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起急伏 维妙维肖

2006-07-06 08:40许小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街亭马谡流涕

《失街亭》作为《三国演义》中“失、空、斩”的重要篇章,因其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样性历来为人所赞叹。纵观全文,笔者发现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充分显示了“三”的艺术:街亭三“夺”、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文就依次说说它们的表现。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岗曾评点“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这充分说明了街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所以,诸葛亮点将到位,部署严密;所以司马懿着着不让,志在必得;所以魏军和蜀军在街亭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铺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落荒而逃,张郃佯作追击,魏延及时增援,此为一“夺”;张郃佯作败退,魏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马懿、司马昭伏兵齐出,张郃复来,魏军合兵,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此为二“夺”;王魏合兵,径奔列柳,与高翔夜袭魏寨,欲复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失陷,此为三“夺”。三番争夺厮杀,刀光剑影,奇矫突兀,声色俱佳,令读者目不暇接。其中贯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援,魏方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伏,如重峦叠障。有“斗转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二、维妙维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静止地交代人物性格,而是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用自身的行为来说话,来塑像。乍到街亭,马谡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以笑讥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现出他极为主观;王平提出异议时,他大觉逆耳,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再笑王平无能,更显示了他目空一切,得意忘形;马谡极力拒谏,一意孤行屯兵山上,正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躬亲巡哨至山下,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懿胆怯。透过这些神态语言描写,一个一意孤行、公然违令、死守兵法、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小觑劲敌的马谡形象跃然纸上。

街亭失守,蜀汉北伐全盘皆输,处于责任风暴中心的马谡难辞其咎,罪不容诛。作为蜀军统率的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极为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种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内心世界。第一次当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大哭后,联想起两人往日义同兄弟的情谊,情不能已地流出了伤心之泪。但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且已“叱左右推出斩之”,所以只能挥去眼泪,有情而不枉法。第二次参军蒋琬力阻诸葛亮,孔明虽被打动,但他信奉“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且马谡军令状立在先,所以他只能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更明确地揭示了诸葛亮悲哀的内心,正所谓执法而不忘情。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泪如泉涌,涕泪纵横,内疚、自责涌上心头,悔恨识才不深,痛惜北伐失败,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态,其情至真至纯。从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而且三“哭”与三“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

所以说《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不作客观限制,不下主观定论,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描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赏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小说战争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和隽永风格。

(许小娟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街亭马谡流涕
我是“诸葛亮”
军中无戏言
鼻腔冲洗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塞、流涕的改善效果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顺山倒
肺脾气虚致流涕怎样调治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