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负债建立在想当然的乐观预期上”

2004-03-17 21:22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8期
关键词:负债新闻周刊消费

鼓励和刺激少数人超出实际能力和合理需要,追求一种奢侈,这对社会来说是不公平

新闻周刊:什么是个人负债消费的标准?

陈昕:要适度,但什么是适度,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社会与文化问题。最基本的是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公正、个人全面发展,要看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基本需求满足了没有。你贷款购买花园别墅,要看其他多数低收入人口在消费什么。他们的不满会不会因此升级为失望、沮丧甚至仇恨?社会发展和谐不和谐?在上述意义下如果你是适度的,我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而且政治上也可持续,否则离危机不会太远。

新闻周刊:但是人们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权利。

陈昕:是,但多少是足够?比如房间大小,人均不要低于20平米,否则会给人的情绪、生理带来不方便。但是如果人均住房大大超过这个标准之后,就是一种浪费,9亿农民根本不能够问津这样的消费,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浪费和动用的是全民的资源,如土地、水、电、煤,石油、木材等等,而那些低收入的,真正需要满足基本需求的人,在医疗、教育,维持和发展生产等方面,银行的信贷评估系统使他们根本进不来。这种制度鼓励和刺激少数人超出了实际能力和合理需要,追求一种奢侈,这对社会来说是不公平。

新闻周刊:为什么个人负债消费在中国得到了超速发展?

陈昕:因为利益驱动,当你塑造这个事实上的中产阶级消费的时候,整个生产领域会跟随,把大量的资源投资在满足富裕人口的消费上,同时忽略了中下层群体基本需要的生产提供。而且把这些通过媒体,通过跟经济学界的联姻,灌输给人们,告诉你这是必要的。你买了天通苑的房子,你还要买北京三环以里的房子,收入再好些,你还要考虑到郊区买别墅花园,不断刺激你,不断处于一种欲购情结,不断处于消费和能力的紧张之中,这样你“满足”了,而你又似乎永远不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得到了升值,利润的生产与再生产得以进行下去。

消费者认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是文化环境通过广告、时尚、媒介,把这种奢侈浪费的享受包装成了一种品味,一种风尚,一种现代性,一种成功,文化对大众的灌输已经使得大众失去了批判的眼光。

新闻周刊:但是美国的经济的确因消费投资而获得了发展。

陈昕:全球都成美国了,就没有美国了。这样的发展意味着美国要这样生活,发展中国家就不能够那样生活,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看看中国的资源,土地、森林、水源、石油,全面都在出现危机,如果2亿人有这种负债享乐消费的能力,资源还有吗?环境还要吗?低收入的人生活不是更要恶化吗?

新闻周刊:您认为在中国“负翁”中会出现负产阶级吗?

陈昕:怎么不会?看亚洲的金融危机,香港、泰国的房地产业,包括新加坡、包括日本,韩国,都比我们发达得多,一下子那些有房有车的人产业都被银行收走了,一夜之间倾家荡产;银行收走了一堆不断贬值的资产,也加重了自身的危机。一场金融危机就能够把社会打击到一个深重的灾难中去。

为了防范这种现象,国家要鼎力支持,防止崩盘,结果会使经济投入结构更加不合理。这个危机是有机的,一环扣一环,在中国,负产也必须要加强风险意识,比如粮食涨价、非典、石油问题、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西方国家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银行坏账、贫富分化导致的不满——这些你都想到了吗?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一个因素出了问题,就是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所以负债的信心与预期是不可靠的。

新闻周刊:作为个人应该如何防范这种风险?

陈昕:要适度,要知道风险性,不要把负债建立在想当然的乐观预期上面。比如80平米够用了,我为什么要买120平米呢?装修花3万可以了,为什么要13万呢,这都是规避风险的方式,适度、节俭,按需消费。

新闻周刊:您个人会选择贷款买车买房吗?

陈昕:会的,因为现在的这套体系把所有人都卷进来了,无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种体系不是没有问题,但人们似乎无法回避和抗拒,甚至不可以反思,这正是它的潜在危险性。

陈 昕: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负债新闻周刊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