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

2006-07-06 08:40
现代语文 2006年4期
关键词:隐喻

任 宏

[摘 要] 隐喻是谚语中最常用的修辞形式,而通过对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喻义和喻体使用上的共同、共通和相异之处,从而可以让我们了解两国在风土人情、生活哲理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东西方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隐喻

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亦即常采用隐喻或双声的形式,用以表达人们体验和观察所得的真理,并为群众所熟悉的简练语句。”

A short pitch saying in common and recognized use, a concise sentence, often metaphorical or alliterative in form, which is held to express some truth ascertained by experience and familiar to all.这是《牛津大辞典》对谚语(proverb)的释义。可见,英语谚语使用隐喻的情况相当普遍。其实,隐喻并不是英语谚语的专利,而是各国谚语的共同特点之一,对英语和汉语谚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做一下比较,可以让我们了解两国在风土人情、生活哲理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东西方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

谚语中的隐喻,是指通过一定的形象比喻来揭示出深刻的道理。因而,这类谚语都具有形象和喻义两个方面。用作比喻的具体形象称为喻体,同一喻体可以做不同的比喻,不同的喻体也可以表达相同的喻意。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隐喻的谚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下面三种情况:

一、喻体、喻义相似或相同

英、汉谚语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母语文化中发展起来并在群众中流行的,能够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谚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设喻,实在是很令人欣慰的。其实,英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一样,大都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道理。世间的道理原本就是相通的,因而有不少谚语不谋而合也就不足为奇了。

《圣经》是英语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旧约——诗篇》第九十篇有这样一句: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我们一生的岁月是七十岁。)这和汉谚“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完全一致的。此外,《旧约——传道书》第一章中的句子:“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和“百川归海而还不盈”几乎完全相等。英语里还有句谚语:“ 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汉语中与之对应的谚语就是家喻户晓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前者幽默,后者诙谐。再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对应“时不待人”;“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对应“知足常乐”;“Great minds think alike.”对应“英雄所见略同”;“Pride goes before a fall.”对应“骄必败”;“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对应“水滴石穿”;“One false move may lose the game.”对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等。

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

同样喻义的谚语在两种语言中使用不同喻体的情况非常多,但是谚语是以其喻义而存在的,人们使用谚语就是使用它的喻意,所以如果喻义相同,我们仍可以说它们是对应的。这种相互对应在英、汉谚语中不胜枚举,也是最让人回味的地方。不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东、西方两种文化和中、英两种文字在这里交汇、交融,更加彰显了各自的魅力。

例如: “The morning sun never lasts a day.”(朝阳虽好,难以终日。)与我国民谚“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说明同样的道理。“There are spots even in the sun.”(太阳也有黑点。)近似我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The moon doesnt heed the barking of dogs.”(月亮不怕犬吠。)与我们常常用来自嘲的“小人骂几句,君子坦荡荡”相对应。

其实,有些英语中的谚语,由于其喻义在汉谚中有着很好的对应,所以翻译时我们大都采取直接用汉谚替代的方式,可谓异曲同工。

例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译作“有钱能使鬼推磨”;“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译作“无风不起浪”;“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译作“半斤八两”或“五十步笑百步”;“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译作“人要衣装、佛要金装”;“A quiet conscious sleeps in thunder.”译作“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When a man is going down-hill, everyone will give him a push.”译作“墙倒众人推”;“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译作“宁为鸡口,毋为牛后”;“Dont cross a bridge till you come to it.”译作“车到山前必有路”;“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译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 new bloom sweeps clean.”译作“新官上任三把火”;“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译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old hands, warm hearts.”译作“刀子嘴,豆腐心”等。这种看似偷懒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减英语谚语的喻义,反而使其更加鲜活、贴切,符合我国读者的审美和文化习惯,便于更好地理解。

三、喻体相同、喻义有差异或设喻相反

英语里有些谚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谚语使用的形象相同、比喻方式相近,但是认为形象相同的或比喻方式差不多就可以对等(如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那就太一厢情愿了,毕竟文化和文字表达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和汉语中的“量体裁衣”形象相同,但前者指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后者指按实际情况办事,意义较广,故两者意思有差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和汉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形象对应,但前者指无知而愚蠢的人,后者指学问不多,一知半解的人。英谚有“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言语是银,沉默是金),中国人不讲前半句,只说“沉默是金”;而且,该英谚的意思是知道得多不一定说得多,而“沉默是金”却含有明哲保身的意思。中国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英谚“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的意思为“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英谚“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意为“恶语不伤人”,汉语却有完全相反的比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汉语“虎门无犬种”意为父亲是英雄,儿子一定也是好汉,而英语“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许多很好的母牛下的牛犊却不好)”,则意义恰好相反,相当于“虎父生犬子”。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和汉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是相反的设喻。前者出自《伊索寓言》,一只偶然早来的燕子被误认为夏天要来的象征,结果反受其害,比喻草率推断必成大错;后者出自一首唐诗,比喻从一点预兆可以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这类谚语在互译时应特别注意,切忌望文生义或生搬硬套。

隐喻可以说是谚语的灵魂,它使谚语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英、汉谚语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两国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经验、聪明才智,以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是语言修辞的典范,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辨析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冯翠华.英语修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刘尚贤.英汉语中关于金钱谚语的对比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卷第6期

[5]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任 宏,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