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中国电影的未来

2004-02-02 20:55陆邵阳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2期
关键词:文化

陆邵阳

商业化,可以说是电影的生存之道,但它绝不是电影的目的。

中国电影文化延续了一百年,如何保持属于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情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品格

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在哪?

对中国电影的未来,现在的电影人基本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乐观,另一种是过分悲观。前一种态度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即将迎来灿烂的未来,他们的理由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电影机制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产业化的步伐在加快,套在中国电影身上的锁链正在清除。第二,原先有限制的海外资本已经可以进入电影市场,在有些领域海外资本甚至可以占到75%,大量资本的注入将会直接提升中国影片的品质,民营资本也将大幅度地进入内地电影业;第三,中国电影的潜在市场和文化消费量是最大的。6家新批的电影频道即将开播,全国2亿7000万台家庭电视机,更是潜在的巨大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影片源,而视频点播系统的开发,将直接带来2亿人次的观众。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好莱坞也开始关注这块巨型蛋糕,它们已经准备好了《狄公传》、《画中人》、《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孙子兵法》等剧本,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推出一批中国题材的影片,分享电影大餐。

从这种种利好的迹象看,有些电影人认为目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好时机,面临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但前景并不能代表现在,蓝图也只是停留在务虚的层面,设想如何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现在下结论似乎为时过早。

而悲观者则认为中国电影将没有未来。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使中国电影不被击跨,反而在经受竞争的风雨中健壮自己的体魄,就首先需要电影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电影领域,毕竟不光是技术的竞争,观众在好莱坞电影里是得不到我们自己的情感生活的,这是中国电影的优势,也鉴于此,“拍好莱坞拍不了的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的生存之道。

中国电影的方向

中国电影初创时期,电影人的目的很单纯,并没有搀杂很多电影以外的东西,但以后的发展进程,我们电影事业一直受到两个东西的干扰,一个是把电影当作政治宣传品,这种形而上学的电影观已经使我们吃了大亏。还有就是把电影当成一种纯艺术作品,这也干扰了电影的产业化和工业化。这使得电影人从来不正经地去讨论它的票房、市场,乃至它的生产、营销规律。

从“左翼电影”开始到上世纪末,国产娱乐片的创作存在着一个断层,我们一直强调电影的“教化”作用,而忽略了娱乐功能。现在,严管电影,宽待电视的“鸵鸟”政策,都是导致电影的衰落的重要原因。

面临严峻的电影市场,电影局某些官员又提出了“无害为好!”的口号。“无害”其实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称“无害为好”就有些走过头了,它等于没有标准,放弃标准。

现在有一个严酷的现实,就是文化消费进入了一个非文化误区,和物质消费领域一样,存在着大量低品位的消费者。《红衣少女》的导演陆小雅痛心地指出,中国为了一个小小的真理,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中国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的问题是,“另一种”电影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它正在消失。

商业化,可以说是电影的生存之道,但它绝不是电影的目的,如果商业片成为电影的“主打”,它极有可能丢掉中国电影的文化特色。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迎合市场的同时,如何保持中国电影那种东方人很含蓄,很有味道的情感和格调。

中国电影文化延续了一百年,熏陶了多少心灵,它的价值绝不能单纯以市场的需求和生产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否则,我们就很难再看到像《黄土地》、《城南旧事》、《人鬼情》这样的影片,而恰是这样的影片不会被时间磨蚀,它代表中国文化的品格。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