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务实之举等

2004-09-10 07:02
中国经济 2004年9期
关键词:国家电网电厂图书

最务实之举

北京奥运“瘦身”

雅典奥运会开幕的时候,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暂停施工了。与“鸟巢”同样需要调整方案的北京奥运场馆,还包括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馆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大屏幕视频墙。有消息说,“瘦身” 计划将涉及整个奥运工程。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任何一个城市举办,都意味着庞大的工程建设,意味着种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的运用。高昂的费用曾经使奥运会成为经济上的噩梦。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终于在最后一分钟完成了准备的冲刺,但是整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同时也在暴涨。整个雅典奥运会工程很可能会超过三亿欧元--是最初所预计一点四亿欧元的两倍多。所以有人说,一项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已经变得奢侈。

而导致北京奥运“鸟巢”停工的原因,是一封直呈总理温家宝的信件。信件起草者就部分奥运工程“崇洋奢华”上书,质疑这些建筑“片面营造视觉冲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义。这封信指出:由求大、求新、求洋而带来的安全与浪费问题,正在逐步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硬伤"。

事实上,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一次办公会议上强调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有分析认为,这次“上书事件”是高层意向落到实处的重要契机。北京奥组委甚至希望205亿奥运会场馆建设投入能够再压缩20亿到30亿元。而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北京奥运会承载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强国的梦想、富强的渴望、崛起的自豪等等。“但是,我们的一些理念偏离了当代中国人在刚刚富裕起来后应有的理性。”有专家说。

北京奥运工程的“瘦身”计划传出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务实也许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应该保有的态度。

最不乐观的买卖

国电出售发电厂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正准备出售旗下11座发电厂,此举被认为是中国政府设法避免能源危机的各种举措之一。因为能源危机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威胁,并打击海外投资中国的热情。

国家电网公司是中国2002年组建的两大电力分销商之一。2002年底中国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华能、华电、大唐、国电、中电投5家发电企业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4家辅业集团。11家电厂是按政策指令留给国家电网公司的资产,当时政府态度即是11家电厂将由国家电网公司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变现,用于电网建设资本金的不足及支付部分改革成本。而最新透露出来的消息是,出售的原因可能是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为几年后赴海外上市做好准备。

两年的时间里很多情况在变化。在2003年,中国出现了大面积的全国性“电荒”,而电力短缺推动了电力投资的新热潮。据悉,在未来两年中,中国拟投入2000亿元建设144家新电厂,新增装机容量为75干兆瓦,另外还有装机总量为250干兆瓦的电厂等待批建。其中在浙江和广东这些严重缺电的省份,许多电厂可能会先建后批。

追涨杀跌的电力投资方法很可能导致短缺与过剩的恶性周期循环。2003年后开工的火电项目将于 2006年前后投产,巨大的新增发电量将面临过剩的风险。

有民营企业对此表示冷淡,认为“前两年投资还行,现在太热了。太热了就没法做了。”另外收购之后的整合难题也使民企处于观望状态,他们认为收购国有电厂并不是唯一选择。

而国际发电厂商虽然希望在中国获得较大的立足点,因为中国快速的经济扩张有望加速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但中国监管体系不透明,电力行业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对国际投资者的兴趣可能有所影响。

最强信号

金融企业破产成为现实

中国不久将允许金融机构申请破产,相关法律已经开始起草。6月份,该法律草案提交到全国人大进行审议,预计十届人大常委会将在下半年对该法律草案再进行两次审议。

法律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允许金融机构破产,破产法也应适用于金融机构。 破产法的出台,将为债权人提供充分的保护,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

国外的法律专家对此也表示欢迎:“中国早就需要一部新的破产法来规范市场。而目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这种法律构架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

有评论说,这将会对公司产生巨大影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尤为突出。破产法将解决中国银行体系的痼疾,会加速国有企业重组和不良贷款的回收,一些受债务困扰的公司会由此得到新生。同时,国家的破产制度还要进行各种修正。只有这样,中国巨大的不良贷款市场才能发展,国外投资者才会增加在华投资。

最值得期待的大戏

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大战在即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日前表示,到2004年底,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的书、报、刊批发和零售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已正式对外商开放。

自2003年中国对外开放图书零售市场后,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直备受关注。据于永湛透露,中国已经批准11家外商进入零售领域。

中国的图书、报刊分销市场一直是外资觊觎之地。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图书市场每年以14%-16%的速度增长,总营业额接近1000亿人民币。

在外资进入之前,中国的民营发行公司早就开始“跑马圈地”。与传统邮局、新华书店等“主渠道”相对应的“二渠道”——民营发行公司已在市场的缝隙里摸爬滚打多年,影响力颇大。2001年的官方统计显示,中国图书市场销售额中30%来自民营渠道。由于“二渠道”在经营上比“主渠道”更加市场化,它们带来的实际销售收入已经与“主渠道”平分天下了。席殊书屋、北京正源等都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图书流通渠道。

而外资触角也早已深入业内。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贝塔斯曼以蛰伏中国10年的耐心来表明它对中国市场的志在必得。自7年以前被允许在上海开展图书零售业务来,贝塔斯曼2002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3亿元。贝塔斯曼对进军中国的策略和方向早已成竹在胸。“目前,贝塔斯曼专注于零售市场,并不意味着贝塔斯曼以后不会专注于批发市场。”贝塔斯曼中国区总裁文德华透露说,只要政策允许,贝塔斯曼将进入更多领域,也不排除贝塔斯曼集团擅长的出版业。

而香港泛华集团也颇为值得期待。2003年突然发力抛出14亿元欲打造全国报刊发行网。其扩张劲头让众多的经销商都感到一场“大戏”即将上演。

猜你喜欢
国家电网电厂图书
下饺子喽
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抗干扰技术运用分析
世界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纳入国家电网主网覆盖
班里有个图书角
电厂烟气脱硝装置对锅炉运行的影响研究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