慨胸襟的向往。六骏踪迹今何在?那风云飒爽、毛骨森森的天赐神骏,那足以压倒金银珠宝的稀世艺术珍品,随着历史的风尘风流云散,遥遥远去了;那骏马精神,骏马风姿、骏马的风骨和神韵也遥遥远去了吗?(《六骏踪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人,对未来怀有向往的人,对这种精神的消逝能不感到伤感吗?《至今思项羽》,思的不是项羽那70余战、战无败绩的赫赫战功,而是垓下一败、败得地动山摇、勇烈无比的英雄豪气;是项羽那坦率粗犷、光明磊落的人品道德;藐视群雄、天真未凿、率真无忌的天然本性;言信行果、宽容大度的强者风范。自古以来,史家多以成败论英雄;成者王侯败者寇,更成为多少乱世枭雄信奉不移的人生信条。但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却独具慧眼,以如椽之笔写下这堪与浩浩江水相比并的旷世雄文;千年之后又有漂泊流浪、饱经忧患沧桑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秋传诵的《乌江》诗。这一前一后,一文一诗,既给我们的文学史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也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史添加了一道不灭的光辉。杨闻宇的散文,将史事与文学、文物与现实,相映对照,浑然成趣,既是对项羽的血性豪气和虞姬的刚烈贞柔的追寻,也是对司马迁、李清照那豪气贯注、真情流露的文章风骨的追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杨闻宇的散文,真纯自然,毫无虚饰,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他怀乡忆旧,是从此时此地的感受出发,追寻那已然逝去但能给人带来温馨和向往的诗意和青春;他纪游抒怀,感天地之永恒,叹人生之飘渺,发思古之幽情,是对现实所闻所见之感慨;他徜徉大自然,面对广袤宇宙和浩浩苍穹的沉思、叩问、遐想,是对大自然那博大宽广的仰慕和崇敬;他格物论事,穷究事物之本相,以自然之法理补人生之缺憾,是对自我的反思和审视;他品评历史人物,纵论人世沧桑,常能从人所共知的历史定论中挖掘出未曾彰明的某种本质,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延安与绍兴》,一北一南两个地方,一毛一鲁两个人物,本来难于连在一起、讲在同时。但作者却从人所熟知的某些细节和某些资料出发,以“文化造就人物本性”“民族精神贯通伟人灵魂”的识见,寻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成就了这篇耐人品读再三的妙文。“‘鲁迅精神先行,‘延安精神后行;陕北因为有了这‘一等圣人的火焰与光辉,嗣后才形成了‘圣地延安”。这个结论是让人惊讶的,但这个结论却同时是真实可靠的,它给人的启迪和思索是启蒙式的引导,也是智慧性的开启,让人读之余味无穷,思之倍受启发。

杨闻宇是个诚实勤奋的军旅作家。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刚毅坚韧的思想性格,他总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思考着,学习着,写作着;军旅生涯也锤炼了他求真务实、不事张扬的文人本性,他的为人又那么朴实无华、内蕴深厚。他以性情为文,也以文章颐养性情。在《登陵忆》一文中,作者从野史笔记中发现了许多平时未曾想到也想不到的事情,窥见了帝王业绩上所笼罩着的神秘色彩,“重新检点自己精神活动的发展进程及蜿蜒于其间的辨证脉络”,于是,顿悟到“人生,恐怕不在于盲目地登高,关键还在于生活得有追求、有探索,以至有深度”。这是他从现实中顿悟到的生活哲理,也是他在文章中告诫给人们的生活哲理。

不断地探索、追求,不断地思考、学习,这是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的为文之路。唐人杜甫有诗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杨闻宇将近耳顺之年,但他仍在勤奋地学习、写作、探索、追求,我们希望他的人生道路更加充实完整,也希望他的凌云健笔更加纵横驰骋,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意味深长。

杨闻宇创作简况

1943年冬天生于西安东郊农村里,1964年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70年入伍,在野战部队从事文化工作,1976年进入兰州军区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创作期间,有两年时间在兰州军区司令部从事行政工作。

笔耕30年,出版过散文集《灞桥烟柳》、《野旷天低树》、《白云短笺》、《江清月近人》、《日月行色》、《绝景》、《不肯过江东》、《大风起兮云飞扬》、《笑我多情》、《风来浪也白头》;出版过报告文学《罗盛教》、《丙子·双十二》、《不惑的人生》、《圣地风景》;散文理论方面出版过《漫谈军旅散文》犉澜槲难ё髌烦霭婀《大西北写真》、《军旅文学作品选析》、《绝调重弹》、《甘肃省五十年散文选》、《硝烟散去--二十世纪军旅散文集锦》。1998年5月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聘请为《新中国军事文艺大系·散文卷》主编,编辑军旅散文约300万字。

创作期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四家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有百多篇散文作品被各类文库、大系、选本收录,现摘列重点选本如下:

一、《六骏踪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3月收入《中华散文百年精华》。

二、《祁连雪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6月收入《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三、《暮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收入《中华百年散文·怀乡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月曾收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四、《登陵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收入《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2002年1月天津教育出版社收入《百年百篇文学精选读本·散文卷》。

五、《黄河臆象》,作家出版社1999年9月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

六、《乡村琐忆》,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收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七、《至今思项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收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选》。

八、《戏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收入《中国当代名家散文经典》。

九、《且看小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收入《十年精短随笔百篇》。

十、《日月行色》、《六骏踪迹》,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1月收入《散文家喜爱的散文》。

与朱光亚同志合著的《丙子·双十二》一书1994年获《五个一工程奖》(丛书之一);1995年6月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更名为《西安事变》,以长篇小说形式重新出版。

猜你喜欢
军旅散文生活
军旅青春正步走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胸怀军旅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