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词典里的仙女山

2006-04-04 07:12焦虎三
中华养生保健 2006年3期
关键词:彭祖

焦虎三

2005年5月,当我到达四川彭山仙女山山脚时,艳阳高照,但山门前门可落雀,看不见一位游人,景区的售票处门窗紧闭,两位景区的工作人员在一把太阳伞下无精打采闲坐着,这一切,清静得近乎于冷落了。我今天将要造访的仙女山,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老寿星彭祖修身养性的道场;世界养生长寿文化的发源地。

词典一: 蜀地佛之源头

1944年5月中旬,一阵巨大的轰鸣声打破了天空的沉静,12架美式大型运输机排成纵队,壮观地从仙女山上面飞过。这批飞机的目的地是距此处不远的四川新津县,那里有当时美军在中国第一、远东地区第二大的空军基地。12架运输机中搭乘的是美陆军航空兵20航空总队的第一批地勤人员。他们在新津机场顺利降落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久后,每天约有20余架运输机将各种设备器材、汽油、弹药、交通工具及指挥人员空运至此,再分送到川西各基地,空勤人员亦分乘轻重轰炸机、驱逐机抵达川西各机场;美式B-29重型轰炸机常从这里起飞去轰炸日占区和日本本土,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侵略。

这段《新津县志》中的史实,表面上看来,与我将要造访的仙女山并无多大关连,虽然在历史上,仙女山所属的彭山县与新津和同样距此地不久的成都所辖的古镇黄龙溪,都同属于三县衙门管辖。但2004年,正是在古镇黄龙溪的一个小饭店,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与我的一次交谈,让我有机会把它们各自所属的时光与历史的碎片,慢慢拼结在一起。

老人姓李,是那家小饭店的房东,年岁颇高但身体硬朗,十分健谈。据老人回忆到,当时在新津的空军基地,除了美国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外,也有不少当地的百姓在里面干些杂活。那些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川西,人地两殊,但是,据在基地工作过的同乡事后对老人讲,基地中有许多美国人,都知道离机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景点名叫“仙女山”。

现在,我们已无法考证这群来自大洋彼岸的蓝眼睛金头发的美国人,在来中国之前,是从何处渠道知晓了仙女山的存在。如果老人的回忆是确凿无误的,那么,惟一可以证明的是,今天在我眼中冷寂得几乎被世人遗忘了的仙女山,起码至上个世纪40年代,在海外还是颇具知名度的。

其实,仙女山在海外大名鼎鼎的情形,如依据此地的传说,至少还可向前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印度保拉法帝国时期。相传释迦牟尼创原始佛教后不久,听说东土西蜀有彭祖的养生长寿之术,出于对中华修身术的重视以及丰富佛教修心学说的需要,他即派弟子摩诃那与耶舍伽不远万里,前往东土取经。摩诃那与耶舍伽翻越雪山、涉水过河;风餐露宿一路奔波,终于到达了仙女山。虽然此时“古今长寿第一人”彭祖早已驾鹤西去,但此二人仍向彭祖的后辈弟子们,请教学习了养生长寿之术。

随后,摩诃那与耶舍伽便在此山静心修炼,长达十年时间。他们边修心养身,边翻译佛教经文,此即为蜀地佛之源头。二人回到印度后,将彭祖的导引行气术用于瑜伽功中,又将静坐修炼法提炼成为佛教的静坐打禅功。

