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辞官的启示

2006-02-28 09:07林兴亮
党史纵横 2006年1期
关键词:濮存昕茅盾曹禺

林兴亮

据报道,最近著名演员濮存昕正式上交辞职报告,要求辞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职务。为什么?他坦承:“行政工作,坦率地说,和背词、塑造人物没关系,在二楼刚开完会闹得心情不愉快、吵架、争论,上三楼,进排练场你就背不来词,苦恼极了。我自己无能为力,也就觉得没必要误己误人了。”

人才观反映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导向。说实话,这些年,确实有不少人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觉得只有当个什么官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自己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所以有众多的其它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涌向这条狭窄的仕途。

其实,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能使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使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有的人具有理论天赋和创造性,适合从事高深的研究,可成为博学多识的高精尖人才;有的人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天赋,适合并喜欢从政,可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更多的人则擅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强,可成为应用型的能工巧匠。

这就是说,每个岗位的最佳人选并非都是智商最高、学历最高、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濮存听说自己当院长“无能为力”、“实在做不了领导”,这肯定是句推托之辞,但他说自己“这辈子只适合做演员”,这倒是一句大实话。因为,两者相比,在演员的岗位上更能施展他的才华,更能使他的事业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个问题上,已有过先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作家茅盾曾几次力辞文化部长,要求去专门搞文学创作。剧作家曹禺也多次打报告要辞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之职,以专心去写剧本。可是因为种种情况,都没被获准。其结果是,正当盛年的茅盾、曹禺由于行政事务缠身,无暇旁顾,后半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作品问世。

由此可见,在用人上也很有必要搞双向选择,尽可能做到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其用,尽可能让专业人员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假如类似濮存昕这样成就斐然的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们不乐意从政的话,还是不要勉为其难的好。

猜你喜欢
濮存昕茅盾曹禺
茅盾的较真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您未痊愈,我不敢老:濮存昕陪母重走人生路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濮存昕:抽空就按摩脚底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濮存昕每天学狗爬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