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哲学

2006-05-05 08:02牟丕志
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 2006年4期
关键词:卖炭翁动物界骨气

牟丕志

看问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牛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没有高大起来。我反感讨厌牛的奴性、牛的软弱、牛的麻木。

牛奴性十足。它身体强壮,力量很大,然而它却是最软弱最听话的动物。它首先被人类驯服,全身都是奴颜媚骨,它乖乖地对人类俯首称臣。人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给它吃什么,它就吃什么,从来对人的行为没有任何意见,从不反抗,无声无息,默默地承受着不平和虐待。它骨头坚硬却没有骨气,头颅巨大却没有主见,以委屈换得平安,累受得无边,奶挤得无数。到最后,接受主人的最终处置:杀头。即使如此,它仍默默地承受着,甚至都不呜叫一声,至多流几滴无用的眼泪,于是便化为人们桌上的美味,牛的奴性导致牛任人宰割的命运。我想牛大概也想用“听话”的办法换取人类的良心发现,对牛网开一面,然而,这一切都是无用的,这好比缘木求鱼,永远不会成功。

忍是牛的处世哲学。你无论如何喝叱它、打骂它、作践它,它都像没什么反应,你骂它,它好像是没听见,你打它,它显示出一种不痛不痒的神情,你不给它东西吃,它就倒在地上睡大觉,好像多吃一顿少吃一顿没什么。牛干活不论累到什么程度,你叫它继续干,它绝对不讲价钱,直到累死。唐朝白居易在《官牛》中写道:“马蹄踏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写的是一条苦不堪言的牛。毋需置疑,牛是动物界中最能忍的动物。然而,这种忍耐使牛终身受苦,而且不得善终,终身都没有出头之日。人们看中牛的忍耐力,于是便肆无忌惮地役使牛、欺负牛,牛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

牛的麻木更是无与伦比的。牛皮厚厚的,鞭子打上去就和没打一样。牛被打时常常是毫无反应,牛并不是感觉不到疼,而是牛由于经常挨打而使神经变得迟钝、麻木,它不认为人类是虐待它、欺负它,它认为牛本来就是挨打的动物,人打牛那是正常的事。对于挨打,牛已习以为常,有时认为那是人类为自己着想,是关照自己,爱护自己,认为打是亲,骂是爱。麻木使牛的灵气消失殆尽,使它成为人类随心所欲役使的工具,使它变呆、变傻,成为行尸走肉。

慢腾腾是牛的性格,牛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一种节奏,慢慢腾腾不紧不慢。牛不懂得着急的涵义,吃东西慢条斯里,走路磨磨蹭蹭,干活不慌不忙,你想让它快一些,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即便是面对死亡,牛也表现出稳稳当当的样子,绝不失态。

软弱就要挨欺,這是动物世界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牛这种动物把这一真理演绎得出神人化。我很佩服白居易,他在《卖炭翁》中写了一个软弱被欺的卖炭老头和一只老老实实的牛,人与牛相互映照,实在是太传神了:“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你瞧,那卖炭翁的秉性和那头牛是多么的相似呀。老汉的炭被抢固然可怜,而他那被抢后连吱一声都不敢的样儿那就显得没有骨气,太软弱、太麻木、太老实了,这岂不可悲。作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我想,卖炭翁不止代表他自己,众多的像牛一样的老实软弱的老百姓,让弊端横生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这不正说明了“牛的精神”的失败吗?

你也许会说,牛踏踏实实、默默奉献,难道这不值得肯定吗?我以为,牛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但看某一动物的品格得看本质,看大局,不能因一叶障目而不识泰山。牛骨子中的软弱决定它不可能成为动物界的强者,而只能是弱者,牛的精神绝不能让我们所效仿。

把牛的精神当作一个民族的精神楷模是不合适宜的,甚至是可怕的。试想,其他民族把虎、狮子、猎豹的精神当作民族精神的追求,而我们却把牛的精神当成宝贝,如此我们还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呢?

猜你喜欢
卖炭翁动物界骨气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动物界的好爸爸
卖炭翁
中唐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朽木颂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动物界的伪装大师
拓展延伸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一群莫名很搞笑的动物们,把我看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