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向“人”的回归

2004-04-24 08:32廖文胜
人民教育 2004年9期
关键词:小脚丫道德教育道德

廖文胜

任何一个常被记起、提及、回顾的话题,如果随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意,就会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话题,已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生命,建构着人类的价值。

道德教育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教育,而没有了道德,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人的一生,就是守护着某一精神价值,不断追寻生活意义的过程。这一精神价值的获得和生活意义的发现,就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

社会现实中的“人”不断地在给教育提出问题,教育又不断地在反观社会环境对“人”的迁移。在这样的相互观照中,“人”得以直面现实,直抵心灵。

道德教育尤其应该直面现实,直抵心灵,它是对我们思想与行为的“拷问”。然而,反思当前的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首先要改造的是它自己。换言之,道德教育自身存在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其一,对道德教育,我们更多地理解为讲道理。因而,道德教育总是以灌输、宣传口吻出现,从而在实际上偏离了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的引导,忽视了其道德观的自主建构。

其二,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成人观点的嫁接,忽视了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和对其成长需要的满足。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经历的人,一定是不一样的。对少年儿童的变化,我们是否及时跟进了呢?

其三,道德教育在方法上,片面地被视为对少年儿童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可是,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之前“不是一张白纸”,而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被限制和防范,而是生存、发展和享受。

其四,道德教育的过程,片面地强调少年儿童对于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服从,而忽略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对少年儿童道德体验的认同和尊重。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儿童思维”和“预设情景”。

其五,对道德教育的评价、判断、甄别,是单向的、“纸上谈兵”式的,因而是空洞的。因为,成人的认识和行为设计往往和少年儿童的实际有差距,我们的评价应着眼于真实的儿童,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

……

这样的“拷问”和“检讨”,还可以不断地深入下去。通过“拷问”和“检讨”,我们会找到问题背后蕴含的“价值”。然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展开讨论。

讨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旨归是对人的发展,因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而一切道德教育活动的共同特征,是把“人”放在优先地位。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都不能忽视道德教育活动的主體一学生。只有如此,道德教育才能鲜活、生动,道德教育的思路才会发生质的转变。比如,每所学校都要举行开学典礼,最常见的情景是全校学生站得整整齐齐,静静聆听从校长到老师、到个别学生的讲话或发言,更多的学生只是“旁观者”。但是,开学,是每个学生的开学,必须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人人都开学了,人都开启了新的校园生活。”学生不仅仅是一位聆听者、旁观者,更应是开学典礼的参与者、体验者、互动者。这样的教育才闪耀着主体人性的光辉。

其次,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还应有“儿童思维”。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其实,成人也是这样。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那些有具体情景,有图像,有亲身体验的东西,就能在我们头脑中频频再现、生成。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基本习惯的养成,如,上下楼梯应靠右行。我们通常是靠讲道理、写提示语来教给学生,但其效果往往是“水过地皮湿”。在我们重庆市巴蜀小学,每一层楼梯在上下楼梯的第一阶右侧,都画有两个小脚丫。孩子们每天上下楼梯时,这两个小脚Y既是无声的提示,也是无声的引导。而在和孩子们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对“小脚丫”还有更丰富的理解。有的孩子说:“小脚丫在我心中就像一条小路的起点,我们一踏上这条小路,就会朝正确的方向走去。”另一个孩子说:“小脚丫像一个安全小天使,在我心目中象征着文明!”还有的孩子说:“小脚丫使我们知道了靠右行,在行走中形成了一种楼梯的美。”其实,教育是什么?道德教育是什么?它是营造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教育文化情景。情景就是一种润泽、一种滋养,情景就是教育智慧的物化。所以,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触摸到儿童心灵,并且能让儿童触摸到,获得儿童的真心认同。这样的教育也是有魅力的教育,能让儿童终身难忘。这样的教育故事、教育事件、教育经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再次,讨论道德教育,关注道德实践,必然要直面实践推进的关键——教师。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是道德实践的营造者,其教育智慧的展现,主要在于对儿童的细腻洞察和灵动的教育策略。有一次听课,教师提问,一位学生举手发言。因为是公开课,下面听课者众多,发言学生声音太小,听不清楚。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位学生,机灵地把话简送了过去,发言者的声音立刻清楚了。教师抓住了这个细节,及时地对送话简的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们明白这就是一种“互助”,是“关注、关心身边的人与事”。也许教师这样做会影响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甚至影响当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毫无疑问,他秉持了既要“教书”,又要“教人”的理念。“书”是永远教不完的,教“书”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作为教师,对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样,教师才会理解教育为什么因真实而生动,因自由而鲜活:才会体验与学生智慧互助而成长,与学生生命交往而幸福;才能在朴素的生活中享受到快乐,其心灵与眼界才会变得愈来愈敞亮和明丽,也才会在道德实践中去“读懂学生”,进而创造美妙的教育境界。这一境界体现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话增加,以心换心,彼此倾听,倾听变得更耐心,更宽容,而不是盲目地急于下判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不会仅仅把家长看作孩子的父母,而是把家长作为一种新课程资源,作为“班级经营”的合作伙伴,教师在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合作后,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中,构建起教育团队,在教育教学中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达成价值的共识,形成一种分享的氛围和感激的心态。

这样的讨论以及由此形成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盘活"了家长,同时也对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不仅应引领学校舆论的导向,在理念上超越固化在我们头脑中的“模式”,打破一些“定势”,而且面对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困惑与冲突,要勇于承担起决策者的重任,坚持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

——道德教育需要鲜活的“教育场”。所谓“鲜活”,就是真的生活、真的世界、真的经历,甚而是真的痛苦。我们应正视价值冲突,因为有绿才有红,有黑才有白,有丑才有美,这才能使學生真正涉入到由不同个性和眼界所构成的“精神场”。其意义是,在真实的道德实践进程中,人的行为偶尔会发生偏离、失误,我们是立即上升为道德问题,还是从心理的、社会的、专业化水平的角度去做科学的辨析和智慧的引领。这,正是道德教育的活力,也正是道德教育者需要的理智与诚实。

——道德教育需要社会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是思想的到位,还应表现为“环境资源”的供给,诸如博物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的设施、设备的提供。我们不仅要思考“建什么馆”“怎么建”的问题,而且还要先回答“为什么建”、“为谁建”的问题。我们提供的这些“环境资源”是否能成为“立体的、凝固的教科书”?这些“环境资源”是否能在“展示历史”的同时“引领未来”?我们是否能为未来的主人——下一代搭建一个又一个参与、体验的平台?这些问题都不能忽视,这样,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才称得上是“文化工程”。这其间,关键还是在人。即使有了资源,我们的教育者又能否对资源空间的利用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呢?现实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缺少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无视”资源的存在,浪费资源。其实,资源有没有价值,还要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和利用资源的意识。

说到此,我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词来:高科技。育人是不是最高的科技?应该是。因为,茫茫宇宙、大千世界、社会世相、芸芸众生,一切活动都会聚焦、链接、栖止在一个点上——人。而人的一切活动,则是要通过教育去创生造物主所赐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价值。一切高科技也同样缘于人的科学,人的技术,我们的认识也会自然从“物”的终极回归到“事”的起点——人的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儿时走过来的,每一个人也都有受教育的经历和成长的体验。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留在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教育,关于“人”的道德教育就会融通生命,散发出亲切的魅力,舒展每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妙。

猜你喜欢
小脚丫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雨娃娃的小脚丫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两个愿望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小脚丫斑马线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迷路的小脚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