摩诃那与耶舍伽“东天取经”的故事是否真实,今也无可考证了。但这个传说起码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早在远古时期,古蜀与今印度半岛就有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近年来,最迟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就已开通,史书中记载为“蜀身毒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一线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也为此传说增添了不少佐证的史料。如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海贝中,有一种齿贝,大小约为虎皮斑贝的三分之一,中间有齿形沟槽。这种海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显然,这种齿贝是从印度洋北部地区引进的。与此同时,三星堆遗址中,与齿贝同时还出土了大量海洋生物青铜小雕像。这一点有力地证实了三星堆古蜀文化与印度洋南亚地区古文明之间存在着直接文化交流和联系。因为古蜀民族只有身临印度洋地区,并在那里获得深刻的海洋生物印象,才会在古蜀地区制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青铜小雕像,从而使三星堆古蜀文化放射出南亚文明的奇异光芒。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真正让海拔608米的仙女山在神州众多的俊岭秀峰中占据独特地位的主角,我个人认为,还是《神仙传》所记历史上那位“善导引行气,尧时封于大彭,至殷未已,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的彭老寿星。他是中国古代公认的年龄最老的寿星,屈原《天问》篇里便云:“钱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何久长。”据说彭祖及其女儿在山生息修炼,最后成仙升天,故此山古称彭望山、彭女山。古蜀史志《华阳国志·蜀志》于犍为郡武阳县下载:“郡治,有王乔、彭祖祠”,又载:“王桥(乔)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彭蒙之“蒙”,与“望”音近相通,《续汉书·郡国志五》犍为郡武阳县下载有“彭望山”,刘昭注引《南中志》云:“县南二十里彭望山”,又引李膺《益州记》:“县……下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在古代,此山又名彭亡山,依《元和郡县志》卷三二载:“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

词典二:“窃国封候”的鸡肉汤

在小说家金庸的笔下,马屁精韦小宝一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可称为阿谀肉麻之语中极品的极品。韦大人每挥此利器,便闻者大悦,遭难呈祥。但从众生普遍的心理结构来推演,“寿比南山”从来都是集体无意识中一个坚不可摧的永恒信念。难怪看穿乾坤世界、悟尽宇宙真谛的庄子,在其《逍遥游》中也不无羡慕地称赞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而主张入世大济苍生的儒学始祖孔子也十分倾慕彭祖,他在《论语》“过而”篇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荀子《修身篇》也云:“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

关于彭老寿星的身世,西汉刘向《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列仙传》吹仙捧神,行文“忽悠”,道听途说甚多,自不可全信;《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依据目前一些可靠的史学资料,如《史记·楚世家》之类,现在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彭祖姓钱名铿,系颛顼帝三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制羹献尧”而受封于大彭,因其受封于彭(今江苏省徐州市),故史称“彭祖”。彭祖在受封彭地后,带领彭氏部落,建立了大彭国,这是夏朝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较密切的属国,夏王启曾命大彭国君寿平定西河叛乱。大彭国至商朝前期仍很强大,商王外壬时,帮助商平定了邳人、姺人的叛乱。但是,商王武丁在位时,灭掉了大彭国。

关于彭祖“制羹受封”一事,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年尧帝患了严重的厌食症,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彭祖毛遂自荐,首创“雉羹”献于尧,帝尝上一口就胃口大开,食后身心大悦,厌食之症离奇痊愈。在《本草纲目》中,稷米有“益气、补不足、作饭食,安中利胃宜稗,凉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等功效。彭祖将两者合二为一,难怪尧食后龙心大悦,龙体大爽。

彭祖的“雉羹”,是中华关于烹饪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烹饪史略》称他为中国第一位厨师,是厨师的祖师爷,这也有根有据,毫不夸张。至今徐州仍别名为彭城。厨师行业寻根溯源尊崇彭祖为祖师爷,也把徐州城内的彭祖庙作为祖庭。而据以后美食家们多方用心考证,多次用嘴品尝,所谓彭祖“雉羹”,即用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它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因源于上古,享有“天下第一羹”之美誉。俗话说:生姜还是老的辣,彭祖用一碗鸡肉汤,便“窃国封候”,手段上自比韦小宝市井无赖之流高明、智慧。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不管世事沧桑,知识永远是力量;从历史渊源来看,历来以厨艺得宠于天子者,大有人在,但如彭祖连升九级,一飞冲天,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

(未完待续)

责编:赵继才zhaojicai@126.com

猜你喜欢
彭祖
一根梭镖立战功
彭祖贵: 一根梭镖立战功的少年红军
彭祖山:令人“不老”之地
彭祖山的传说
少年红军一支梭镖立战功
彭祖活了“八百八”?
?向彭祖学养生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传承彭祖养生之道造福现代人
传承彭祖养生之道 造福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