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仿唐古都

2005-11-07 06:45
当代世界 2005年10期
关键词:鉴真日本

万 振

位于日本京都以南,大阪以西的奈良市,是一个仅有36万人口的城市。它在日本城市按人口的排名中,也只排在50位之后。但这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名城,虽然没有宏伟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闹市,却拥有众多的文物国宝、名胜古迹。整个城市古色古香,朴实无华,主要市区仍像古代那样,多“条坊”式的街道(棋盘状),多木结构的房屋,即使是最繁华的街道,其路面也不宽,街道两旁多为吊挂着各种装饰物的老店铺,别具特色。市内结构精巧、殿宇宏伟的古刹名寺,随处可见;木墙瓦顶、两层的普通民居,比比皆是。国宝级的文物就占全日本的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就有7处之多,其知名度与京都不相上下。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更是倍感亲切。奈良这座名城,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寺庙建筑,无不蕴涵着浓郁的中国隋唐遗风。1974年,奈良与我国的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又增添新色。

日本古老文化的摇篮

奈良市坐落在近畿地区的奈良盆地上,古称大和,是日本最初的国家大和朝廷的诞生地,也是日本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传统服装叫做和服,传统饮食叫做和食,均与此有关。

奈良地区是日本古代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的活动中心。这里集中了日本众多的古城址、古寺庙、古神社、古坟群和各种文物古迹,如平城宫址、法隆寺、东大寺、兴福寺、唐招提寺、药师寺、元兴寺、春日大社、高松冢等,其中有最早的都城、最古老的木结构寺院、年代最早的古塔、最大的铜铸佛像,它们有的被日本奉为国宝,有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折射出奈良的历史变迁,也显现出日本古老文化的深原积淀。

奈良时代,也是日本古老文化发发展的高峰,对日本后世界影响较大。这一时期,已用表示音符的汉字(称“万叶假名”)来记录歌谣和历史传说。如记叙日本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帝王谱系的《古事记》、描绘男女之间纯朴爱情的诗集《万叶集》、模仿中国史书编写的国家正史《日本书记》、记载日本各地的气候、物产、山川地名由来的《风土记》等等,都显示了日本古代的灿烂文化和日本人民的智慧。

小长安平城京

古时的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每换一代天皇,都要迁都一次。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限制,所建宫殿都非常简陋,同时也说明当时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天皇权威尚未确立。645年的“大化革新”,特别是“壬申之乱”(672年)后,日本大量学习和借鉴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使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自诩为神的代言者,“兼并天下,可使万民”。天武天皇末年,决定在飞鸟地区(今奈良县原市和高市郡一带)模仿唐长安修建藤原京。691年(持统天皇5年)开始动工修建,694年遂迁都于此。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不适合作为全国的中心,于是有重新择址,另建新都的设想。708年,元明天皇(661—721年)看中奈良这块宝地,决定在此营造新都。他在诏书中说;“方今平城(即奈良)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存,宜建都邑。”当年年底就举行了奠基仪式,以唐长安为蓝本进行建造。710年,元明天皇率百官贵族,从飞鸟的藤原京迁到平城京。此后直到桓武天皇初年,在近一个世纪里,日本有七代天皇以此为京城。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耕,注重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奈良时代”。

平城京是一座完全按计划建设的都城,其规划是模仿唐都长安,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4.4公里,面积约为长安的四分之一。街道布局,酷似长安。城的北端,有边长为870米的正方形宫城(平城宫)。宫城内既是天皇的寝宫,也是议政之地,这里有太极殿、朝堂、朝集殿等宏伟宫殿。宫城四周有12道门,出朱雀门(南门)便是南北走向的朱雀大道,大道两分市街,东侧为左京,西侧为右京,左右两京街道如棋盘,道路纵横相交,有规则地划出方形的坊里,坊内又划分成坪或町。整个城市结构划一,布局严整,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但惟一和长安城不同的是,平城京没有长安那样的城墙,这可能是日本没有外族入侵和便于农村供应物资的缘故吧。

在此期间,由于朝廷推行文化奖励政策,明确宣布:“文人武士,国家所重,医卜方术,古今师崇。”“优游学业,堪为师范者,特加赏赐,劝励后生。”并大量吸取唐朝文化。因此,唐朝的佛教、儒学、建筑艺术、美术、教育、汉方医学、文学等在日本广为传播,相互影响,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奈良文化,在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94年,桓武天皇将京城迁往京都盆地的平安京(今京都)后,平城京街市大部分逐渐变为田园,但寺院却原样地被保留了下来,并以此为中心,重新组织街市,构成今日奈良市旧街的基础。

鉴真与唐招提寺

凡是到奈良参观旅游的游客,无不去唐招提寺参观和瞻仰鉴真和尚的坐像,从中不仅可以领略日本古代的灿烂文化,而且还可以了解奈良与中国唐朝的密切关系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鉴真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都县)人,生于公元688年,是当时著名的高僧。742年10月,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等赴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弘法传律。鉴真认为,中日两国是“有缘之国”。为了传播佛法,弘扬大唐文化,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欣然接受渡日弘法的请求,并着手进行准备。从743年初开始计划至753年底渡日成功,前后历经11个春秋,六次计划,五次失败,历尽千灾万难,付出极大牺牲,即使连遭打击、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初衷、夙志不变,最终在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始获成功。

鉴真等一登上日本国土,便受到日本朝野僧众的热烈欢迎。圣武天皇对鉴真的到来,非常器重,敕封他为传灯大法师,委以授戒传律的重任。756年5月,又任命他为大僧都。翌年11月,又将新田部亲王旧宅和备前国水田一百町赐予鉴真,创建唐招提寺。758年,授予大和尚法号。763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禅房内坐化,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76年人生。他的轻生徇法,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和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献身的精神,深受两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曾随他一起赴日的日本遣唐使藤原刷雄得知大和尚圆寂,悲痛不已,写了《伤大和尚》一诗,颂扬鉴真的功德。诗云:“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禅光耀百亿,戒月千乡皎。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鉴真在日本十年如一日,设坛授戒,讲经传律,确立了日本佛教律宗的地位,为律宗的奠基人,被誉称为“盲圣”。围绕宗教活动,他在寺庙建筑、佛教艺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和弟子们营造的唐招提寺完全是盛唐时的建筑风格,尤其是该寺广七间深四间的金堂,气势雄伟,结构精巧,所采用的鸱尾、三层斗拱等都是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是日本现存最大最完美的古代建筑,是日本的国宝之一。寺内塑造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技法精湛圆熟,线条柔和洗练,造型庄重浑厚,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特色,为日本古代雕塑的珍品,被日本奉为国宝。特别是鉴真生前弟子为他塑造的一尊干漆坐像,尤其珍贵不仅被奉为国宝,还特别加以保护。唐招提寺是日本古建筑遗产中的重要文物,是研究盛唐时代建筑的重要参考范例,而且也是一千多年前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猜你喜欢
鉴真日本
探寻日本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泥泞路上的脚印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脚印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泥泞留痕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